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这里高楼汽车,你给我说是大唐? > 第264章 房玄龄跟杜如晦几日的见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4章 房玄龄跟杜如晦几日的见闻!

吃完羊杂汤泡馍,房玄龄跟杜如晦都有点撑。

不过为了体验白石城夜晚的生活,两人也没有急着回去。

先是去了步行街,看了人山人海,又去了文娱广场,看了好几个摆摊耍杂技的表演。

最后逛到亥时五刻(22点15分)又跑到一个烧烤摊位上吃了二十多文钱的烧烤,喝了八文钱一碗的竹青酒。

一直到子时一刻(23点15分),两人才醉醺醺的回到如家酒店。

第二日,两人睡到日上三竿,才从床上起来。

两人跑到七楼去给李渊请安,只是被李渊拒之门外。

虽然被拒,两人还是在门外给李渊请了安。

昨日想去交易所看看,结果去晚了。

今日,两人草草的吃了朝食,便去了交易所。

经过拿号,等待,验号,排队,两人终于进了大厅。

只是看着交易大厅里面的那些货物,两人沉默不语,尤其是在那些比贡品还好的物品前,两人驻足很久。

而且两人从未见过,货架上没货,商贾却排着队的缴费,等着日子来拿货的场景。

偏偏这些人不是只缴纳一点定金,而是全款!

最奇葩的是,商品居然是限量贩卖的。

这交易所动辄几百贯上千贯的买卖。

两人甚至看到上万贯的大额买卖交易。

何时,大唐有钱人这么多?

看着这些一掷千金的商贾,房玄龄想到长安城的那些天天哭穷的商贾。

简直就是两个模样。

除了吃饭,两人一天都没有离开过交易所的大厅。

反正即使不买东西,也不会有人赶你走。

经过一日的观察,这交易所一天的交易金额起码在二三十万贯以上。

一天二三十万贯,一月多少钱?一年呢?

抛开成本,这交易所一年能赚多少钱?

恐怕,一百万贯是少不了的。

去年朝廷一年的税收也才一百二十万贯。

这陈小子一年就能赚朝廷一年的税收。

怪不得听闻这小子不把钱当钱使。

……

第三日,房玄龄跟杜如晦去了城外。

先是看了工地的建设。

那些建筑工人,戴着安全头盔,露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

不光是男人,两人看到许多女人也干着跟男人一样的活。

何时,这男女都能在一起干活了?

并且这些房屋建造又异于其他的建筑方式。

那什么水泥不仅能修路,还能拿来盖房。

水泥搞出来的墙,跟石头一样硬。

若不是工地管事说什么闲人严禁进入施工现场,把两人轰了出来。

两人能看一整天。

虽然被赶出了工地,两人并没有返回城内,而是去了那些已经住人的安置房区域。

看着那一排排的青砖黑瓦的二层小楼,看着那一栋栋的两进两出的小院。

这些,真的是普通百姓住的房屋?

转悠到午时,两人厚着脸皮在一个老妪家吃了午饭。

看着那价值连城的琉璃拿来当窗户用,看着堂厅里不缺不少的家具。

若不是老妪自己说出,以前在城内帮人洗衣服过日子。

房屋被郎君拆迁后,不仅在城外补偿了一套小院,还按人头得到二十八两银子的安置补偿。

房玄龄两人只会把老妪当做富裕人家来看。

听老妪说,通过安置过上好日子的人多了去。

有的人家里人口多,最多的一家人,除了得到三套房屋的补偿,更是拿到一百多两银子的安置费。

现在的日子,是老妪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

而带来这一切的是郎君。

所以,老妪偷偷在家给那陈小子放了长生牌。

有事没事,拿出来拜拜,这样就能好运一天!

看到这,房玄龄跟杜如晦心里酸得不得了。

那陈小子,何德何能,能让百姓给他立长生牌?

就连陛下都没有这待遇!

在城外待到天色微暗,房玄龄两人这才坐着马车回到城里。

只是晚上躺在床上,两人并未交谈,心里想着的,都是老妪说的那些话。

这一晚,两人尽管没有晚睡,但都失眠了。

……

第四日,两人同样是出了城。

不过两人并没有再去工地跟居民住所,而是去了稍微远一点的乡村。

花费了半个时辰左右,马车停在一个农场旁。

农场大门处立着一个竖着的牌匾。

上面写着“白石城合作牛羊养殖基地”。

若不是拿着李渊让力士给两人的令牌,即便是两人表明身份,都差点连大门都没进去。

听养殖老板介绍,这牛羊养殖基地才盖了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养殖的八百多头牛,四千多只羊还未长成,等明年的这个时候,羊就能出栏了。

到那时,才是赚大钱的时候。

当房玄龄两人问道,养这么多牛羊,一月要花费多少钱的时候。

那老板得意的表示,自己花不了多少钱。

郎君不仅派了兽医长期驻扎在农场,每月的养殖补助,准时有人送过来。

按照养殖老板的话来说,他做了一辈子的生意,从未见过像现在养殖一样的生意。

地是白石城帮忙找的,牛羊,也是白石城帮忙联系的,兽医、兽药,饲料等等,都是白石城免费提供的。

每月还能领到一千贯的养殖补助。

养殖老板就出了买小牛小羊羔的钱,员工钱,其余的成本就基本没有了。

……

出了农场,两人又去看了什么“优质粮食基地实验地”。

这里清一色的种植的是冬小麦。

看着那绿油油望不到头的麦地,两人盘算着能收多少石的粮食。

听那承包土地的老板说,这些麦种都是白石城县衙免费提供的高产小麦。

一亩地能收八百斤以上的麦子。

八百斤,就是七石多。

真有如此高产的麦子?

房玄龄跟杜如晦听了久久不语。

那承包土地的老板也是个话痨。

说自己承包了周围几个村庄的土地,不仅种粮,还种大棚蔬菜。

每月运输到白石城的蔬菜,都能赚一两百贯的钱。

等小麦成熟后,不知道能赚多少钱。

最重要的是,这些粮食刚种下没多久,就被白石城里的一众商贾给预定了。

根本就不愁卖!

像他这种承包商,有许多。

最大的一个姓徐的承包商,一口气承包了上万亩的土地。

而他种的粮食直接被郎君定了。

当房玄龄问道,土地都被他们承包了,那附近的村民怎么办?

结果那老板像看白痴一样看着两人。

城里缺人的活一大把。

这些村民早就跑城里打工去了。

在城里能拿一份工资,土地承包出去,又能得到一份土地承包费。

赚双份的钱,只有傻子才不知道怎么选择。

这一日,两人都是浑浑噩噩的。

那种传统的士农工商的观念跟这几日的所见所闻,冲突在一起。

搞得两人都没胃口去羊杂汤摊位吃羊杂汤。

想了一夜,都没想明白。

这白石城,全民经商,全民逐利,怎么没有道德沦丧,反而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直熬到天亮,两人都想不通。

索性就起了个早。

他们寻不到的答案,恐怕只有那陈小子,才能给两人提供答案。

于是,两人厚着脸皮去了李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