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按理说张献忠明明可以消失的神不知鬼不觉,远远的把杨嗣昌他们甩开。
可偏偏要让杨嗣昌察觉到他们的行踪,甚至还特意控制跑路速度,有意的等待行军速度更慢的明朝大军,生怕自己跑快了,朝廷部队跟不上,也是难为他了。
杨嗣昌也不是什么脑子进了水的货色,做官能做到这么大,肯定是个聪明人。
哪怕他是正儿八经的科班文科出身,但是好歹也是读过几本兵书的。明明之前怎么都追不上,现在怎么忽然一直看得到对方的屁股,不多不少,刚好看得到对方队伍,事情明显有问题啊。
可是看着从京城不断发过来的催促,手底下人的热切期盼,杨嗣昌沉默了,有时候,虽然他是一军主帅,但是事情往往他也不敢说他完全说了算,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无奈啊。
既要又要还要都要,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杨嗣昌一路提心吊胆,生怕出现什么意外。毕竟,出了事,他可是要担责的啊,崇祯绝对不算是什么好老板。
好在一路有惊无险,就这样,双方默契的保持着距离,一个走在前面靠抢劫吃饭,一个走在后面靠各地官府化缘吃饭。
就这样,走着走着。直到,杨嗣昌发现自己忽然来到了广西省的边境,看着城墙上不断迎风飘扬的“唐”字旗陷入了沉思。
虽然杨嗣昌一直带兵在外,但是不关注朝廷中枢动向的官员不是好官员,因此,杨嗣昌一直及时翻阅朝廷的邸报,结合着自身所见所闻,因此,他也知道如今的天下大势。
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如今天底下风头最盛的造反头子的老巢了——“伪唐!”
而这个时候,一直跑在他们前面的张献忠则是像是以前那样没了影子……
虽然杨嗣昌一点也不想放过张献忠这条狡猾的野狗。但是,他如今已经站在了这里,如若不采取一点行动,崇祯那里是无法交代的。
虽然他统率着10万大军,但是是以一个文官的身份,如果没有皇帝的授权,他是无法做到的。换而言之,大军内肯定有崇祯的眼线,随时传报消息。
“安营扎寨吧!”杨嗣昌勒住缰绳,胯下那匹雪白的高头大马也随之停下脚步。他居高临下地俯瞰着眼前的景象,目光如炬,仔细打量着那座坚固的城墙以及城墙上不断走动的人头。
城墙高耸入云,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令人望而生畏。城墙上,士兵们来回巡逻,警惕地注视着城外的一举一动。
杨嗣昌心中暗自思忖,这座城池显然防守严密,自己这远道而来、疲惫不堪的队伍,恐怕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的气馁或急躁。毕竟,天下大势已定,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既然如此,他决定采取一种更为稳健的策略,徐徐图之。毕竟,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缓缓地呼出,仿佛将心中的焦虑与不安一同吐出。他下达了安营扎寨的命令,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始搭建营帐,布置防线。营地逐渐成形,炊烟袅袅升起,给这片原本紧张的氛围增添了一丝生活的气息。
这么大一股人,看上去无边无沿的,隔着老远守将就发现了他们,毕竟人数过万,铺天盖地,可不是说着玩儿的。
驻守在这里的是讲武堂出来的将领,名叫王腾,没错,有大帝之资的王腾。
他资历较浅,比钱进要低几届,但是,资历这个东西很多情况都是倚老卖老的凭证,资历老,不代表业务能力强。
王腾就是这种情况,也许他的确有大帝之姿,年纪稍小,但是你不能否认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吃这口饭。
看上去有点腼腆,为人话不多,但是等到他一上战场,整个人就十分的冷静,脑子很清醒,打仗敢打敢拼,十分的机灵。
因此张定破格拔擢他来为大唐守住西方,以防不测,王腾对张定忠心耿耿,对这个安排没有任何意见,每日认真巡视。
他手底下总共可以节制一万五千人,但是这些人比较分散,散落在附近的几个城池,每座城池也就三四千人,看着对方铺天盖地就来了。
王腾深知此时此刻城内人心惶惶,若不采取果断措施,恐怕局势会愈发失控。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先安抚人心。
他亲自登上城墙,向城内的百姓们喊话,告诉他们不必惊慌,军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一定能够守住城池。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让人们在恐惧中稍稍感到了一丝安心。
当然,他也特意隐藏了一些消息,比如城外军队的数量……
紧接着,王腾着重强调了军队的纪律。他深知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对于守城的重要性,只有士兵们严格遵守纪律,才能保证战斗的有序进行。他下令对违反军纪的士兵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然而,仅凭现有的兵力,要守住如此庞大的城池并非易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腾眉头一皱,还是决定效仿前辈。
他决定强征城内的适龄男子上城墙协助守卫。这一举措虽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但在王腾的严厉命令下,没有人敢违抗。
就这样,经过王腾一系列的措施,城内的人心逐渐稳定下来。人们开始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抵御外敌的进攻。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就在这时,几匹快马如同幽灵一般,悄悄地从几个城门同时疾驰而出。这些快马的速度极快,马蹄声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清脆。
这是王腾向张定派出的求救使者。这些使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将王腾的求救信送达张定手中。
为了确保信件能够及时送达,王腾特意下令将这几封信件标记为“八百里加急”,这意味着这些使者必须日夜兼程,不得有丝毫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