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航南极圈(L)~达恩利角与布耶克半岛
由于处于南极夏季的极昼期间,经过一昼夜的海上持续不断地航行。十二月二号早上四点二十一分,中国南极科考船“东方红极地十号”来到了距离达思利角六千八百米处附近的国际公海海域。
丽日垂空,东边呈现出一片祥瑞梦幻般的玫橙红色,艳艳红光映蓝海,浮光祥瑞辉万千。远处的冰川和千奇百怪的雪层冰洞在灿灿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呈现出那种别具一格的深蓝色梦幻色彩,亿万年的蓝冰映射着耀眼的锥光来,绚亮了周围所有的一切。远观四周海洋,深蓝中有洁白,洁白有浮动的冰山冰原在深海地缓缓飘浮移动,两者交相映衬交相依托,更凸显出南极地区浩浩冰海上那种独特的极地严寒氛围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早起的中国科考队长潜龙依旧是习惯性地洗漱好之后,迈步在科考船舶上四处转转,看看夜班值班科考队员们所获取的一些沿途科考信息数据。
金黄的丽日渐渐上移,海鸟翔空,沐浴着梦幻的橙红色彩,舞动着斑斓的彩光,尽情欢歌啁啾着南极这难以描绘的神奇壮观雄阔的海上自然之美。
深海浩浩,冰浮重重,航船穿行在这片茫茫海道中,“东方红极地十号”科考船上功能强大的激光束破冰器中激光源所到之处,冰消路开,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浮冰之下的深海中,隐身智慧机器人群簇拥着深潜无人航船艇遨游在海中,四处探寻着这一路上海洋中所隐藏着的海洋秘密。
太阳高悬空,极昼呈祥光。
深海笼浮冰,船行万里浪。
六点半到七点,正是科考船上的早饭时间,潜龙在巡查完各部门小组夜班人员收集到的科考数据信息后,来到了温暖舒适宽敞明亮的餐舱室里,一些早班队员也来到餐厅正在自主地挑选着各自喜欢吃的早饭,他(她)们看到队长潜龙进来后,都立刻打着招呼:
“早啊,沈队长,又检查完工作了。”
“沈队长早上好啊!”
…
“早啊!小杨。…”
“早上好啊!小张。”
潜龙一一点头含笑,回应着他(她)们。
不一会,来吃早饭的人们越聚越多,整个饭厅里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了,人多气氛热,相互坐在一块吃饭的队员彼此都边吃边轻声交谈着什么,大家都喜笑颜开愉快地享用品味着香甜可口的美味早饭。
船航深海,湛蓝无际浮冰阵阵,巨大的冰山在海洋中时时可见。明阳高升,灿烁温暖,远方一些岛屿上巨大屹耸的冰川正闪耀着奇幻眩目的光芒来。
此时的南极圈内,正处于南半球的盛夏时节,一天二十四小时,阳光充沛,光照充足,海上风光无限旖美。
南极的极昼现象是指在南极圈内,太阳连续24小时不落山的现象,通常发生在南半球的夏季。南极极昼的开始时间通常是从每年的9月24日开始的,而结束时间是一直会持续到次年的3月20日。极昼总时长大约持续6个月,大约有180天。
南极极昼现象的地理与纬度分布主要出现在南极圈(南纬66度34分)以内的地区。在南极点,极昼持续的时间最长,几乎达到半年(约6个月)。在南极圈附近,极昼的持续时间会因为纬度不同而有所变化。越接近南极点,极昼时间越长。
极昼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和公转轨道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地球南半球朝向太阳时,南极圈内的太阳始终位于地平线以上,从而导致出现极昼现象。
南极极昼期间的特点是全天光照,在极昼期间,南极圈内24小时都有阳光,天空始终明亮,不会出现夜晚。此外,还会出现梦幻景象,极昼期间,阳光角度比较低,尤其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天空呈现出美丽的橙红色调,形成“午夜太阳”的景象。另外,还存在着与极昼相关的其他现象。极昼期间虽然难以看到极光,但极光是南极冬季(极夜期间)的典型自然现象,通常出现在3月22日至9月22日之间。
总之,南极的极昼从每年9月24日开始,持续到次年3月20日,总时长大约为180天。这是由地球自转轴倾斜和公转轨道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现象,为南极地区带来了独特的全天光照和视觉奇观。
极昼现象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科考队在南极夏季时节持续进行长距离的海上科考活动。
潜龙吃好早饭后,又来到了高高的了望台下,他登上了望台上,同夜班安全导航员陈一飞交谈了一会,俩人就开始继续拿着专业航海望远镜眺望着航路前方四周的海面状况。
布耶克半岛位于南极洲东部的东南极大陆的麦克罗伯特森地,是东南极大陆的一部分,也是南极洲的重要地理区域之一。其西部濒临印度洋,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它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同时也对周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其地理经纬度范围大致为南纬67°至70°之间和东经45°至50°之间。这一区域位于南极洲的腹地,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全年覆盖冰雪。
布耶克半岛的自然环境主要是由冰雪覆盖的陆地和周边海域所组成,具有以下特点:在气候属于极地气候,全年气温极低,多狂风和暴雪,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极为有限。在地貌上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较为崎岖,部分地区有冰川和冰盖覆盖。而在生态方面上,由于气候严酷,植被稀少,只有一些地衣和苔藓类植物。动物方面,常见的有企鹅和海豹等极地动物,但数量有限。
布耶克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活动较为稳定,主要由古老的岩石组成,反映了南极洲复杂的地质历史。
布耶克半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研究南极洲的地质、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们常在这里开展冰川学、古气候学和生态学的研究,以揭示南极洲在地球历史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角色。
布耶克半岛是南极洲东南极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成为研究极地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
达恩利角(capedarnley)是南极洲的一处着名海岬,位于东南极大陆的麦克罗伯特森地的麦肯齐湾西部区域,处在布耶克半岛的最北端。其地理经纬度范围在西经60度至75度和南纬南极圈与南纬75度之间。达恩利角与雅各布森湾密切相关,位于这个海湾的东南面。
达恩利角所在的区域属于南极洲的东部大陆坡,具有典型的南极大陆地质特征,包括深厚的冰盖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其所在的雅各布森湾和周边地区是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water,AAbw)的重要生成地之一,达恩利角的底层水(cape darnley bottom water,cdbw)就是在这片区域循环和生成的。
达恩利角所在的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其周边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别是在深海和浅海区域。通过科学考察和研究表明,在该区域水深414米和726米处发现了苔藓动物等海洋生物,这些生物是南极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达恩利角附近的雅各布森湾被认为是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AAbw)的重要生成地,这种冷水环境为多种冷水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生存条件。
雅各布森湾及其周边地区的海洋地质状况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根据澳大利亚科考船“调查者号”的研究报告,该区域的海底地形复杂,沉积物丰富,同时可能存在多种地质构造特征。科考团队绘制了该区域的首张海底地图,并采集了沉积岩样本,用于分析历史上海冰、冰盖和海洋环流的变化。这些研究揭示了南极底层水的流动路径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南极地区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雅各布森湾分布有南极磷虾,这是当地最具经济价值的海洋资源之一,估计蕴藏量可达数十亿吨。鱼类中包括南极鳕鱼等冷水性鱼类。鸟类如企鹅、信天翁等。哺乳动物中有海豹、海狮等。此外,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中还可能存在其他海洋生物,如海星、珊瑚等。由于南极洲独特的低温环境,这些生物对气候变化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雅各布森湾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形成机制主要受到以下地质过程的影响:首先是地球板块内力的作用,南极洲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雅各布森湾位于南极大陆的边缘,其地质构造与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例如:板块碰撞与挤压,南极大陆在地质历史中曾经是与其他大陆相连接的,随着板块漂移,南极大陆逐渐与其他大陆分离,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构造。而板块间的碰撞和挤压作用又可能导致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在板块边界附近,岩浆可能沿着断裂带上升,形成火山活动,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
另外还有外力作用,如冰川侵蚀、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也对雅各布森湾的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南极大陆冰川活动频繁,冰川侵蚀作用在塑造地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可能形成U形谷、峡湾等地貌特征。
而沉积作用就是雅各布森湾可能因为冰川融化和海水搬运作用而沉积了丰富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记录了地质历史和气候变化的信息。
南极洲地质演化可以追溯到前寒武纪早期,而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的分离则发生在新生代末期(约3400万年前)。这一过程导致了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例如南极洲东部的高原和盆地构造。
对雅各布森湾的地质构造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例如,通过分析沉积物和岩层,可以揭示南极地区过去的海冰变化、气候变化和海洋环流历史。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南极洲的地质演化,还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雅各布森湾的地质构造形成机制主要受到板块运动、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影响。而南极洲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为该地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素材。
在气候特点上,达恩利角地区属于典型的南极气候,全年寒冷干燥,气温极低。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对海冰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达恩利角附近的海冰产量比较高,这些海冰不仅是南极底层水生成的重要来源,还支持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殖生长。
在达恩利角地区的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中海冰的形成多少具有一定影响,达恩利角的海冰产量对区域生态环境有深远影响。海冰不仅能够调节海洋温度,并且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庇护所和觅食场所。
而底层水循环是南极海洋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海水循环方式,达恩利角底层水(capedarnley bottom water,cdbw)是南极底层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与海冰形成密切相关。这种冷水循环不仅影响南极洲的海洋环境,还对全球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达恩利角地区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还比较小,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气温不断升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可能也面临着人类活动新的威胁,例如海冰减少和海洋酸化。
在生态意义上,达恩利角所在的雅各布森湾是南极洲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之一。该区域不仅为南极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还通过底层水的生成和循环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达恩利角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过程和环境变化。
总之,达恩利角的生态环境以生物多样性丰富、气候寒冷干燥、海冰产量高为特点,生态系统的健康对南极洲及全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达恩利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边海域富含营养盐,支持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达恩利角是南极底层水生成和循环的关键区域,其冷水特性对全球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太阳高悬中天,丽光映照着这片神奇的海洋,潜龙指挥着科考队员们细致认真地搜寻着深海之处未被发现的一些区域,寻找着更加深入全面的地质历史痕迹和底层海水数值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