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来自于新集镇的一封书信,已经邮寄到了军属楼,是新集镇领导寄出来的。
信封有些褶皱,看得出经过了长途跋涉。
经过半年的修路建造,从宁定村到镇上的水泥路正式完工。
照片上有背景为镇政府大院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着,锣鼓喧天,一众领导接受记者采访的画面。
还有照片是村民们喜笑颜开,簇拥着村委书记和施工队的负责人。
横幅上写着:热烈庆祝宁定村水泥路竣工通车!
另一张照片上,是一块崭新的路牌。
路牌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清雅路。
为了感谢林清雅的慷慨解囊,村委们特意将这条路命名为“清雅路”,好让后人记住她的付出。
当地报纸上,也刊登了这条新闻。
报道中,盛赞了林清雅的善举,称她为“致富不忘乡亲的好儿女”。
同时这些村子里,又多增加了几个养鸡场和养鸭场,还有养猪场,为了紧跟林清雅的脚步。
毕竟养这些家畜都不愁卖的,直接卖给卤味店即可。
而宋家人刚下了火车,转乘了大巴车到了镇上后,就包了一辆拖拉机,在回村的路上。
拖拉机突突突地冒着黑烟,一路平坦的向前。
宋卫娟抱着孩子,坐在拖拉机后斗里,被风吹得脸生疼。
宋卫建坐在她旁边,感受着屁股底下水泥路的平坦。
几个月前他去京都的时候,这条路还在修,坑坑洼洼,一路尘土飞扬,没想到这么快就修好了。
“这路修得真不错,平坦得跟镜子似的。”宋卫建感叹。
开拖拉机的大伯,呵呵一笑,大声说道:“那可不,林清雅出钱,大家出力,可多人参与修建呢,肯定修得快!”
“其他村也跟着沾光了,路也好走了不少。”
大伯说起这事,滔滔不绝起来,“都说离过婚的闺女丢人,但却便宜了宁定村。”
“那村委会是个会做人的,还给这条路起了名字,叫‘清雅路’!”
“啧啧,这面子给的,以后林清雅的亲人在这村里,那可是优待啊!”
“听说买地基优先选好地方,还有孩子去镇上上学的名额,都是直接给的。”
宋卫建知道村里的孩子,要是去镇上的好学校上学,那可是要走门路的,或者要买房子落户的。
而林清雅亲人的孩子,直接可以上,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听到这些,他表情僵硬,嘴角抽搐了一下。
清雅路……
他仿佛能看到林清雅的名字,被刻在路牌上,被所有人传颂。
而他,做为她曾经的丈夫,却像个跳梁小丑,被所有人嘲笑。
他想起当初抛弃林清雅的时候,是多么的得意,多么的自信。
他以为自己找到了更好的,以为林清雅会后悔,会求他回去。
结果呢?
林清雅先从摆地摊做起,一路高歌猛进,事业蒸蒸日上,就连第二任丈夫,都比他好百倍。
她生的孩子都是京都户口了,而他妹妹也想效仿,也想嫁到京都去,结果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抢回孩子,灰溜溜的回到村里。
而他,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还不如从前。
从想挽回,到挽回无望后的报复,再到后面的找到替代品的怀念……
现在,他甚至都搞不懂自己,对林清雅是什么感情了。
是嫉妒?是后悔?还是不甘心?
或许都有吧。
反正就是高攀不上,形同陌路,完全两个世界的人。
拖拉机继续往前开,宋卫建看着路两旁的景色,思绪万千。
几年前,村里都是矮破的房子,现在一大半都换成了瓦片房,还有些是洋气的小洋房。
从最开始只有几人琢磨着去做生意,到现在一小半的人,都去做生意了。
已经有不少人在外省都扎了根,赚得盆满钵满。
而他,作为出去闯的第一代,辗转了几个地方,挣的钱都不还如那些在一个地方扎根几年的人。
他突然觉得很累,很迷茫。
这次他不想去外面奔波了,到时就在省内发展了。
至少,离家近一些。
他看了一眼怀里熟睡的妻子,眼神里闪过复杂的情绪。
不出意外的话,这就是他以后共度一生的人了,他二结二离,实在是不想折腾了。
拖拉机突突突地响着,终于停在了宋家门口。
宋卫娟抱着孩子,笨拙地跳了下来。
宋卫建转身去扶妻子。
刘清荷睡得迷迷糊糊,被他一叫醒,还有点懵。
“到了?”她揉了揉眼睛,一脸倦容。
“到了,下车。”宋卫建说着,伸手去拉她。
宋母灰头土脸地从拖拉机上下来,一路颠簸,让她感觉骨头都要散架了。
“哎哟,我的老腰啊!”
“妈,你慢点。”宋卫建连忙上前搀扶。
宋母摆了摆手,一脸疲惫:“这回我可不想出去了,就在农村养老了。”
人老了,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还是村里待着踏实。
这么大动静,自然吸引了路过的村民。
“哟,卫娟回来了?这……还带了个孩子?”一个大婶好奇地问道。
“是啊,怎么多了个孩子。”另一个村民也凑了过来。
宋母知道瞒不住,索性把准备好的说辞拿了出来。
“哎,我卫娟命苦啊,嫁了个京都人,结果又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她,这才带回来的。”宋母说着,抹了抹眼角,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村民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嫁过京都人?又离婚了?”
“这嫁京都人,咋还离婚呢?”
“这孩子多大了?”
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不到一个上午,宋卫娟离婚带孩子回来的消息,就传遍了十里八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