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2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崇祯说着,把土豆塞进嘴里咀嚼几下,又夹起一块番薯:“此物名为番薯,吃法和土豆基本一致,只是口感有所不同。”

“土豆清香软糯,番薯则是软糯中带有甘甜。”

宋应星听着崇祯的话,若有所思的想了想,随而斟酌着开口:

“黄爷,土豆、番薯固然口感极佳,可尚不知亩产如何,如若亩产太低,恐不宜大面积种植。”

宋应星的话虽然说的委婉,但崇祯又岂会听不出来这话里有话。

宋应星话里的意思无非就是想说,当下大明缺粮,若是番薯、土豆亩产太低,占用大量良田种植不划算。

番薯、土豆在后世那可都是高产农作物,在有的地区亩产可以达到几千斤。

成然,现在这个时期肯定达不到那么高的产量,不考虑病虫害及其他因素,亩产千斤左右应该还是可以的。

崇祯一番思纯盘算后,缓声开口:“宋先生,这番薯、土豆都是极为高产的农作物,只要管理得当,亩产达到四十甚至五十斗应该不成问题。”

崇祯这话一出,众人皆是一脸不敢置信的神情,尤其是王狗胜两夫妇,震惊得嘴能放下一个鹅蛋。

“黄兄弟,咱是在农田里长大的,我却从没听说过有这么高产的物种,这要真能一亩地产出四五十斗,那往后咱大明的百姓就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那可不,满清的“麻子哥”单凭一根红薯条就养活了上亿人,若红薯、土豆能在大明普及种植,那百姓肯定不用再饿肚子了。

“朝廷让我们把番薯土豆拿到皇庄来试种,不就是想让咱们大明百姓不饿肚子么?”

崇祯心里打趣着回了一句,转而正色对宋应星道:“宋先生,待会儿我会把种植玉米、番薯、土豆的方法教给你,待到冬麦收割完毕,后续再由宋先生把种植方法推广给百姓。”

崇祯说的严肃,宋应星自不敢怠慢,很是恭敬的拱了拱手:“宋应星,谨记黄爷吩咐。”

午饭过后,王狗剩带着崇祯一行人在自家耕种的田里挑了块地,让崇祯做种植土豆、玉米、番薯的教学示范。

“宋先生,这三种农作物,土豆、玉米的种植方法相对简单。”

“土豆只需在种植前切成块,并保证每块上面留有苗孔,即可翻土种植。”

“种植时每株间隔距离一尺,深度两寸即可,待到叶落枯黄即为成熟。”

“玉米在种植前需挑选出颗粒饱满的良种,翻地打坑后,以两粒一坑最佳。”

“种植时可以两排玉米一排黄豆一起套种,黄豆的成熟期比玉米要早。”

“如此一来,待黄豆成熟后留下的根茎、落叶刚好可以给处于灌浆期的玉米提供肥力。”

崇祯说到这顿了顿,拿起一个番薯,继而接着说道:“番薯相较于玉米,土豆要麻烦一些,眼下这个时节正当是育苗期,待冬麦收割完成后便可以移植栽种。”

“番薯在育苗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待其长出藤条后,割其藤条,再切成尺许长短,露出叶片卧栽于土,间隔距离一尺,深度两至三寸即可。”

崇祯一边说一边用锄头在田地里比比画画,挖挖刨刨,把土豆、玉米、番薯的种植方法尽可能地说得详尽。

末了,崇祯转向宋应星问道:“宋先生可看明白了,是否还有不明之处?”

“黄爷刚才说得极为详尽,我都看明白了,我一定会把番薯、玉米、土豆的种植方法,一丝不苟的传给百姓。”宋应星很是敬佩的拱手应道。

宋应星说得严肃,王狗胜却在这时不合时宜的插了一嘴:

“黄兄弟说得细致,连咱这个大老粗的庄稼汉都记住了,谁要是连这都记不住,那不是傻吗?”

崇祯没在意王狗剩不合时宜的话,而是对宋应星叮嘱道:“宋先生,土豆,玉米,红薯在我大明北方还没有种植过。”

“具体的种植情况以及产量,还要等种植以后才能知晓。”

“所以,从种植到成熟你都要时刻关注期间的长势壮况,便于总结种植经验,向全国推广。”

闻言,宋应星赶忙再一拱手称是。

这里又要有人说,这有什么好关注的,不就是土豆、玉米、番薯么,后世全国各地不分南北都可以种。

人会水土不服,农作物也是一样,后世的确是全国各地不分南北都可以种土豆,玉米,番薯,但种植的品种都是因地制宜经过改良的。

崇祯正是有此考虑,所以才会叮嘱宋应星。

一番种植教学后,崇祯回到小王庄一连走访了十几户佃户,大致情况与王狗胜先前说的差不多。

至此,此行事毕。

崇祯便也准备离开小王庄回紫禁城了,王狗剩手牵两个鼻涕娃,一直把崇祯送到庄口。

“黄兄弟,我就送你到这了,以后一定要再来啊!我还上山给你逮野兔吃。”

崇祯听着王狗胜朴实的话语,转头向王承恩拿了三两碎银递了过去。

“狗剩兄弟,这三两碎银子你拿着……”

崇祯话音未落,王狗剩就摆起了手,态度坚决地拒绝道:“不……不……不,咱怎能平白无故收黄兄弟的银钱,这钱,咱决不能要。”

崇祯见王狗剩态度坚决,只好换个说辞。

“狗剩兄弟,你误会了,我可没说要白给你钱,这三两碎银就当我借给你的,等以后收成好了,攒了银钱你再还我就是。”

听崇祯这么说,王狗胜犹豫了,不为别的,只因他家现在确实很需要钱。

虽然冬麦收割在即,但家中的余粮却是撑不到冬麦收割了。

而且即使收割了,也还有一屁股外债等着还呢!

可让他平白伸手从刚认识一天不到的黄兄弟手中拿银子,他又觉得不太合适。

崇祯见王狗剩犹豫,又一转话锋:“狗剩兄弟,我知道你抹不开人情。”

“可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该为家里的两个孩子着想,他们可挨不得饿。”

崇祯说着,没再给王狗剩搭话的机会,直接把三两碎银子塞到王狗剩手中。

崇祯的话可谓是说在了王狗胜的心坎上。

只见他目光柔和的看了看左右两边的鼻涕娃,随即不再推脱,紧紧捏住三两碎银子面露感激与坚毅。

“黄兄弟,这银子,我一定会还给你的……”

崇祯没有再多言,只是在王狗剩肩膀上拍了拍,随即转身上马,离开了小王庄。

王狗胜看着崇祯渐行渐远的身形消失在视线里,喃喃自语道:“黄兄弟谢谢了!这份恩情我王狗剩记你一辈子。”

崇祯之所以只给王狗胜三两银子,并不是他小气,而是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大明类似王狗胜这样的穷苦百姓不计其数,朝廷总不能给每家每户都白发银子。

且不说朝廷能不能发得起,即使发得起也不能白发,不劳而获,只会助长人的惰性。

所以,想办法改善民生,让百姓靠自己双手丰衣足食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