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启东在他说猪肉大佬苏老板时已经猜这老丁肯定是会错意了,他抚了抚抽跳的眉头,无声叹了一口气。
而张秀疑惑猪肉摊同志为什么称呼苏启东为苏老板,但她也知道现在不是问话的时候。
她抬头看了一眼抚眉的苏启东,很快便收回了目光。
张秀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而且自己哥但凡休息都会跟苏启东一起卖东西,也许卖的正是猪肉这些呢。
“行,麻烦叔帮我过一下秤,同志你这有袋子吗?我今天出门没准备逛街的,临时起意,才没有带袋子。”
“没多大事,你看啊妹子,我称很准的,3斤出头我算你3斤,9毛一斤算的话2块7毛,你给我2块5毛就行。”
老丁看苏启东脸色不对,还以为是他以为自己对妹子要价高了,他果断给对方再让让价格,这样算下来,他可没赚这妹子钱啊,这总行了吧。
老丁多少有些委屈,男人,果然有异性没人性。
不管老少年幼都一个样。
“那咋行,你这9毛一斤已经算我很便宜了,这还送我一堆猪肠呢,我哪能再让您吃亏呢。”张秀掏出爹给的那把散钱,数了2块7毛出来递给猪肉摊同志。
接过钱的老丁笑嘻嘻地说:“妹子,以后你要是还没猪肉就来找我,我都给你这个价。”似想到什么,老丁继续说,“不过话说回来,苏老板的猪肉生意这么大,以后你要买猪肉可以直接找苏老板。”
苏启东见圆场已经回天无力,便轻声在张秀耳边说回头再跟她说这件事。
张秀付了钱,苏启东自觉拎着一袋子肉跟在她的身旁。
两人沿着小巷子看看还有什么可买的。
苏启东正磨合说词,准备跟张秀表明他在山上造了家养殖场的事情。
“秀儿,其实我在山上有一家小小的养殖场,养着三四十头猪,还有一些小猪仔和50来只老母鸡,几只公鸡配种用。”
就算心里有准备,但是听到这么庞大的养殖规模,张秀还是被唬了一跳,这场地也得不小啊。
“这么多呢?你这是什么时候开始搞的啊?”张秀想想苏启东平日里都挺忙的,没想明白是什么时候在山上盖的养殖场
提起这件事情,苏启东边回忆起往事边说起来:“也有七八年了,在我爹娘去世后的第二年,我就开始背着启明在山上搞房子了,毕竟房子建起来才能真正开始养猪。”
张秀听到苏启东说他七八年前就在做这件事,那不是他十三四岁的时候?活该他能赚钱,谁能想到一个孩子能有这毅力啊这脑子啊,这不活活一个个体户了,简直大能!
这时候的书灵又适时蹦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啊,主人,我就跟你明说了吧,这小子命数绝了,你们俩天作地设。”
作为已经活过一次的张秀十分认同书灵的上半句。
苏启东肯定是那种宝剑需要磨砺才能锋利,梅花需要经历苦寒才能飘香的人。
反正她自己不能保证能做到这般。
“启东哥,我哥每个星期天就是在给你干这个不?”
“对,每个星期天量大一点,所以你哥星期天都会过来帮我,他负责帮我运送猪肉,再卖一些散客户的鸡蛋和鸡,不过经过这么多年了,都形成固定的客户源了,你别担心,他的安全肯定是有保障的。”以为张秀担心张春耕安全的苏启东忙补充了一句。
(o゜▽゜)o☆[bINGo!]
张秀为自己的猜测打满分。
她突然想听听苏启东对她该做什么赚钱会给出什么意见。
“启东哥,我也想赚钱,但我现在还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苏启东微微蹙眉,他在思考各种可行性,秀儿无疑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只是缺乏一些方向和机会。
目前做吃食、做中间商买卖无疑是能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一得起早贪黑二得投入大量的时间,他肯定舍不得秀儿这般劳累,而且明年她也要复学了,再做买卖显然没办法一心专注学习。
“咦——”,苏启东灵光一闪,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在朋友家看望他生病的母亲时,偶然间在他书桌上看到一本杂志,好像是《人民文学》。
杂志的封面反面记录了投稿信息和要求,秀儿也可以通过写作投稿赚取一些稿费,既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苏启东看了眼腕表,这会儿快4点了,今儿想要带张秀去朋友那拿那本杂志在时间上显然是不可能,也没必要让秀儿用别人用过的,他明天来县城送完货后可以从邮电局订购一本。
随即,苏启东便和张秀提起这事:“秀儿,其实你可以尝试写作。我在苏老师那也看了你的试卷,我发现你的语文功底确实不错,文笔清新脱俗,而且又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如果投稿给杂志社,说不定能赚取一些稿费。”
张秀听了,眼睛一亮,她重活一世后也从未想过自己可以通过写作来赚钱,只想着卖东西赚快钱。
仔细一想,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上辈子的阅读阅历,加上这辈子突然出现的书灵,写作赚稿费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张秀满怀感激地看着苏启东,真诚地感谢:“启东哥,谢谢你给我这么好的建议。我会试试看的。”
张秀有了赚钱目标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动笔,但这会儿还没有投稿地址呢,得赶紧去买本杂志来。
可这杂志得在哪买?她从未买过杂志,也不知道该去哪里买。
她思索片刻后,决定再次麻烦苏启东。
“启东哥,你能带我去买一本杂志吗?”张秀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今天麻烦他的事情够多了。
“今天不着急去买,明天我还来县城呢,我知道有本杂志叫《人民文学》,挺适合你的,我明天去邮政局给你订购一本 ,三四天就能送到你手上。”
听苏启东这么说,张秀心中的焦虑消散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