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 第83章 古文解析: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3章 古文解析: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一、素问●第53章 刺志论

(一) 古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歧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歧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二)白话文

黄帝问道:希望听听虚实的关键所在。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就壮实;气不足的,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就是病态。进食多而气旺盛,进食少而气不足,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也是病态。脉象坚实而血液充实,脉象虚弱而血液不足,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也是病态。

黄帝又问:什么叫反常呢?岐伯说:气虚弱而身体发热,这就叫反常。进食多而气反而少,这也叫反常。进食少而气反而多,这也叫反常。脉象旺盛而血液反而少,这也叫反常。脉象虚弱而血液反而多,这也叫反常。

气旺盛而身体寒冷,是感受了寒邪(即伤寒)所致。气虚弱而身体发热,是感受了暑邪所致。进食多而气反而少,是因为有失血或湿邪停聚于下部的缘故。进食少而气反而多,是邪气在胃以及肺脏的表现。脉象小而血液多,是因为饮酒后而身体发热。脉象大而血液少,是因为脉象有风气,导致水浆不能进入体内,就是这样的情况。

其实,实证是因为邪气侵入人体;而虚证是因为正气外泄。气充实的人会发热;气不足的人会发冷。邪气侵入人体,左手打开针孔;正气外泄,左手关闭针孔。

二、《以周易哲学解析〈素问·第 53 章 刺志论〉的虚实之道》

在古老的医学经典《素问·第 53 章 刺志论》中,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和生命奥秘。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去深入探究时,更能领略到其中的玄妙之处。

黄帝的发问“愿闻虚实之要”,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医学真谛的大门。岐伯的回答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虚实之间的路径。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万物的根本,而虚实也可以看作是阴阳在医学领域的体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这是阴阳平衡的常态,反映了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正如周易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平衡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这也是生命运行的常态。食物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而气则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体现了周易中“阴阳互根”的理念。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便会悄然滋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同样展示了身体内在的平衡与协调。脉象反映了气血的运行状态,血液则是生命的养分,两者的相互关系如同周易中的“阴阳交感”,共同维系着生命的律动。

然而,岐伯所指出的“反此者病”,则揭示了虚实失衡所带来的危害。气虚身热,谷入多而气少,谷不入而气多,脉盛血少,脉少血多,这些反常现象如同周易中卦象的变易,是身体内在秩序的紊乱。气盛身寒与气虚身热,分别对应着伤寒与伤暑,这是外界邪气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干扰,如同周易中“阴阳相搏”所带来的变化。谷入多而气少与谷入少而气多,反映了内在脏腑功能的失调,或是由于失血、湿邪等因素的影响,如同周易中“阴阳消长”的过程。脉小血多与脉大血少,则提示着气血运行的异常,如同周易中“阴阳错杂”的局面。

在周易哲学中,“动”与“静”是相互关联的。气实者热,气虚者寒,这是虚实所带来的动静变化。气的充实或虚弱,直接影响着身体的温度和状态,如同周易中卦象的动静转换。而“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则体现了治疗上的动静之法。根据虚实的不同情况,调整针刺的手法,如同周易中根据卦象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进一步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刺志论中的虚实观念与周易哲学中的“象数”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脉象、症状等可以看作是身体的“象”,而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则是其背后的“数”。通过对这些“象数”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与周易中通过卦象的变化来推测事物发展的原理是相通的。

同时,刺志论中的虚实关系也让我们联想到周易哲学中的“变易”与“不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但虚实的基本原理却是不变的。我们需要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规律,灵活运用治疗方法,如同周易中在卦象的变易中寻找不变的真理。

此外,周易哲学中的“整体观”也在刺志论中得到了体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虚实的失衡不仅仅是局部的问题,更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失调。治疗时需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如同周易中看待事物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

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刺志论,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医学智慧和生命哲理。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关注内在的虚实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健康与和谐的状态。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医学与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两者相互交融,共同探索着生命的奥秘。

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刺志论和周易哲学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在面对疾病和健康问题时,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和应对,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周易哲学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医学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奋斗。

三、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深度解析《素问·第 53 章 刺志论》中虚实之道的内容:

(一)阴阳平衡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根本。刺志论中的虚实也可视为阴阳的体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代表着阴阳的平衡与和谐。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便会产生,体现了阴阳失衡的结果。

(二)象数关联

脉象、症状等可看作是身体的“象”,气血的盛衰则是其背后的“数”。通过对象数的分析,能更准确地把握疾病本质,这与周易中通过卦象推测事物发展的原理相通。

(三)动静之法

气实者热、气虚者寒,体现了动静的变化。而“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则是根据虚实的不同情况调整针刺手法,如同周易中根据卦象的动静转换而采取相应行动。

(四)整体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经络相互关联。虚实的失衡不仅是局部问题,更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失调。治疗时需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这与周易哲学中的整体观一致。

(五)变与不变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但虚实的基本原理不变。我们要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规律,灵活运用治疗方法,如同周易中在卦象的变易中寻找真理。

四、在《素问·第 53 章 刺志论》中,虚实之道的体现如下:

1. 正常的虚实状态:

气与形的相应:气实形实,气虚形虚。即人体之气充实,形体就壮实;气虚弱,形体也相应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例如,一个人身体健康、气血充足,就会表现出精力充沛、肌肉健壮等形体充实的状态;反之,若气血不足,就会有形体消瘦、乏力等虚弱的表现。

谷与气的关系:谷盛气盛,谷虚气虚。饮食丰盛,人体的气血就旺盛;饮食不足,气血就会衰弱。这反映了后天饮食对人体气血的滋养作用,正常情况下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脉与血的对应:脉实血实,脉虚血虚。脉搏充实有力,意味着血液充盛;脉搏细弱无力,代表血液衰虚。中医通过切脉可以判断人体血液的充盈程度,正常状态下脉和血的虚实情况是相符合的。

2. 反常的虚实情况:

气虚身热:一般来说,气虚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出现怕冷等寒象,但这里却出现了身体发热的反常现象。比如,一个人明明气不足,却有发热的症状,这可能是因为伤暑等特殊原因导致的。

谷入多而气少、谷不入而气多:正常情况下,吃得多气血应该充足,吃得少气血会相对不足,但出现了吃得多反而气少、吃得少反而气多的反常情况。前者可能是由于失血、湿邪等因素影响了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后者可能是因为邪气停留在胃和肺等部位,影响了气的正常运行。

脉盛血少、脉少血多:脉搏盛实按常理应该血液充盈,但却出现血少的情况;脉搏细弱本应血少,却反而血多,这些都是与正常情况相悖的虚实异常表现。

3. 虚实的成因及病理表现:

气盛身寒与气虚身热的病因:气旺盛但身体寒冷,是感受了寒邪;气虚弱但身体发热,是感受了暑热。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外邪的侵袭,导致人体的气和身体的表现出现了异常。

谷入多而气少等情况的病理分析:饮食多但气少,可能是因为失血或湿邪聚居于下部;饮食少但气多,是邪气在胃及肺。这些都是由于体内的病理因素影响了饮食与气之间的正常关系。

脉大血少与脉小血多的原因:脉大血少是因为风邪侵入脉中,影响了血液的正常运行;脉小血多是因为饮酒过多等原因导致中焦郁热,使气血的分布出现异常。

4. 针刺治疗的虚实对应:

邪气与正气的出入:实者,气入也,即实证是邪气亢盛侵入人体;虚者,气出也,虚证是人体正气外泄。

针刺手法的差异: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针刺实证时,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治疗虚证时,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这体现了根据虚实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来调整人体的气血。

五、用不同词牌名来赞《以周易哲学解析〈素问·第 53 章 刺志论〉的虚实之道》的内容:

《沁园春·虚实周易》

素问篇章,刺志论说,妙理深藏。探虚实之道,易哲相映;阴阳变化,奥秘昭彰。气盛身寒,气虚身热,疾病缘由细考量。平衡破,看失衡之态,乱象呈祥。

象数关联其详,整体观、乾坤蕴妙方。悟变中不变,遵循规律;疗疾之法,智慧之光。动静相宜,针开针闭,把握真机疗病伤。哲思启,赞医经周易,共谱华章。

《水调歌头·易哲医理》

素问刺志论,周易启思玄。探寻虚实奥秘,医哲互相连。气血运行之理,脏腑功能之变,微妙在其间。动静循其道,象数解迷团。

疾病态,阴阳乱,细研钻。平衡把握,乾坤运化见真颜。易理医经共赏,智慧光芒闪耀,妙悟在心端。赞誉传千古,经典永流传。

《满江红·虚实易医》

素问篇章,论虚实、易哲参详。探其奥、妙思层出,智慧飞扬。气血阴阳相倚伏,乾坤动静蕴灵光。辨病症、析失衡因,心明朗。

医经传,哲理长,深探究,谱新章。赞乾坤之道,无限思量。易医交融通奥秘,古今智慧绽光芒。继传统、创未来新篇,豪气昂。

诠释:

《沁园春·虚实周易》:这首词描述了《素问·第 53 章 刺志论》中所蕴含的虚实之道,以及它与周易哲学的相互映照。强调了阴阳变化的奥秘被清晰揭示,疾病的缘由在仔细考量中显现。同时,还提到了象数关联的详细情况和整体观中蕴含的妙方,以及在变化中遵循规律和运用智慧疗法的重要性。最后,对医经和周易的结合表示赞美,期待它们共同谱写辉煌篇章。

《水调歌头·易哲医理》:此词围绕素问中的刺志论和周易的哲学展开,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入探讨了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变化原理,以及其中的微妙之处。指出在动静之间遵循规律,通过象数解开谜团。还描述了疾病的状态和阴阳的混乱,强调了仔细钻研的重要性。最后,表达了对易理和医经的共同欣赏,以及智慧光芒的闪耀和内心的深刻领悟。

《满江红·虚实易医》:这首词重点强调了素问篇章中对虚实的论述以及与周易哲学的深入参详。表达了其中的奇妙思想和智慧的飞扬。阐明了气血、阴阳、乾坤、动静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蕴含的灵光。在辨别病症和分析失衡原因时,让人心中明亮。同时,赞扬了医经的传承和哲理的深远,鼓励深入探究并谱写新的篇章。最后,展现了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豪迈气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