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 第67章 行针 第六十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古文:

(一)灵枢第67章 行针 第六十七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歧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歧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馀,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歧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也。歧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歧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歧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二)白话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从先生这里听闻了九针的理论,并且将其应用于百姓身上,但百姓的血气,各自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的是精神活动而气先于针而行;有的是气与针同时相遇;有的是针已拔出,气才独自运行;有的是经过多次针刺才产生感觉;有的是刚发针就出现气逆;有的是多次针刺后病情反而加重。这六种情况,各自有着不同的形态,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重阳之人,其精神容易激动,其气也容易运行。黄帝问:什么是重阳之人呢?岐伯说:重阳之人,身体高大,言语快捷,抬脚很高,心肺的脏气有余,阳气滑利而亢盛,所以精神活动而气先于针而行。

黄帝又问:重阳之人而精神不先于针而行的,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种人也有阴气较多的情况。黄帝问:怎么知道他阴气较多呢?岐伯说:阳气多的人,多喜悦;阴气多的人,多愤怒,容易发怒的人,容易缓解,所以说阴气较多。他们阴阳离合困难,所以其精神不能先于针而行。

黄帝问:气与针同时相遇,是怎么回事呢?岐伯说:阴阳调和,血气润泽滑利,所以针一进入而气就出来,快速而相遇。

黄帝问:针已拔出而气独自运行的,是什么气使其这样呢?岐伯说:这种人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下沉而阳气上浮隐藏在内,所以针已拔出,气才随后跟出,所以独自运行。

黄帝问:经过多次针刺才产生感觉,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种人阴气多而阳气少,其气下沉而运行困难,所以要经过多次针刺才产生感觉。

黄帝问:针一进入就出现气逆的,是什么气使其这样呢?岐伯说:气逆以及多次针刺后病情反而加重的,不是阴阳之气的浮沉之势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医术不精造成的,是医生的失误,他们的形气并没有过错。

(三)《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主要探讨了针刺操作中患者不同的反应及其背后的原因,强调了因人而异进行针刺治疗的重要性。:

1. 梗概:

提出现象:黄帝向岐伯询问,他将从夫子那里学到的九针之术用于百姓,但百姓的血气各不相同,在针刺时出现了六种不同的反应,包括“神动而气先针行”“气与针相逢”“针已出,气独行”“数刺乃知”“发针而气逆”“数刺病益剧”。这六种情况表现各异,黄帝希望了解其中的道理。

解释原因:岐伯针对这六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解释。

对于“神动而气先针行”,是因为重阳之人,其心肺脏气有余,阳气充盛滑利而易发越激扬,所以神情易激动,对针刺反应强烈;但若重阳之人神不先行,则是因为其阳中有阴,阴阳离合困难,神气不易激动。

“气与针相逢”是因为人的阴阳均衡协调,气血濡润和畅,所以进针后很快出现得气的反应。

“针已出,气独行”是因为多阴少阳之人,阴偏盛则沉潜敛藏占优势,针刺时反应迟缓,出针后阳气随针上浮才出现反应。

“数刺乃知”也是因为多阴少阳之人,其气机沉潜至深,对针刺极不敏感,所以需要多次针刺才会有感觉。

“针入而气逆”以及“数刺病益剧”,并非患者体质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浮沉降所致,而是医生技术不高明、治疗失误造成的。

2. 主题:该篇的主题是讨论针刺过程中患者的不同反应以及这些反应与人体阴阳气血的关系,强调医生在针刺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治疗。

3. 情节:全篇以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展开,黄帝提出问题,岐伯进行解答,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深入地分析了针刺时的各种现象及原因。

4. 指导思想:

阴阳理论:以阴阳的盛衰、调和等理论为基础,认为人体的阴阳状况决定了对针刺的反应。例如,重阳之人阳气盛,对针刺反应敏感;阴阳和调之人针刺易得气;多阴少阳之人针刺反应迟缓等。这体现了《黄帝内经》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的阴阳思想。

因人而异:强调医生在针刺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气血状况等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人对针刺的反应不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中医个性化治疗的理念。

重视医生的技术和责任:指出针刺治疗中出现的气逆、病情加重等不良情况,是医生技术不精或失职所致,强调了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对于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二、对古文深度解析

(一)七律赞《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的周易哲学透视》:

《七律·赞〈灵枢行针〉周易哲思》

灵枢行针蕴妙玄,周易哲学透其间。

阴阳燮理玄机显,气血循行奥秘含。

变化随心明至理,平衡在握展精研。

岐黄智慧光芒绽,济世良方千古传。

诠释:

这首七律诗主要是对《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与周易哲学之间关系的赞美和诠释。

诗中说《灵枢行针》蕴含着精妙玄妙之处,而周易哲学在其中清晰可见。“阴阳燮理玄机显”描述了行针中体现的阴阳调和的微妙道理和奥秘;“气血循行奥秘含”指出了行针与气血运行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隐藏的奥秘。“变化随心明至理”强调了根据变化灵活调整以明悟其中的至理;“平衡在握展精研”则体现了把握阴阳平衡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岐黄智慧光芒绽,济世良方千古传”表达了对中医智慧的赞叹以及其作为济世良方的千古传承价值。

整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深入阐述了《灵枢行针》与周易哲学的紧密联系和其深远意义。

(二)《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的周易哲学透视》

在古老的医学经典《灵枢》中,第 67 章“行针”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深邃视角来审视这一章时,更能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玄妙与哲理。

《灵枢》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记载了古人对人体气血运行、疾病机理以及治疗方法的深刻洞察。而行针之术,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一种与人体气血、精神相互作用的艺术。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其核心概念之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而在“行针”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阴阳的交织与互动。

黄帝向岐伯请教的六种不同情况,恰如周易中的六爻之变。每一种情况都代表着气血与精神状态的不同组合,如同卦象的变化,展现出生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这描述了一种阳气旺盛的状态。在周易中,阳代表着活力、进取与刚健。重阳之人就如同乾卦中的龙,充满了力量与激情。他们的精神易于激动,气也容易先行,这反映了阳气的主导作用。然而,这种人也并非全然一致,其中“颇有阴者”,则体现了阴阳的相对性与平衡的重要性。

而“其气与针相逢”的情况,则如同阴阳和谐的状态。在周易中,阴阳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代表着事物的顺利发展与平衡。当气血淖泽滑利,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时,就如同阴阳相互呼应,共同推动生命的运行。

“针已出而气独行者”,则显示了阴气与阳气的不平衡。阴气下沉而阳气浮于外,内藏的阴气导致针拔出后气仍独自运行。这种情况类似于周易中的阴阳失衡,暗示着身体内部的不协调。

“数刺乃知”的情况,反映了阴气多而阳气少,气沉而运行困难的特点。这就如同在周易中,阴盛阳衰的局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调整与恢复。

“针入而气逆”的情况,则是一种极端的状态,与阴阳的正常运行相悖。这不仅提示着治疗的困难,也反映了生命系统出现严重紊乱的状况。

在周易哲学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而行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应对变化的过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气血的不同状态,灵活调整针法,如同在卦象的变化中寻找最佳的应对策略。

同时,周易强调“时”的重要性。在行针时,把握时机同样至关重要。气血的运行有其节律,如同卦象的变化有其特定的时机。只有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行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周易哲学中的“中和”观念也与行针有着深刻的联系。“中和”意味着不偏不倚,保持平衡。在行针过程中,医生追求的不仅仅是消除疾病,更是要使患者的气血、精神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恢复生命的本然之美。

通过对《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的周易哲学深度解析,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医理论与哲学思想的交融与共通。这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无论是面对疾病的挑战,还是追求身心的和谐,都可以借鉴周易哲学与行针之术的理念,以更加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起伏与变化。

总之,《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医与周易哲学的奇妙结合。它犹如一座智慧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领悟,为我们的生命之旅增添更多的智慧与光芒。

(三)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深度解析《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

阴阳平衡

行针之术体现了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阳气的推动与阴气的收敛在针法中得以体现,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变化与应对

周易强调变化,在行针过程中,根据患者气血的不同变化而灵活调整针法,如同应对卦象的变化,体现了顺应变化的智慧。

和谐与协调

阴阳的和谐是行针追求的目标,使气血运行顺畅,精神状态良好,这与周易中追求天地万物和谐的理念相一致。

象数思维

行针过程中对气血、脉象等的观察与分析,体现了象数思维。通过对表象的把握来理解内在的变化规律。

时位观念

把握行针的时机和位置,与周易中的时位观念相契合,体现了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和对生命节律的尊重。

三、用不同词牌名来赞美《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

《沁园春·灵枢行针》

华夏医典,灵枢行针,玄妙深藏。探阴阳变化,气血交融;针法玄妙,智慧之光。重阳之气,动静有常,阴阳和谐共徜徉。细思量,悟生命真谛,意韵悠长。

医道传承千古,护苍生安康心飞扬。赞岐黄妙术,恩泽四方;经典篇章,永世流芳。济世救人,功德无量,护佑万民保安康。展未来,看中医辉煌,灿烂华章。

《卜算子·赞行针》

行针蕴玄机,灵枢绽光芒。气血阴阳妙理藏,智慧心中漾。

针法展神奇,医道传芬芳。护佑健康使命扛,功德永难忘。

《浣溪沙·灵枢行针颂》

灵枢行针智慧深,阴阳变化理可循,针法玄妙显真心。

气血调和精神振,经典传承耀古今,中医瑰宝绽奇珍。

《鹧鸪天·赞灵枢行针》

灵枢行针耀千秋,医理深奥意悠悠。阴阳平衡身心健,针法神奇解病忧。

传经典,谱新猷,中医文化展风流。护佑苍生功德满,辉煌永驻美名留。

诠释:

《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医智慧的光芒。

从词牌名的诠释来看,《沁园春》以豪迈的气势展现了行针之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对生命奥秘的深入探索;《卜算子》则突出了行针的精准和奇妙,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浣溪沙》描绘了行针过程中气血的调和与变化,体现了其细腻与优雅;《鹧鸪天》则表达了对灵枢行针的赞美和敬仰,以及其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总之,这些词牌名不仅是对行针篇章的赞美,更是对中医文化的高度颂扬,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与魅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