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的一日,熟悉的天幕再次出现,天幕下的古人们也是熟门熟路地坐下观看视频。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姜姜呀!

众所周知,咱们华夏是一个吃货大国,方方面面彰显了咱们的吃货态度。

以民俗语言为例,咱们将受欢迎叫“吃得开”,漂亮面孔叫“秀色可餐”,损公肥私叫做“吃里扒外”,文章写得好那叫“脍炙人口”,一心模仿不知变更被称作“食古不化”。

不只是这些,老子将“治大国”比作“烹小鲜”,孔子以“三月不知肉味”来反衬音乐之美,孟子用“鱼与熊掌”来指代两难之事;庄子拿“庖丁解牛”来宣说养生之道。】

天幕下的古人们,也是觉得这些话很有趣,纷纷思索起来。

“告子说的好,食色,性也。”

“还有民以食为天”

即使是没什么文化的人也开始热热闹闹的讨论着身边的俗语。

“哎呀,妇人妒忌还能叫做吃醋呢!”

“对呀,还有日子过得好,那叫吃香喝辣!”

【不仅如此,饮食文化与古代的文人和文学更是有着不解之缘。

比如酒,酒之香给了很多诗人灵感, 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刘禹锡有“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再比如茶,茶之味也滋润了唐宋以后诸多文人,比如黄庭坚的“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白居易的“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李清照的“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纳兰性德的“赌书消得泼茶香”……

还有不少文人本身就是美食家,如苏轼不仅着有《酒经》、《老饕赋》等文章,还创制过一些菜品,像什么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之类的都是流传至今。

又如元代的倪瓒,写过食谱,还创造了名菜“烧鹅”,将其命名为“云林鹅”。

清代的袁枚也着有《随园食单》,其中有不少食谱还是亲自实践所得。】

被提及的文人很是开心,这是自己的诗词名传后世的证明啊!

厨子们也是眼前一亮,创造名菜?这个他们可以啊!他们也想被后人知晓啊!那可是自己在这世上走一回的证明啊!

当然也有不能理解的文人,“诗词就算了,连写个菜谱都能流传后世?”

“就是啊,君子远庖厨!”

宋朝

苏轼见自己未来还会做出那么多流传后世的菜品,也有些瞠目,和身边的父亲与弟弟说道:“没想到我还有这天赋!”

另一边的苏澈倒是很高兴自家哥哥失意之后也这么有活力,不过……“我竟不知道兄长还有这一手,什么时候得让哥哥做给我吃才行!”

【当然了,这些文学作品中也会暗藏很多饮食场面和饮食习惯、制度。

如果缺乏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仅会漏过许多妙处,有时还会摸不着头脑。

比如杜甫的《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中有一句“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意思是长安冬天的腌菜又酸又绿,金城的土酥色白如练。

那大家知道这个“土酥”是什么吗?】

相同朝代自是知道这是什么,但是其他朝代就弄不清楚了,只能自己瞎猜。

“这白色的,难道是莲藕?”

“那还不如说是牛羊乳呢!”

“听这名字,怎么也得是口感酥脆的食物啊!”

【答案揭晓,是——萝卜!

清代大学问家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注释土酥为萝卜。

而王祯在《农书》中也提过,北人称萝卜有四种名字,春天叫“破地锥”,夏天叫“夏生”,秋天叫“萝卜”,冬天叫“土酥”。

华夏历史悠久,各个朝代的礼仪风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因为欠缺某些饮食知识形成“盲点”,也是很正常的。

比如说,同样这句诗,南宋的蔡梦弼就将“酥”解释成了牛羊乳。】

蔡梦弼:“……”在我之后的文人都解释对了,这岂不是显得我很呆?

王祯也很是开心,他之前看天幕的时候,那些书籍什么的这个失传,那个没有记载,早就在想着自己的书能不能传下去。

“还好!还好!”大概是比起医书那些,农书还是受重视的。

清朝

“仇兆鳌?好哇,看来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作的不错啊!”

康熙是真的开心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脱稿后,送过来给供他御览过的。

说仇兆鳌注释的正确性,他脸上也有光。

【而且传统的饮食观并不把饮食的要义归结为一种维持生命的手段,而是愿意投下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并享有这一过程,因为饮食行为本身就很有意思。

中华美食的特色,在准备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调味,讲究火候,技法多样等。】

对于这话,百姓们就有了不同的意见。

“做饭有什么意思?要是可以到了饭点就能吃上现成的饭就再好不过了!”

“那女子恐怕是不曾做过一大家子的饭,不然也不能说得那么轻巧。”

对于大部分的平民百姓来说,做饭就是劳碌了一天还得继续劳碌,这并不是什么趣事而是生活的负担。

【比如肉类动物的选料,从先秦时代就会按照种类、年龄、性别,及不同部位分档取料。

在高级宴席上就会专门选取小羊羔、小牛犊、小猪仔等肉质细嫩的家畜。

再比如制作鱼鮓,要选春秋两季的鲤鱼,净肉要在一尺半以上,皮骨坚硬者不取。

而刀工呢,要求快、准、匀, 交错运用直刀、片刀、坡刀、花刀,将原料加工成片、丁、丝、段、茸、泥、末……以求“入味”且美观。】

“做个饭竟还能有这么多说法?”

“不愧是富贵人家啊,做饭都这么多讲究。”

“做个饭不就是为了吃?怎么还追求起美观了?”

【而说到调味品,那就得追溯到商周了。

《商书·说命》有“若作和羹,尔维盐梅”,强调了“盐梅”作为调料对制作“羹”的重要性。

周代也有专门的掌管制醋的官“醯人”,还有使用十分普遍的“酱”。

战国时期,香料“椒”就已经可以做调味品了,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中就有“奠桂酒兮椒浆”的句子。

《招魂》中还出现了“柘浆”与“蜜饵”,说明这时的“糖”也成为调料之一。

有了酱、醋、糖、盐、香料等基础原料,我国饮食中的调料配制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致,并由此形成了不同菜系不同滋味的特色。】

明朝

朱元璋托着下巴,细细思索,这后人对前朝的研究,靠的不仅仅是那些物品与书籍,还有那些文章诗句。

有些诗句,即使是他这个没啥文化的粗人,也能听出来不是什么上好的句子,可后人还是会细细研究,然后娓娓道来。

这也是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