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500年也不多
“会吗?”
“会的!”
田单和屈青摇头,齐说:
“我们在朝堂上没有根基,又年轻,资历浅,皇上不会让我们挑大梁!”
杨见知道他们说的是实话,不再言语。
做了几个月大帅,加上之前长期担任中委部的调查员,他清楚为官之道。无论在哪个空间,哪个时代,“朝中有人好做官”是不变的真理。
李苦瓜在马上发牢骚:“子夫不是带兵的料,手下那几个半桶子水,只会整治人,看着吧,没有老板压阵,指不定军队又出啥问题…”
“最可恨的是,咱们买来坦克居然成了他们的…老板,我气不过,”
杨见却毫不介意,反而意味深长的的说:
“苦瓜,你也是副将军级别,胸怀大一点,眼光放远些…只不过五辆坦克,当送给他了,咱们来日方长…驾,”
一拍马屁股,枣红马跑起来。
几天后,来到白马河,河床上搭了三座桥,河水依旧,浪花汹涌。
过桥之后,杨见向西望去,阳光下关山皑皑,烟色苍茫。
他想起和苏婉儿长得一模一样的韩云儿,还有街道整齐有序的白马城。
“不知道她们现在忙些什么?”
他来去匆匆,没来得及游览白马城,有些遗憾,想起韩云儿的热情,
不由得想,“等有时间…”
过了白马河便进入吕山国境内,百十人晓行夜宿,犹如旅游。
战争结束,杨见知道回京无事可干,因此也不加催促,马队缓缓而行,遇到有好风景处,便停留一天,让几位夫人尽兴。
这么走走停停,足足用了十天才回到京都侯爷府,安顿好夫人孩子后,杨见换上官服上青慈宫见义宗皇帝。
义宗在朝堂上给予他无与伦比的荣耀,圣旨中不吝词汇赞美他的功劳,宣布加封他为二等伯爵,世袭罔替,殿上所有臣子羡慕不已。
跟着他上朝的五位将军:
骆冰、苗薇、屈青、田单以及李苦瓜各有丰厚赏赐。
众人叩拜谢恩。
散了朝会之后,义宗特意召杨见进御书房,和他屈膝长谈,目的是想打消他对于停止进攻的意见。
“我听过姜绾和吴冒叙说战场情况,知道你们打的很好,之所以叫停,并非我一个人主张,而是全体朝臣的意见。眼下国库空虚,兵力不足,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所以议和为上策…”
杨见还能说什么?
“皇上的心情我理解,停战议和的决策并无不妥,无休止打下去,伤害的是两国百姓,即使打进开梁城,灭掉公孙牙的统治,治理徐山国还需靠他们当地人,皇上,请放心,我想的通…”
听了杨见的话,义宗放下心里悬着的石头。
随即转移话题,
“胜利来的如此迅速,与坦克先锋队有重大关系,它的作用不亚于十万雄兵,所以我想…”
皇帝停顿一下,望着杨见。
有话直说呗,看我做什么?
“皇上,请明示,”
“战场大杀器全靠你从那个世界搞来,这不是长久之计,我想你回来主持兵部后,能否把先进技术传入吕山国?我们也建一些工厂,逐步制造生产,”
义宗皇帝眼里充满殷殷期盼之色。
杨见低头思索一阵,从最基础的炼钢、炼铁,再到高端的机床制造,以及相关配套的弹药。
终于摇了摇头。
他们还处于封建时代,基础工业为零,认识为零,连一辆自行车需要的钢材都造不出,制造坦克?想都不要想!
“皇上,生产坦克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对钢铁质量的要求极高,需要具备高级的重工业制造水平,以及无数高科技人才参与,而我们社会…”
“五十年时间不行吗?”
“坦率的说,这不是一代人可以办到的,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持续努力,”
“我们选派100名聪明伶俐的儒生,派到外面世界学习先进技术,回来服务于国家,怎么样?”
想法似乎行得通。
杨见说:“可以送100人过去,但是请皇上提前做好准备,外面世界与我们空间的社会制度和各种观念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出去的儒生耳闻目睹,带回的恐怕不仅是技术,还有其他东西,比如开化的思想,对于权利分配的认识,可能对皇权带来严重威胁…”
听了杨见的话,义宗眼中期盼的光芒一点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望。
他希望自己国家拥有高科技的生产力,更新武器、机械、食品制造、建筑技术等等…
但他绝不允许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倘若学习外部先进技术危及权力秩序,哪怕一丝一毫,那他宁肯不要!
权衡利弊,在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尊严权力之间,他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不忍心看到义宗皇帝黯然,杨见说,
“皇上不必灰心,不用向外派学生,也可以授课,传一些基础知识,慢慢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哦,可以吗?”义宗提起精神。
“当然可以,副将骆冰、苗薇一个本科,一个硕士,由她们当老师,传授知识再合适不过,”
“好!就这样定了!我明天命司马非挑选100个优秀学生,再建一所学堂,供使用。”
义宗皇帝劲头很大,充满兴奋。
司马非是子夫的副手,担任国子监副史,主管学生考试和人才的选拔。
两人对此进行一番热烈讨论,敲定具体事宜。
最后,义宗说,
“明天我在青慈宫举行盛大宴会,欢迎你和两位丞相胜利归来,你准备好喝酒,”
杨见推辞,
“皇上的隆恩臣十分感激,但是我不善于应酬,而且与朝中众位大臣不熟悉,还是免了吧?”
“那怎么可以?朝廷有制度约束,体现君王对于有功之臣的奖赏,参加庆功宴的还有姜绾、吴冒、赵仓子、郑诸等多位功臣,”
“好,我一定到场。”
杨见无法再推辞,只能遵旨。
晚上,骆冰和多位夫人问起皇上召见的经过,杨见如实讲述。
骆冰说:“皇帝异想天开,不过,追求先进的思想值得赞扬…他们无法理解,我们拥有的社会成就,是经过至少100年过程,”
苗薇说:
“只有时间也不行,必须经过一次次的战争改良和社会变革,吕山国和徐山国加起来不过200多万人口,想现代化,有太长的路需要走,100年、200年不行,暂定为500年吧,”
刘敏和高晨晨很惊讶:
“500年?需要那么久啊?”
杨见同意苗薇的观点,
“500年也不多!你们算一算,100年之内,英美法德相关领域专家,以及所有推动社会发展、为之努力的各行各业的工人,加起来远远超出他们的人数总和,”
“哦…的确是!看来,他们只能坐在自己的车上慢慢向前走了?”
“是的!而且还不能心急,否则就会翻车!对了,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告诉你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