袁隆平,这位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领域都熠熠生辉的人物,1930年出生于北京,籍贯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杰出专家,更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实至名归。在他漫长而辉煌的职业生涯中,曾担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连续多届担任全国政协常委。
袁隆平院士毕业于1953年的西南农学院(如今的西南大学)。此后,他在农业科研领域一路高歌猛进,1995年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这无疑是对他科研成就的一种浪漫且崇高的认可。2000年度,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2006年4月,他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进一步彰显了他在国际农业科研界的影响力。2010年,他又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一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他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以及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这些成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更是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还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充分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切实提高了粮食的生产效率。在学术方面,他出版了中、英文专着6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2017年7月,他担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致力于海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开拓了农业发展的新领域。2017年9月,他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为提升粮食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深刻看法。他明确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强调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袁隆平这一观点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
从科学原理上看,转基因技术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特定的基因导入目标作物中,使其获得新的性状。这一过程是在严格的科学控制下进行的,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操作和监测基因的转移,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许多权威科学机构和大量科学研究都表明,经过严格审批和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在安全性上并无本质区别。例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各国在审批转基因作物时都以此为参考,进行全面、严格的安全性评估,涵盖了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转基因作物展现出了诸多的优势。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它转入了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能够有效抵抗棉铃虫等害虫的侵害。在我国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后,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平衡。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盐碱等,使作物能够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中生长,保障粮食产量的稳定。例如,一些转基因玉米品种能够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让他对农业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前瞻性的眼光。他深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物技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更适应环境变化的农作物品种,满足人们对粮食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的需求。
袁隆平对转基因的看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充分认识到它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重要作用。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监管和安全评估,确保其健康、有序地发展。科研人员要继续加大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动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公众也需要加强对转基因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担忧,共同为农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发表于人民网、科技日报,发表于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