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农神:逆天咸鱼崛起 > 第124章 朱升前来投靠,特任朱标之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4章 朱升前来投靠,特任朱标之师

红巾军在江汉流域的胜利逐渐传遍各地,百姓们纷纷向这支义军投来信任的目光,渴望着更加安稳的生活。与此同时,闻讯而来的贤士名儒也不在少数,他们被红巾军的仁义之风和坚定的信念所吸引,纷纷前来投奔。其中,朱升的到来,格外引人注目。

朱升,字允升,乃江南一带德高望重的儒士,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素有“智囊”之称。他深知当前世道混乱,百姓疾苦,心中抱有匡扶天下的宏愿。听闻朱元璋、李凡等人在红巾军中秉持仁义、治理有方,遂决心前来投靠,希望助其一臂之力。

一日清晨,南京大营中传来消息,朱升已到营门外求见。李凡得知这一消息,不由得心中一动。他早已听闻朱升的贤名,心中甚为敬佩,连忙前去迎接。

李凡步出大营,远远便看到一位年过五旬、鹤发童颜的老者正静立在营门前,虽身着朴素衣衫,却自有一股儒雅风骨。老者见李凡走来,微微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老朽朱升,特来拜见李将军,愿为红巾军出一份微薄之力。”

李凡上前扶住朱升,含笑道:“朱先生何须多礼?先生学识深厚,名满江南,能得您来助力,实是我红巾军之福。”

朱升看着李凡,眼中充满了敬意,缓缓说道:“李将军治军有方,仁德待民,老朽愿为红巾军效力,助朱元璋将军安定江山,造福万民。”

李凡点头,笑道:“先生此番到来,实乃我军之幸。大帅得知后必定欢喜非常,请随我入营一叙。”

李凡领着朱升入营,亲自将其引荐给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朱升,深知此人乃江南有名的智者,连忙起身相迎,满面笑容道:“先生大名,我久仰已久。今日先生愿来投靠,实乃大幸!”

朱升谦逊地拱手回礼:“大帅仁德之风,闻名四方。老朽身为布衣,愧不能为,今日来此,只愿尽微薄之力,辅助大帅成就一番大业。”

朱元璋大喜,立即请朱升落座,设酒宴款待他,热情地问道:“先生既肯入我红巾军,何不为我军献一策?”

朱升微微一笑,端坐席中,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如今大帅已逐步稳固江汉之地,若欲扩展势力,必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此三策,既能避开锋芒,亦可积蓄实力。待天下格局稳定,大帅便可一举成就霸业。”

此言一出,朱元璋不禁眼前一亮,连连点头称赞:“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顶,实为妙策!我当谨记在心。”

李凡闻言也颇为震撼,心中暗叹朱升眼光独到,思虑周详。他看向朱元璋,恭敬地说道:“大帅,朱先生不但是贤德之人,还是满腹才华之士。既然朱先生已愿效命,我等便应当敬重爱护,务必使先生在军中得以施展才智。”

朱元璋听后,微笑道:“李将军所言极是。先生才华横溢,我欲请先生担任吾儿朱标之师,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朱升听闻此言,感到十分荣幸,连忙起身拱手道:“大帅厚爱,老朽受宠若惊。若能为公子授学,实乃老朽之幸。”

朱元璋闻言大喜,立即召唤朱标前来。朱标乃朱元璋的长子,年幼聪慧,文质彬彬,自幼受父母宠爱,但由于战争频繁,学业并不系统。朱元璋一直渴望能有一位良师辅佐他成才,朱升的到来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朱标来到大堂,看到堂中气度不凡的朱升,便按父命向他行礼,恭敬地说道:“学生朱标,见过先生。”

朱升见朱标神情谦和,笑容和蔼地说道:“公子年纪轻轻,便已是仪表堂堂,真乃英才。老朽有幸能成为公子的老师,定当竭尽所能,助公子成才。”

朱元璋满怀欣慰地看着这一幕,心中倍感放心。他深知朱标聪慧,但更需要德才兼备的良师引导,而朱升的睿智和沉稳无疑是最佳人选。此后,朱升便正式成为朱标的师傅,每日教导他读书写字,讲授为人之道和治国之理。

朱升对朱标寄予厚望,教学时循循善诱,讲究以德育人。他深知朱标虽为贵公子,却不可骄奢放纵,尤其是在当前局势动荡的情况下,更需要培养他的品德与才能。因此,朱升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学识,更在于德行和责任感。

一日,朱升与朱标在书房内研读《论语》。朱标年幼,对其中的句子感到困惑,便请教朱升:“先生,何为‘仁者爱人’?”

朱升温和地笑道:“‘仁者爱人’之意在于,心怀仁爱之心,体恤他人之苦。这不仅是为人之本,也是为政之道。公子将来若欲为国为民,则当时时怀仁爱之心,将百姓之苦放在心上,方能成为明君。”

朱标听后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认真说道:“学生受教,定当谨记先生之言。”

朱升欣慰地看着他,继续道:“治理天下并非易事,需积蓄德才、稳重持久,不可急于求成。‘缓称王’的意思便在于此。若未来公子成就大业,当牢记厚积薄发之道。”

朱标郑重地点头,心中对朱升的教诲更加敬重。在朱升的引导下,他渐渐懂得了仁义的真谛,也开始体会到治理天下的深奥。

一日,李凡来到书房,见朱标正在向朱升请教,不愿打扰,便在门外候着。待朱标离去后,朱升才微笑着请李凡入内。

李凡抱拳笑道:“朱先生,如今大帅已在江汉稳固根基,未来势必继续扩展。我听闻先生治世有方,特来请教。”

朱升抚须一笑,示意李凡坐下,缓缓说道:“将军何必谦虚?将军的英明和仁德,老朽早有耳闻。未来红巾军若要壮大,不妨采取‘三策’,即是我先前所言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李凡点头称是,接着问道:“先生高见甚妙,但我军当前虽已收编不少降俘,地方安定,却缺乏智者良才,如何才能广纳贤士?”

朱升缓缓说道:“此事可分为两步。其一,张榜求贤,邀各地贤才加入,许以相应的待遇,传我红巾军乃仁义之师;其二,不妨派人分赴各地,访贤纳才。江南之地人才辈出,若能广纳贤士,则我军如虎添翼。”

李凡心中大喜,连连称是,感激地说道:“多谢先生教诲,李凡必将先生之言传达于大帅。”

朱标的成长与朱元璋的欣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标在朱升的教导下进步迅速,逐渐展现出仁厚、聪慧的品质。朱元璋看到儿子的变化,心中大为欣慰,对朱升更加信任。

一日,朱元璋与李凡在营中谈论军务,朱标来到堂前行礼,并主动请求父亲安排自己学习军中事务。朱元璋感到惊讶,他原本以为朱标年纪尚小,对军务未必感兴趣,但朱标却表示愿意学习,成为父亲的助力。

朱元璋笑道:“标儿,你有此心志,父亲甚是欣慰。此后便让你多向李将军学习军务,但切不可心急冒进,需稳扎稳打。”

朱标郑重地点头:“儿臣明白,一切听从父亲和李将军的教导。”

李凡微微一笑,鼓励道:“公子年纪虽轻,但有如此志向,日后必成大器。军务虽繁杂,但公子若能心怀仁义之道,必能成为贤明之主。”

朱元璋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笑道:“这都是朱先生的功劳。自从他来后,你便愈发懂事了。为父甚是欢喜。”

朱元璋对朱升的敬重之情与日俱增,每次有重要决策时,必先请教朱升的意见,逐渐将他视为红巾军的智囊。同时,在朱升的建议下,红巾军开始实施“缓称王”之策,专注于积累军力,广纳人才,稳步发展。

江汉流域的百姓渐渐体会到红巾军带来的安宁,纷纷称赞朱元璋仁德之治,百姓安居乐业,士民归心。红巾军的声势愈发壮大,朱元璋的根基日益稳固,他逐步为未来的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升看着红巾军的稳步发展,心中感到欣慰,时常对朱标谆谆教导。朱标在朱升的悉心指导下,不仅学识见长,心性亦愈发沉稳,为未来的成就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通过朱升的加入,红巾军在仁德之治上更加坚定,百姓的支持愈加深厚,江汉一带呈现出一派祥和之势,红巾军的声望也在朱升的智慧和朱元璋的仁义之中,渐入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