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滔滔才不管那个,她要保的人,谁也别想动。

大臣们也开始为这件事站队,此时朝堂上新党已经被打压出去了,而旧党大致可分为蜀地的蜀党,洛阳的洛党,北方势力的朔党。

苏轼是四川人,本就属于蜀党,所以蜀党是保他的,朔党则站在洛党这边。

各个党派之间互掐,和苏轼有关的黄庭坚、秦观这些人也是被不停的弹劾,如果他不离开朝堂,那么这些人就会一直被这样攻击。

所以厌倦了争斗的苏轼自请离京,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终于是离开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当然了洛党也没赢,高滔滔直接出手免了程颐崇政殿说书的职位。】

“哈哈哈哈哈该”

“再次来到了杭州啊”

李世民深深叹气,“这样也好,朝堂争斗不休,不如到地方治理百姓,做些实事。”

【苏轼在杭州做知州的时候,看到了西湖的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所以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就率领百姓们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

他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又把挖出来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

天幕下的众人似乎知道了天幕要说什么,又有些不敢相信,只能抬起头望向天幕。

姜澜溪站在这座桥上很久了,一直给大家看着湖上的风景,说到这里时,她又动了起来,向桥下走去。

【堤上有六座桥,俗称六吊桥,以便行人来往。

而这长堤,后人为了纪念苏轼,便将这长堤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春天的清晨,苏堤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这就是着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轰——

果然如此!

苏轼感觉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在心头漾开,他眼前浮现水雾,拿手遮着眼睛,才避免失态。

杭州的百姓记得他,不是因为他大才子的身份,而是以杭州父母官的身份!

他何德何能被杭州百姓敬爱?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事啊!

很多臣子都是不敢相信,他们总是觉得想要留名后世太难了,但是现在他们突然发现了一条新的道路。

如果为当地百姓做好事,史书也许不记得,但是当地百姓会记得!这样的铭记甚至千年不变!

【下了压堤桥,就是苏堤春晓的御碑,碑是太湖石,御碑正面是康熙亲题的“苏堤春晓”四个大字,背面则是乾隆御题七言绝句,侧面还是乾隆题的叠韵诗。】

“乾隆真的是人菜爱写的典范”

“但是这里的风景好漂亮”

“乾隆下了几次江南,怎么又写了这么多”

【苏轼跑出来是想要躲个清静,但是跑出来也没办法避开党争,短短几年,苏轼先后经历了回京任职——颍州知州——扬州知州——定州知州。

虽然折腾,但是保护伞在,他的日子却不难熬。】

“在朝堂,别人只能攻击的身边的人,在外地,别人就能折腾他了”

“保护伞在,他就好,保护伞不在了呢”

宋朝

宋神宗:“母后已经不年轻了,她还能掌权几年呢?”

那个苏轼又能过几年好日子呢?

高太后也是叹气,人总是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她活得过儿子,可活不过孙子,到时候大宋恐怕又会迎来一次震荡。

【1093年,作为保护伞的高太后去世了,哲宗上位,他支持变法,所以朝堂上又变成了新党执政。】

李世民直接被噎住:“朕懂了,又被贬了是吧!”

【你们别看苏轼那个时候被党争折腾的不轻,但其实高太后廉洁自奉,处事公正,执政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是十分繁荣的。

而且这是一个会为手下着想的人,高太后自己也知道孙子是变法派的,自己一死,朝堂就会变天。

所以在她病重时,还召集了大臣们见面,告诉他们要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动退避,让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祸。】

宋神宗倒是很开心,他的死亡年纪就在那里,幼子登基他是真的不放心,知道母后的能力,他也能放心一些。

而且天幕出现,母后可能会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不再反对变法。

同样因为天幕,她听政期间也会有人一直将目光放在她身上,让她有所节制。

某些大臣:“……”天哪!这样的阵营老大是真实存在的吗?

不推属下顶包,坚决护着属下,安排身后事的时候还不忘记下属!

这是什么神仙老大!

【果不其然,哲宗上位之后,变法派翻身,这时候上位的是章惇。

一开始章惇和苏轼之间的交情还不错,在乌台诗案时,章惇为苏轼说过情,但是在不同的政治主张下,两人最后还是政敌。

所以他上位后年近6旬的苏轼就被贬到了惠州去做远宁军节度副使。

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来到惠州,受到了岭南百姓的热情欢迎。

苏轼将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是的,苏轼这一生修了三条堤,一条在杭州,一条在颍州,惠州这里就是第三条了。】

“苏轼对西湖爱得深沉”

“我之前看苏东坡新传,感觉章惇有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诡异感”

苏轼叹气,立场不同的两个人,分道扬镳是必然的。

要怪就怪新法实施的太快带来了党争,官家……压制不住党争之风!

【章惇也没有就此罢手,三年后苏轼又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也是做好客死他乡的准备了。

但是到了儋州后,苏轼还是兢兢业业的发展当地。

他在儋州办学堂,介学风,很多人不远千里跑到儋州,向苏轼学习。

而就在这个时候,朝堂再次变天了。

宋哲宗是一位猛男,但是他是真的短命啊!亲政十几年,人就这么没了。】

“儋州人有被冒犯到”

“苏轼在儋州留下了很多痕迹呢”

宋神宗:“……”

猛男,大概是做的还不错的意思。

但是这活得也太短了!

【公元1101年,徽宗上位后大赦,苏轼也被调到了永州。他虽然离开了儋州,但是他的影响却一直都在。

苏轼来这里之前,海南一直没有人在科考中中举,中原地区也一直没有海南人做官。

知道苏轼来到了这里,培养了不少令自己满意的当地学子,当地学堂的姜唐佐更是在苏轼北归不久中了举。

宋元明清几代,海南一共出了767个举人、97个进士,海南的人文之盛,是苏轼启之。

儋州人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儋州至今还有东坡书院、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的留存。

东坡书院内有一座“钦帅堂”,用于当地文化人瞻仰、怀念苏东坡功绩。】

“还有载酒堂,那是苏轼推行文教的场所”

“姜唐佐后来回家办学堂了”

同僚见苏轼晚年的生活坎坷,想安慰一下苏轼,却发现苏轼脸上不见愁容。

同僚:“你不发愁吗?”

苏轼:“我活着的时候百姓爱戴,文人尊敬,给当地带来了切实地改变,死后更是人人纪念,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值得愁的呢?”

同僚:“……”说的也是,要名声有名声,要功绩有功绩,一生虽然坎坷,但是贵人不断,这样的人哪里轮得到他去同情!

更何况,有了天幕,他这辈子估计也是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