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唐朝时期的医药防疫,也有了多种手段。

比如用雄黄作为消毒剂,投入井水中预防消化道疾病。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记载:“辟疫气,令人不染……岁旦屠苏酒。”

宋代的王安石就在《元日》提到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

而屠苏酒的成分是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菝葜等,主要的功效就是防疫。

用屠苏酒来防疫病,然后把药物的渣放在井水中浸泡消除水中的病毒。

还有烧药材烟熏空气来消毒,用悬挂、携带药材来辟疫,这些药方中都含有雄黄、雌黄、朱砂、鬼箭羽等药物,焚烧起来对多种病菌都有杀灭或者抑制的作用。

房舍,畜圈的消毒和杀虫大多使用此法。

还有经历过禽流感的朋友会觉得眼熟的醋熏法,把一颗石头烧热,然后把醋点在石头上,一直熏到醋的气味遍布整个屋子,用醋的蒸汽消毒空气。】

随着讲解的声音,天幕上出现了各种防疫的方法和具体的药方,古人们抄写的更快了,这可都是智慧的结晶啊!

就连明清这样医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朝代,人们也在抄写这些方子,毕竟医术高明的是宫中的御医,再好一些也不过是京中能为贵人诊脉的大夫,像他们这种偏僻的小城大夫,医术真不一定比前朝的太医高明在哪里。

【先秦时期医家虽然不如儒家墨家法家那样是当世显学,但也是自成一系的。

到了汉朝时期,独尊儒家,儒生将兵家、医家这些与方术、房中术并列。

虽然医术一直都在发展,但是地位很明显是不高的,但是在海外,大唐的医术是被各国追捧的呢?

唐末到五代又起战乱,而经过战乱的医学制度被战争冲击再度失落,直到宋朝一统。

宋这个朝代吧,虽然又怂又送的,但这个朝代在科技、商业方面的发展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而医学也被宋朝重新发展起来。

宋朝的帝王也很是开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很是倡导医学发展。】

赵匡胤笑容渐渐消失:“……”

不是,什么叫又是怂又是送啊?真的大宋怎么了啊?

而且宋太宗赵光义?

赵匡胤脸上带着和煦的笑意,活动着手腕缓缓起身,“赵光义?你给我解释解释你怎么成了宋太宗如何?”

赵光义连连后退,“大哥大哥,弟弟不敢有别的心思啊,没准是……没准是侄子们出了什么事啊!”

赵匡胤没有说信与不信,只是虎视眈眈地看着他。

赵光义提心吊胆的看着天幕,生怕天幕多说了什么,他大哥抽死他,毕竟他的野望他自己心里清楚。

【因为时代的需求以及药物种类的增加,赵匡胤曾令刘翰、马志等编写《开宝本草》,翌年又进行重修增加品种,订正分类,收载新旧药物983种,共21卷。

赵匡胤的态度也影响了后面的皇帝,比如他弟弟赵光义,赵光义登基后,同样很是注重求医和弘扬医学。

他命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耗费14年,编纂了方书巨着《太平圣惠方》。这本书以门统方,每门之前以《诸病源候论》有关理论冠其首,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外,赵光义也很注重向民间传医,在皇帝都要节衣缩食的宋初,依旧耗费巨资雕刻印版,供百姓学习和传播医学知识。

因为赵光义的表率,宋朝往后的皇帝刊印医书发给民间成为了普遍现象。】

各朝的百姓羡慕的眼睛都红了,激动的讨论起来,也不知道他们的皇上看到天幕后会不会也给他们发医书。

“宋朝的百姓也太幸福了,皇帝老爷居然发免费的医书!”

“每个皇帝都给发!宋朝的皇帝真是好皇帝啊!”

至于得位不正……那关百姓们什么事,不管皇帝怎么上位,他们都是一样交税的。

【宋朝的皇帝都是学医懂医的,宋真宗时期会酿药酒,宋仁宗还研究过药方,在古方“甘橘汤”中加入荆芥、防风、连翘制成治疗咽喉口舌疾病的“三圣汤”,医疗作用显着。

宋仁宗感觉地方缺少良医,让医官周应从《太平圣惠方》中摘取切要方剂成书,编成《简要济众方》。

庆历六年,何希彭又对《太平圣惠方》进行认真筛选,辑为《圣惠选方》,这本书精简的质量更高,此后被选为医学教科书沿用数百年。

王安石变法后,创造的“三舍升试法”也是宋朝医学教育最具特色的成就之一,通过实施严格的考试评价方案,建立分级教学、分级管理、逐级升学的管理制度,这已经接近了现代的年级教学年级升学制度。

王安石可真是个全才,不仅仅懂文学懂政治懂经济,还懂教育!真是了不得!】

而被夸的王安石,感受着同僚们幽怨的目光,表面上没什么表情,其实心里乐开了花。

哎呀,我可真是优秀啊!

被天幕夸赞懂政治懂经济,帝王的心终于放下,而身边的大臣们也终于愿意认真研究一下他的改制政策。

【后来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对宋朝的文人学医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不少有识之士都因此选择弃政从医。

而北宋末年,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批以往朝代没有的特殊人群——儒医,大家可能想不到,儒医是出现在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赵佶这一生能拿得出手的功绩就两个,一个是瘦金体,一个是他亲自撰写了医学着作《圣济总录》。

是的,没错,这本书是他亲自撰写的,这本书的药理医法方剂非常详细,而宋徽宗赵佶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自编纂医学着作的皇帝。

之后花费大力气,把书刊印后发放给民间,因为通俗易懂,病例选取的接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流传性很广。】

赵匡胤:“……”末年的皇帝,拿得出手的是书法和医术,大宋要完

赵光义:“……”北宋末年,看来大宋也像大汉那样分成两截了。

金占区的汉人也很是唏嘘,这位皇帝在某一方面讲也算是个好人。

他设置了官药局,收购民间药材,然后经官府的大夫炮制或直接制成药,再出售时会比药商便宜许多,遇到了灾荒疫情,还会发放免费的汤药给百姓,以预防疫情。

可是好人有什么用!他是皇帝啊!

天幕之前说平庸之人做乱世君主是很灾难的事,可是皇帝陛下又何尝不是呢?

想起过去的日子,就想起了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大宋怎么就那么无能!皇帝的腰杆子怎么就那么软!

【宋徽宗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医学校,从各儒学中选拔通晓医术或者对医术感兴趣的人员入学,既教授专门的医学知识,又学习儒学经典并进行考试。

还按照儒生科举的官阶,设立了22阶医官,将“大夫”、“郎”等不同品秩的官阶授予医官,大大提高了医官的地位。

后世称医者为“大夫”,就是始于宋徽宗这一政令。

整个社会的医生,素质大大提高,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也为宋朝后来名医辈出酝酿好了足够好的条件。

在宋朝从上到下的医学倡导下,医学分科有了更加细化的分科: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眼科、风科、正骨科、疮肿兼折疡科、产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九科,而后世沿用的十三科也是以宋朝九科做原型的。

宋朝的钱乙是华夏医学史上第一个着名儿科专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也是华夏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把《小儿药证直诀》当做儿科的经典着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愣住了,这“儿科之圣”说的该不会得是他吧?可他没写过什么《小儿药证直诀》啊,难道是他之后写的?

因为儿童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痛,在加上体质柔弱,药物的选择有限,很多大夫都不愿意医治小儿,钱乙怜惜小儿的痛苦,走上了这条别人不愿意走的路,现在在家乡也以擅长治疗儿科小有名气。

“恭喜钱大夫,名垂青史!”

正接受诊治的病人的父母也是开心极了,自家小儿能被儿科之圣诊治啊,这个“圣”的名头太大了

【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比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偏远的山村里,百姓记着天幕上出现的药方,他们不会写字,只能用脑子去记,或者将天幕中出现的药材照样子画个大概,这样日后自家孩子生病,也可以自己找方子喝药了,毕竟他们是看不起大夫的。

【钱乙着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而成。

《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

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着。

不过我个人觉得钱乙也得感谢一下徒弟阎季忠,毕竟没有他也没有自己名传后世的医书。】

钱乙感激地起身向自己身旁的年轻弟子行礼:“为师要多谢你。”

阎季忠赶紧扶住钱乙,师徒二人你来我往的客气一番,气氛融洽无比。

【比如倒霉蛋许叔微,虽然他着作了《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等医书,但均未见行世。

他但凡有一位弟子能帮着保存或者传播医学理念,也不至于在度娘里出现“着书存世较少”“因久已失传,无从稽考”这种介绍了。】

闻言许叔微如遭重创,他写了那么多本书,竟然都没有传到后世?这可不行,辛辛苦苦写书,可不是为了给自己欣赏的!

许叔微起身往外跑,他现在就去书局,一定得多刊印一些才行!

【宋朝在抗疫药物与抗疫方法上也出现了新的进展。

天花,古称为“痘疫”,原本是一种只存在与动物身上的病毒,然而随着人类向农耕文明转化,畜牧业的发展壮大让天花病毒成为了一种威胁人类生命长达千年的病毒,并且从西方传到了东方,随着鲜卑族建立政权,天花又从西域传到了江南。

到宋朝时期,天花已经成为了夺去幼童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民间甚至有说法“生娃只一半,出花才算全”。

直到有了人痘法的出现,才有了对天花的免疫方法。

据说在北宋真宗年间,宰相王旦为防老来子王素再遭天花,召集天下名医商议防治方法,峨眉山上的一位名医将毒性减弱的人痘痘苗通过鼻腔粘膜为王素接种,以人痘法来进行水痘的防治。

王素的这次人痘接种,是华夏历史上最早有关人痘接种的记载,而人痘法从宋朝发展到明清,已经成为了主流的防治天花的方法。】

天幕下的王旦已经是老泪纵横了。

他的几个儿女都是因为得了天花夭折,忙忙碌碌了大半辈子,结果到了现在府中一个血脉都不剩。

还好,上天还算眷顾于他,他未来还是有一个孩子的,这个小儿子还出了花。

【大家对宋朝的印象除了“软”应该就是“保守”,但那其实是在靖康之后的事了,靖康之前的风气还算正常的。

而有记载的人体解剖就是宋朝时出现的。】

北宋年间的风气虽然说不上开放,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保守,像改嫁什么的上面的态度是虽然不提倡,但是也可以改。包括朱熹,他是支持绝对忠贞的,他认同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他同样认为如果你自己活不下去,改嫁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靖康之后,那些人越缺什么就越强调什么,越是胆小怕事就越压迫弱小,女人和底层阶级都被规矩牢牢束缚住,风气也就愈发保守了。

像是李清照,前半生是意气风发受人追捧的女词人,后半生想教女孩读书都被拒绝了。

【宋仁宗庆历年间,广西地方政府处死欧希范等五十六名反叛者,并且解剖了死者的胸腹,宜州推官吴简与画工仔细观察了这些尸体的内脏器官,并且由画工宋景描绘成图,这便是《欧希范五脏图。》

宋徽宗崇宁年间,朝廷再次处决反叛者后剖开反叛者的胸腹内脏,由医生杨介和画工绘制《存真图》,这一幅图的内容更为真实细致,对后世的影响也更大。

虽然《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的出现是出于政治目的,但这两幅图对医学发展的贡献确实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