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很是默契的看起了嬴政寄过来的信件。
信件内容都是也简单,意思就是,如果只是一个山谷,只要人走进去就会莫名其妙的死亡,那么多半就是瘴气!
瘴气是什么?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毒气,只是这种毒气的毒性没有那么强烈,不会见血封喉那么夸张,可是长时间在毒气的环境之中,那么中毒就是必然,死亡也不足为奇。
根据传到咸阳的消息来看,这里的瘴气其实已经很是厉害了,不然也不会死了那么多人。
现在遇到这种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解毒药,可是在他们南征之前嬴政已经让人准备了很多,可以说是这个时代解毒药的最高水平来了,可是就是这样依然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寻常手段就注定无效。
信上说他派了一个用毒高手过来,可是如果想要一劳永逸,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有瘴气的地方毁去。而这种地方的形成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造成空气在这里不能流通,这才造成了毒气日积月累变的极为浓烈。
要破除这个地方倒是也简单,只要破坏这里的地理构造,让风能够正常流通,那么毒气就会消散。
看完信件两人心中的神明阻路的说法直接就过滤掉了。
本来两个人常年在战场杀敌,可以说自己动手杀死的敌人没有一千也不会低于八百,不然就是再会做人也不能身居高位。
两人的经历就注定让他们很难相信因果报应,鬼神这类理论,只是这个事情太过诡异,说的人太多了,就不可避免的会让心中的信念产生动摇。
如今看了太子的信件知道了前因后果,那么之前稍显动摇的信念自然再次稳固。
虽然对嬴政的理论有点不太理解,比如为什么风不流通就会形成瘴气,为什么瘴气就会有毒?
可是难得有人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就能够让他们已经有点动摇的信念再次稳固下来。
只是现在仍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解决的办法。
嬴政给出的办法是在风吹过来的 方向挖开一个缺口,让风能够吹进山谷,再在相对的另一边挖开一个缺口,这样就能够形成那个对流,虽然他们也不明白什么叫做对流。
只是这么简单的 一个办法就很难办到。
这是一个很是落后的时代,没有修仙文明中的移山填海,也没有现代文明的铲车挖掘机,这不是几米高的小山坡,虽然说不是很大,可是目测也有近百米高的大山,这要是挖个缺口,这要挖到什么时候?自己的孙子还是重重孙子那一代?
显然杨端和遇到了吴起一样的问题,毕竟他们都没有愚公那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精神。
两个人陷入了纠结之中,到底是做还是不做?
这会杨端和就在心中埋怨自己了:真是闲的蛋疼,怎么就想着看殿下的亲笔信?不看不啥事没有了吗?现在看了,自己还是吴起的顶头上司,这时帮还是不帮?
帮的话,自己能调动就是这五万大军,难道五万人就在这里挖土啥也不干了?南征不去了?
不帮的话,这小子明显得太子看中,如果他到时候说已经上报自己,自己不帮忙,这...
想到这里杨端和就想把自己的手砍了,这么手贱干嘛?这不是惹祸上身吗?
吴起确实恰恰相反,他本来就已经看过了一遍太子的信,可是看过了也不觉得自己就能办到,这才故意透出风声,看看那个大冤种药来凑热闹。
本来害怕之事军中一些同级军官,那么估计他们也会和自己的一样没有办法,毕竟权利有利有限,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想要做那么大的事情,这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小说也不敢这么写啊!
可是谁知道自己顶头上司杨端和竟然旁敲侧击的想看,这不是瞌睡了枕头就来了吗?
只要他看了,那么他管不管都行,反正自己尽力了,也解决不了,那就不是自己不尽心了。
而且现在顶头上司都知道了,这这么说也是太子的命令,你说这位顶头上司是执行还不是不执行呢?
吴起心里是窃喜不亦。
杨端和被架在了火上烤,横竖都是不对。
无奈之下想到了一个不算办法的办法,那就是群策群力!
帐下那么多的将军,总有几个脑子好使的,说不定就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于是,为了这封太子的信件,聚将鼓敲响了。
众将闻声而至,不敢有丝毫拖沓,要知道这聚将鼓可是有军法约束的,鼓响三遍不至,那就是贻误军机,就是砍了你那也是应该的,谁也说不出什么。
可是让众将没想到的是,这么隆重的聚将竟然是这么一个事情?还被将军美化的向是多么重大的军务。
什么这是南征的一个重要节点,只要据守这里就能让敌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什么这里风水甚好,占据就相当于给大秦多了一个风水宝地,又是这里地势险要可以轻易聚兵十万。
这都是什么神仙理由?
这里再重要,自己这么多人都过不去,你说敌人能过来?他们用飞的吗?
你管这里叫做风水宝地?
你家风水宝地进去就死人?神他妈的风水宝地!
还轻易聚兵十万?
你让他们聚一个试试?怕不是轻易死上十万兵吧?
再说了,南征已经四年了。除了第一年有敌人主动进攻,那什么时候见到敌人攻打过来了?我们因为打下底盘太大太快,李郡守不止一次在信中抱怨治理地方的官员安排不过来行吧!
可是这些又都不敢当着杨端和的面说,只能是哥哥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
看着好好的一次会议竟然成了自己的独角戏,杨端和也很是无奈,诚然自己很是不地道,可是这是太子殿下的建议,你当做看不见一个试试?
“某家也知道大家为难,可是这是殿下的意思,我们总不能不做吧?这以后回了咸阳怎么跟殿下交代?”杨端和只能好生安慰。
这时一个小校试探着说道:“大将军,既然兄弟们都不想在这里挖土,我们每次都抓那么多的奴隶,何不让他们来干?我们只要驻守一队兄弟在这里看守就行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