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及齐王以自杀闻,上大怒,以为偃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偃服受诸侯之金,实不劫齐王令自杀。上欲勿诛,公孙弘争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偃。

——《汉书·主父偃传》

自秦武王创立丞相制度起,最初丞相只是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和丞相曾一度同时存在,直到秦始皇罢免相邦吕不韦,此后秦朝无人再任相邦,但丞相职位却得以保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作为三公之首的丞相,遂成为统领百官、辅佐皇帝的百官之首。

汉承秦制,尤其是“三公九卿制度”几乎照搬秦朝,虽然汉初相邦和丞相混用,但却再也没有出现过相邦和丞相共存的情况,而自“诸吕之乱”相邦吕产被杀之后,西汉不再设相邦一职,而且自丞相陈平去世后,亦不再设左右丞相,此后只设丞相一人。

西汉初期,丞相(相邦)不仅仍然承担着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统领百官的职能,而且多由开国功臣或功勋卓着者担任,不仅权力极大,而且声望卓着,可谓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彼时,丞相位高权重,连皇帝都不得不礼敬三分,凡丞相觐见,皇帝得离座;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如此一来,相权便难免对皇权产生威胁,以至于汉初皇权与相权之争极为激烈,前有高祖刘邦和丞相萧何,后有文帝刘恒和丞相周勃,以及景帝刘启和丞相周亚夫,萧何一度被下狱,周勃和周亚夫父子更是结局凄凉。

到了汉武帝时,虽然功勋大臣威胁不在,但外戚干政现象却又极为严重,窦太后、王太后皆曾试图通过丞相一职来干涉朝政,对皇权形成牵制。

彼时,由于窦太后权势太大,朝中官员多出自其一党,汉武帝无法掌控朝政,只能通过选贤提拔一些文学侍从入宫,例如庄助、朱买臣等,由于这些人职卑位贱,因而并未引起窦太后的重视,汉武帝便经常与这些人商议国事,渐渐将其引为心腹。

窦太后死后,汉武帝亲政,这些文学侍从得以顺理成章参与政事。与此同时,凭借王太后的宠信,外戚田蚡亦迅速崛起,不仅坐上了丞相高位,就连汉武帝都对其言听计从,以至于田蚡得寸进尺,不仅随意提拔亲信,更是大肆聚敛钱财宝物,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于是,田蚡死后,全面接管朝政的汉武帝,为了避免皇权再度受到丞相掣肘,汉武帝直接脱离外廷,在皇宫中重新成立了一套决策机构,由皇帝和侍中、左曹、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天子近臣直接决策朝政大事,这便是后世所说的“内朝”的雏形。

这些天子近臣,有的是汉武帝通过下诏选贤直接提拔进入宫廷,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些文学侍从,有的是曾在外朝任职,受到汉武帝赏识后得以进入宫廷任职。这些人虽然职位不高,却是汉武帝最为重要的智囊团,而且由于他们的权势直接来源于皇帝的宠信程度和对自己建议的采纳程度,因而相较于外廷大臣,对于皇帝的忠诚度更高。

这些天子近臣可以随意出入皇宫,与皇帝决策各项朝政,然后再交由外廷大臣去执行。如此一来,丞相府虽然仍是外廷官僚机构的中枢,丞相也仍然统领百官,但却几乎不再参与朝廷决策,只承担具体事务的执行。如此,失去了决策权的丞相权力便被大大削弱,而这些天子近臣却凭借着皇帝的宠信,权势越来越大。

主父偃便是典型的天子近臣,他本是因直接上书受到重用,尝到甜头之后,他每隔几天便上一道奏章,由于他的建议常常能够切中时弊,因而他也越来越受汉武帝的宠信,一年之内便被连续提拔了四次。

元朔二年(前127年),就在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下达“推恩令”后不久,主父偃又上书说“如今茂陵初立,臣建议将那些横行乡里、大行兼并的有名豪强,全部迁移到茂陵邑居住。如此对内可充实京师,对外则可消除奸邪势力,这便是所谓的不诛而害除。”

诸侯王和豪强,可以说是汉武帝当时面临的最为棘手的两个问题,如今“推恩令”已经解决了诸侯王的问题,迁徙豪强至茂陵,则可对豪强势力予以削弱,缓解国内矛盾,何况“陵邑制度”乃是太祖刘邦所创立,文帝、景帝时都曾迁徙地方豪强至皇陵建立陵邑,如此做也算名正言顺。

于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迁徙各郡国豪强和家产超过三百万的富户到茂陵邑。轵县着名豪强郭解亦在迁徙之列,后来汉武帝听说郭解平日里多有违法之事,于是命人将其逮捕调查,结果查明郭解曾多次杀人,汉武帝遂下令将其族灭,郭解被杀之事极大震慑了各地豪强。

与此同时,诸侯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燕王刘定国因事迁怒于肥如令郢人,郢人则以刘定国罪行相要挟,结果反被刘定国以纵容手下犯法为由杀死灭口,郢人的兄弟为了报仇,遂以乱伦之事上书告发刘定国。本就主张削弱诸侯国的主父偃得知消息,立即上书汉武帝要求对燕王刘定国予以严惩。于是,汉武帝命人彻查此事,这一查不要紧,结果查出刘定国一大堆丑事。

这刘定国好色无度,不仅与父亲刘嘉的姬妾通奸生子,强夺弟弟的妻子为姬妾,更是与三个女儿淫乱,简直人神共愤。汉武帝一怒之下将此事交给公卿评论,大臣们皆认为,“刘定国这种禽兽一般的行为,简直败坏人伦道德,违反天理,理应予以处死。”汉武帝遂派使者前往燕国处死刘定国,刘定国得知消息后自杀身亡,燕国随之被废为郡。

主父偃“推恩令”和迁徙豪强两条建议,在当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燕王刘定国和豪强郭解的身死,更是让朝野上下极度震惊,一时间主父偃声名大涨,官员权贵纷纷拜访结交,在大家的奉承之下,主父偃自己也有些飘飘然了。

当时,王太后有个外孙女名叫金娥,随着金娥逐渐长大,王太后便为其操心起了婚事。虽然在丞相田蚡去世后,王太后不再参与朝政,却也想着凭借自己的权势,给家族谋取一些好处,于是便想将金娥嫁给一位诸侯王。

王太后身边有个齐国出身的宦官徐甲,为了讨好王太后,便给王太后建议说,“我是齐国人,对齐国很熟悉,我愿意前往齐国说服齐王,求娶您的外孙女。”

王太后想了想,这齐国虽说经过拆分,已经算不上大国,但毕竟地处富庶之地,而且齐王刘次昌与外孙女年纪也相仿,如果金娥能够成为齐王妃,自然再好不过,于是派徐甲前往齐国游说。

就在徐甲出发前,主父偃得知了这个消息,便私下找到徐甲,对其说道,“如果有可能,请您也将我的女儿送入齐王后宫。”徐甲知道主父偃极受汉武帝宠信,他自然不敢得罪,再加上此事不过是个顺水推舟的事,便答应了下来,主父偃见状十分高兴,当即表示不会亏待于他。

当时,齐王刘次昌已经娶有王妃,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徐甲到了齐国之后,心想自己虽然是奉王太后之命而来,但若是直接跑到齐王宫,要求齐王废掉王妃另娶,多少有点不合适,便先放出口风,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

结果,消息传出,还没等齐王表态,齐王太后纪氏却是怒道,“齐王已有王后,也有了嫔妃,根本不需要再娶。况且徐甲不过是因为穷困潦倒,这才入宫做了宦官,也敢前来提亲,想要乱我齐王家?而且主父偃是什么人?竟然也想用女儿充入后宫!”

徐甲一看事情办砸了,正头疼没法回去交差的他,却无意中打听到,齐王刘次昌与其姐有乱伦之事。于是,徐甲便返回京城,对王太后说,“我原本已经说服齐王答应了婚事,但我有点担心齐王会出燕王刘定国那样的事,因此没敢敲定”,遂将自己打听到的齐王姐弟之事告知了王太后。

王太后一听齐王还有这种丑事,自然也就不再提这桩婚事了。

徐甲在王太后面前不得已撒了谎,却将自己在齐国的遭遇原原本本告知了主父偃。主父偃听后大为恼怒,他本就是睚眦必报之人,平日里那是看谁不顺眼就告谁,如今得知齐王太后竟然敢看不起自己,再加上齐王又有这等丑闻,哪里还坐得住,当即便上书汉武帝告发了齐王淫乱之事,并说,“齐国本是富庶之地,每日光税金便达千金,如此富庶之地非皇帝亲子、兄弟不能封。何况,齐国国君多有叛逆之心,吕太后和景帝时皆参与叛乱,如今又出现乱伦之事,非要查清不可。”汉武帝遂任命主父偃为齐相,前往齐国查清此事。

主父偃本就是齐人,如此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因而不少亲戚、朋友都跑去迎接,而主父偃却因当年在齐地的遭遇而忌恨于众人,非但没有理会,反而在抵达馆舍之后,将所有亲戚朋友召集了起来,说道,“当初我贫贱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朋友不让我进门,现在我做了齐相,诸君当中却有人到千里外来迎接我。念在我们曾经的交情份上,我也不能没有表示”,说到这里,他命人拿出五百金,往地上一撒,然后在众人疑惑的眼神中继续说到,“这些钱你们拿去,我就当没有你们这些亲戚朋友,我们以后也不要来往了。”说罢,主父偃不再理会众人,拂袖而去。

在与亲戚朋友断交之后,主父偃立即便投身到了齐王乱伦事件的调查之中。那么,齐王刘次昌到底有没有乱伦呢?实际上确有此事。

刘次昌的母亲纪太后,原本也想学着当初吕后的做法,来一个亲上加亲,于是便将自己的侄女、刘次昌的表妹嫁给了他,作为齐王妃。

然而,刘次昌却并不喜欢这个表妹,不仅使其在后宫中颇受冷落,母子关系甚至因此而疏远。纪太后没有办法,便让自己的女儿、刘次昌的胞姐去劝劝儿子,并将儿子和后宫的嫔妃宫女们隔绝起来。在纪太后想来,刘次昌身边只剩下了他的表妹,夫妻关系还能不好吗?谁知刘次昌倒是和宫女们没有了往来,但和表妹的关系却也没有和好,反倒是和自己的姐姐搞在了一起。

这件事情在齐王宫并不是什么秘密,主父偃不久便查明了事情原委。不过,为了震慑齐王宫上下,以报自己被轻视之仇,主父偃并未立即将此事上奏,反而大张旗鼓的命人将齐王身边的宦官全部抓了起来,然后想方设法的让这些宦官在供词中将齐王牵扯进去。

刚刚做了五年齐王的刘次昌年纪尚小,又没经历过什么大事,再加上燕王刘定国这个前车之鉴,重压之下,刘次昌竟然在惊惧之下服毒自尽了,因其死后无子,齐国便也就此被除国。

齐王刘次昌之死,立即在朝野之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各地诸侯王,对此极为敏感。要知道,“推恩令”本就是出自主父偃之手,而在就在“推恩令”颁布后数月之间,他先是举报搞死了刘定国,废除了燕国,如今又逼死了齐王刘次昌,齐国又被废除,这不能不让诸侯王们怀疑主父偃的真正目的,怀疑他是不是也像当年晁错一样,要来一个强力削藩。

而在当时的各位诸侯王中,最慌的当属赵王刘彭祖,毕竟燕王和齐王都是因乱伦而被废杀,而赵国太子刘旦也与其女儿及同母姊通奸。因此,当齐王自尽的消息传到赵国,趁着主父偃还没有返回京城,赵王直接以“贪污受贿和谋害齐王”两大罪状,上书弹劾主父偃。

汉武帝也知道形势敏感,为了防止激起内乱,他只能先命人将主父偃抓回京城,交由廷尉治罪。主父偃心里很清楚,赵王告发自己的两项罪名中,受贿虽然有罪,但却罪不至死,而害死齐王之罪却是可大可小,一个处理不慎便可能就此被杀。因此,面对廷尉的审讯,主父偃只承认自己受贿,而坚决不肯承认害死齐王。

由于主父偃平日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导致得罪了太多大臣,在其受宠之时,大家还惧他三分,如今被下了大狱,大家自然纷纷落井下石。虽然当时汉武帝并不打算杀死主父偃,但身为副相的御史大夫公孙弘却对汉武帝说道,“如果不处死主父偃,那么就无法向天下交代”。

对于汉武帝来说,主父偃固然是个重臣,但比起天下的稳定来说,他这条小命可就算不上什么了。天下诸侯王本就因“推恩令”而对朝廷心存猜忌,如今燕王和齐王又先后因主父偃而死,如果不将主父偃严惩,岂不是等于告诉天下诸侯,汉武帝这是下定决心要削藩了,汉武帝可不想再来一次“七国之乱”。

因此,为了消除诸侯王们的疑虑,维护天下的稳定,汉武帝最终还是下令将主父偃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