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视频穿越时空后,我粉丝破亿! > 第53章 诗人与唐朝——杜甫(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3章 诗人与唐朝——杜甫(三)

安禄山被压了过来,李隆基难得没再听他的辩解,一剑把人捅死。

“挂城墙,暴尸示众。”李隆基摆摆手叫人把安禄山的尸体拖出去,准备着下旨安抚朝臣和百姓。

这个天幕若是只让自己一人看到多好啊!

天幕下,年轻的杜甫唰地一下站起身来,算算时间,也还有十五年。

他打算按照原有的轨迹再去考一次科举,虽然他们陛下在未来做的不好,但现在事情还未发生,或许陛下知道了这件事就会处置奸佞,再用能臣!恢复大唐的河清海晏之景!

当然,若是不成……那就离开长安吧……哪怕是投在某个节镇去做个微不足道的小吏,为百姓们做些实事也好。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惊慌失措,仓皇逃窜。

而肃宗觉得一味逃跑是不可行的,所以发动秘笈——父慈子孝,即位灵武,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杜甫这边安顿好妻子儿女后,只身前往灵武,希望可以同朝廷官员一起奔赴国难。

结果在赶往灵武的途中,他被胡兵所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这个时候正值暮春,杜甫触景伤怀,写下了《春望》。

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时,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希冀着得到肃宗的重用,以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他那时有多高兴呢?\"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五月十六日,命运为他开启了希望大门,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拾遗这个官职虽然只是一个从八品上,但这个属于谏官,主要职责是向皇帝奏论政事,陈述得失,这个官职真的很配老杜了。】

“老杜,那不是你想要的君主啊!”

“该死的父子俩”

杜甫看到自己那时被授官还是很高兴的,本以为自己时来运转了,直接向皇帝陈述国事的官职,哪怕是芝麻小官,也能实现自己君臣际遇的梦想。

却不想看到天幕上一串串刷过的文字,怎么了?难道那位肃宗也会让他失望吗?

【好景不长,房琯因陈陶、长坂之役的失败而被罢相,杜甫上疏为房琯辩冤,结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的祭祀,学校选举等事宜。

杜甫去华州上任后探亲结束后,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在回到华州之后,将其修订脱稿,总结道“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我先讲一讲这些诗的背景。

即使安史之乱爆发的出乎意料,但是大唐家底子厚着呢,又不是没有能用的武将,所以朝廷反应过来后,就调兵遣将去收复失地。

郭子仪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后,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大好。

然而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为观军,处处掣肘,致使指挥权不统一。

其实本来这些士兵就属于联军,没在一起打过仗,配合度凝聚度就没那么高,结果指挥权还不统一,就这样士气低落的唐军就这样和叛军相持到次年春天,使得叛军等到了史思明的援军。

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听各位将领的建议,执意要与叛军决战,唐军就这样在邺城大败,为百姓造成一场更大的灾祸。

但是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郭子仪大军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搞得人民苦不堪言。】

“叛军在外,皇帝居然只会内斗”

“李隆基和李亨……”

“不愧是亲父子”

“李隆基是有功绩的李亨,李亨是没有功绩的李隆基”

“打仗不听将军的,反而要听千里之外的皇帝下令”

“皇帝懂个屁”

【《新安吏》讲的是杜甫在新安县的时候碰到了吏役点名征兵。

按照天宝三年的规定,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而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可是新安是个小地方,还经历了战乱,哪里会有成丁的青年入伍?小吏告诉他,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他看着哭泣的送行者们,写下了这首《新安吏》,前面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后面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而《石壕吏》则是杜甫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的所见所闻。

讲的是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而这位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已经战死两个了,为了保护自家儿媳妇,老夫人就这样主动跟随进军营了。

《石壕吏》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秦朝

嬴政瞠目结舌:“乘夜捉人征兵,连老妇都被带走了?”

没经过训练的百姓匆匆忙忙被赶上战场,不就是送死去了吗?

汉朝

刘彻:“……”

“让宦官掌兵权?滑天下之大稽!”

【而《潼关吏》却涉及到一件事情,就是哥舒翰失潼关。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虽然攻占了河北、洛阳,但后来朝廷反应过来后积极抵抗,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安禄山都没能攻占一点地方。

而郭子仪、李光弼的军队却已经攻占了常山等十多个郡,这时候安禄山开始后悔不该反叛了,准备回到幽州去固守。

但杨国忠进献谗言,劝唐玄宗催哥舒翰出潼关去收复陕州、洛阳。

当时的叛军的主力在攻打宛丘和洛阳,守卫幽州的军队很少,郭子仪和李光弼就分析着想去直攻幽州,用叛军的亲属招降叛军,这样安禄山没了兵,他的项上人头就不保了!

而那个时候的哥舒翰年纪大还有病,这件事情叛贼都是知道的,他部下各军队都是匆忙集中的,不是精英,根本打不动大仗。但是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即使手下的不是精兵,守住潼关还是没问题的。

可哥舒翰的军队出了潼关,打输了,京城出了问题,大唐就真的危险了。

但唐玄宗是谁?他本能地相信奸佞啊!

再杨国忠的鼓动下,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一个使者接着一个,哥舒翰被逼得没有办法,大哭着率军出了潼关,与崔乾佑会战。

然后潼关就这么失守了。

《潼关吏》讲的就是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吸收哥舒翰失守潼关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哥舒翰失守两个人背锅,哥舒翰自己决策失误背小锅,李隆基决策失误还冤杀高仙芝他背大锅”

“说实在的,李隆基弄死了高仙芝他们,就让兵将觉得打输了就得死,在真打不赢的情况下,想活命就只能投降给安禄山”

秦朝

踞险而守,被迫出兵,这个经历怎么有种既视感?

汉朝

刘彻表示很无语,虽然他不精于军事,但是他真的不捣乱!

将军们在外面怎么打他都不会管的,实在不满意大不了回来再收拾呗,非得找不痛快干什么?

唐朝

“奸佞!杨国忠!枉我对你信任有加!你竟敢害我!”李隆基听了天幕又来劲了,对着跪下来请罪的杨国忠就是一脚,让他也和李林甫有了相同的待遇。

“你也不必再哭求了,去大理寺待着吧。”见杨国忠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哭求,他只觉得索然无味。

其实看着现在的发展,他内心隐蔽处已经开始害怕了。只言片语中,他便感觉到了安史之乱其实有可能早早止住的,是他亲自毁了这个可能!

他不怕自己的决定毁了大唐,也不怕百姓的议论,但他害怕宗室和那些野心勃勃的儿子们,会以此为理由逼迫他退位!

【杜甫在华州的日子里,越发感受到了百姓的苦难。

乾元二年的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的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投奔自己的好朋友严武。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用别人资助的钱建造了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而我们今天来到的就是杜甫草堂,这个草堂其实是后来重新修缮的,所以可能要稍微豪华那么一点。

从西门进去,中轴线上第一重建筑是大廨,这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后人为了弥补杜甫生前没有做过大官,所以特意为他修建了大一些的办公室。

正中间就是杜甫的雕像,他跪坐在一叶扁舟上,来自于他晚年的《登岳阳楼》的诗句。

他们都去摸杜甫的手了,希望能沾到他的才气,咱们也去摸一摸吧!】

“摸摸”

“摸摸”

“摸摸”

“……”

杜甫看那一串子的“摸摸”只觉得后世的小娘子小郎君们太奇怪了,怎么能摸别人的雕像呢?

再说了就一个雕像,怎么可能沾到才气?

【第二重建筑是诗史堂,进去之后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雕像,一个是杜甫,一个是李白,中间有一张大桌子,供来这里诗兴大发的文人们写诗。

诗史堂的旁边有一个诗圣着千古,里面有杜甫整个生平故事,从意气风发的《望岳》到安史之乱的《春望》,从来到成都的《春夜喜雨》再到晚年的《登高》,它记载了杜甫伟大的诗圣之路。

下来呢就是工部祠,杜甫生前当过的最大官员就是六品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他又被称作杜工部。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不久,被严武推荐做了节度参谋,后来又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

进入工部祠,正中间供奉的是杜甫,左右两边分别是陆游和黄庭坚,黄庭坚继承了杜甫诗歌风格后,还专门开创了江西诗派,把杜甫奉为诗派的祖师爷。

而陆游继承了杜甫的爱国情怀,同时陆游也是杜甫的铁粉,杜甫来四川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他都去打过卡。

前面是杜甫不同时代的画像,左右两边是清代杜甫草堂的导览图,正上方的梁柱上是“骚坛鼎峙,诗令长留”八个字,道出了杜甫在诗坛的地位。】

“这是咱老杜的牌面”

“正月初七,游草堂”

杜甫之前的文人们是炸了锅了,都是文人,你杜甫是厉害了点,但也没到让人心服口服的地步吧!

“这个杜甫竟然这么厉害?”被人供奉!给他补偿!他凭什么啊!

“就凭那个三吏三别?”讲史的诗谁不会作?

【这里是杜甫草堂的核心景区了,但这不是原址,这是97年根据杜甫写的诗重建的。

在这里生活的几年中,杜甫寄人篱下,生活还是很苦,但同时在这里暂时躲避了战乱,家人也勉强能吃饱。

走过来这棵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柳树,这里是“稚子敲针做钓钩”的湖畔,对岸是杜甫“隔篱呼取尽余杯”南边的邻居,这里是“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柴门,这里是“五株桃树亦从遮”的桃树,这是“入门四松在”的松树……

而这就是草屋,西边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书房,东边是杜甫孩子当年“叫怒索饭啼门东”的厨房,而上边就是“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茅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我不懂道理时,读起来都有被震撼到的一首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姜澜溪把全诗背出来后,天幕下的无数寒门弟子为之动容,他们突然就服气了。

杜甫居然宁愿自己冻死, 也要让天下寒门人士有屋子住, 这是何等的无私?

在他生活困窘受人欺凌之时,他想的居然是希望别人过得好, 这不是无私的圣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