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轼也不是反对变法,但他认为变法推行得太草率了,这应该更加慎重一些,修一修细节。

可是当时的朝廷容不下这个,必须做二极管,不同意改革,那就是保守派!贬!

所以苏轼这个考虑变法的人,却没能落下一个好。】

“可不是草率嘛,谁家好人的变法这么快啊”

“可能变法的本意是好的,但很明显后面成了党争的工具”

王安石脸色不太好,在变法这件事上,他虽然有着自己的心思,但是他也是真心为了大宋的。

他希望自己的变法能够推行,所以愤怒于他人的不配合,他排挤所有的妨碍变法的人,却不想这反而不利于变法。

难道……真的是自己太着急了?

要不……把苏轼给弄回来?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愤怒的王安石直接就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讲一讲苏轼的过失。

苏轼见自己提出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不说,还要被这样排挤,既是心灰意冷,也是怕影响弟弟的仕途,所以请求出京任职了。

他被派往杭州做通判,出京后先跑去陈州见弟弟,还初识了“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又和亲亲弟弟去颍州拜访了欧阳修。

他心中到底是些有牢骚要发的,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写写诗,次年的六月,他写下入选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八十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白雨跳珠乱入船”

“弟弟弟弟”

“兄弟情是最好磕的”

苏辙也有些惆怅,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兄长了,兄弟两个很少有这么长时间的分别,不过上次知道自己兄长过得不错,已经心安了很多。

希望天幕的出现,能让兄长的处境好一些。

【在杭州,他协助陈襄修复了钱塘六井,又在常州、润州等地赈饥,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而且,苏轼还在这里写下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尤其是第二首更是广为流传。

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把西湖唱得天下闻名。】

“苏轼是一个好官”

“那时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好官”

“这是三年级学的,有两个字还是挺难的”

在王安石想着把苏轼捞回来的时候,当朝皇帝宋神宗赵顼望着天幕,唇角上扬:“苏子瞻是个好的,无论在哪里,都能做出成绩来。”

身边的宦官知道官家喜欢苏轼,顺着说了句:“苏大人才高八斗。”

这也不是他溜须拍马,虽然苏轼在仕途上不如意,但是才名却是远扬,就是如今苏轼不在京城,可京城依旧是有他的传说。

【朝中的变法轰轰烈烈,郑侠一幅《流民图》成功的让王安石被罢了相。

而此时的苏轼也来到了密州,苏轼是一位好官,他会亲自参加抢险救灾,灾后还会在当地加固防水工程,在他的治理下,密州也是百废俱兴,蒸蒸日上。

次年,短暂的被压下去的王安石复相,而苏轼也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有识之士想要强国抗敌,软骨头们恨不得给他辽金爷爷跪下磕头”

王安石的脸色又白了几分,他不知道《流民图》是什么,但是能让一心变法的官家顶不住压力罢相,想来情况肯定是很不好的。

天幕能给一些建议最好,若是天幕不能,那就叫苏轼回来,一起改改新法,毕竟天幕也说了,大宋不变法是不行的。

高太后看着天幕,也是起了些心思,“天幕都肯定了苏仙的才华,不知道陛下怎么想……”

苏轼在杭州虽然颇有政绩,但是哪里有在京中做官好?若是皇上能将人调回来做官是再好不过的。

一边说话的向皇后也是这个意思,神色之间有些担忧,如果真能把苏轼召回京城,别说她与太后,就是太皇太后也会高兴的。

没错,苏轼是一位“太后杀手”,宋仁宗的曹皇后,宋哲宗的高皇后,宋神宗的向皇后都是他的粉丝,此时这几个人都在想着自家爱豆能不能回京呢。

【那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夜,明月当空,明明是一个应该团聚的日子,苏轼却与弟弟足足七年都没有团聚过了。

他心中惆怅,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明。

于是,他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这首中秋咏月词,似乎就也没有什么出名的中秋咏月词了。】

“在我心里是第一”

“也有写的好的,但是比起来就有些逊色了”

“没有人能超越他了”

宋朝之后的文人对这话没什么太大的感觉,毕竟苏轼的《水调歌头》之后,他们都不太写这一类的词了。

但是宋朝之前的文人就很是不满了,这说的什么话?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秋诗词一直是个热门题材,很多人都曾写过,其中不乏名篇,苏轼的这一篇怎么就能当第一了?

哼!天幕最好把这什么《水调歌头》给完完整整的讲出来,不然……他们手中的笔奈何不了天幕,还奈何不了尚不存在的苏轼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词”

“作的好”

不同于弹幕匮乏的夸赞之词,天幕下的古人们却逐句赏析起来。

“以月起兴,以情为基础,却富含哲理,真是好词啊!”苏味道现在已经开心的要晕过去了,拉着杜审言就开始大夸特夸。

之前杜审言这个老东西,仗着自己的诗圣孙子,总是在他面前炫耀,甚至还说些什么要保养身体,督促儿子上进,好给自己的大孙子最好的云云。

现在他可是有机会“报复”回去了!

杜审言也是很给面子,毕竟这词写的是真的很好,尤其是第一句,苏轼并没有直接描写明月的美,而是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这把酒问天与屈原《天问》有相似之处,可见两人的创作心理是脉络暗通的。”

另一边的李白也是感叹,因为他的《把酒问月》是这个调调,“起得突兀,问得离奇,恨不能与这苏轼一见!”

唐人都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后来认为苏轼和李白是“两谪仙”,这两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的志同道合了。

高适:“苏轼设想自己是月中人,才想着乘风归去。太白兄,我瞧着,这苏轼与你是一种人呢!”

李白笑道:“我与苏轼不同,他向往明月却更热爱人间,若是我, 我才不管这个,早就上月宫逍遥去了!”

高适:“从幻想上天写到热爱人间,纠结的是出世与入世,真是矛盾啊。”

……

白居易也在和身边人说:“这种豁达开朗的词,称一句千古第一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本以为苏轼在中秋不得团圆会很是愤懑和不满,结果苏轼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也可以通过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古人一直都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的时候,就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就是一种神交 ,这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与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