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等到衙门上值,排在前面的人被衙役一个个叫了进去。
牛婶踮着脚仔细看着从里面出来的人,好像多数人都摇着头,一脸失望地走了。
终于轮到牛婶,她被一个衙役带进了县衙里的一间厢房。
牛婶走进去一看,一张桌子背后坐了两个书吏,旁边还站着一个打杂的衙役。
牛婶讨好地笑了笑,一个书吏不耐烦地开口道:
“要办证先把办证的要求读一遍。”
牛婶对着这名书吏道了个万福道:
“差爷,民妇不识字,还请差爷告知民妇。”
这书吏拿起一张通告,念了起来:
“梓潼县衙为了规范市场,保证工程兵后勤能得到充足、全面、完好的物资补给。”
“从今日起规定,进入市场一律需要办理许可证。”
“同时,为了约束商家,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每张许可证需向县衙缴纳保证金五百万钱。”
“许可证注销之日再如数退还。”
“大汉梓潼郡梓潼县衙 建兴七年六月三十”
这书吏念完,放下通告,看着牛婶意思是说:交钱吧。
满怀希望的牛婶瞬间就体会到了梦想破灭的感觉,一张许可证就要五百万钱,这是小老百姓无论如何也缴纳不起的。
勤劳善良的牛婶现在心疼的是刚才交的五百文排队的钱,以及昨天打翻在地的馒头。
本来还想着再干几个月,攒的钱把家里的茅屋改成瓦房,给牛洪说一家好的媳妇,现在看来是想得太多了,小老百姓还是老实在家种地,混个温饱就行。
失望的牛婶也没有和办证的书吏多费口舌,这帮吃人不吐骨头的胥吏,从来不会替老百姓说一句话。
最终办下许可证的就是县里的五家商号,工程兵后勤供应的这笔大生意就被五家商号实现了垄断。
。。。。。。
梓潼县衙门进行的规范市场秩序的行动,当然逃不过粘杆处的眼睛。
作为工程兵进驻梓潼以来,粘杆处调查的第一份比较重要的情报,李和亲自过目,亲自核实,不但直接听取了粘杆处梓潼队的都伯汇报,李和仍然不放心,又直接召见了梓潼队发展的线人从不同角度印证梓潼队的情报。
李和独特的政治敏锐性让他非常重视,从这份情报来看,梓潼县把享有工程兵进驻带来的利益的群体从普通百姓转移到了大地主的手里。
而完成这一转移是通过县衙使用官府的力量,强行关闭原有市场,收取巨额许可证费用把小商贩促出了市场。
表面上看,工程兵的后勤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质量还有所提高,毕竟大商号组织资源的能力更强。
但是,李和透过表面现象,看到的是一个分配问题,同样大的一个馒头,要怎么切,由谁来切,切给谁多一点,谁少一点。
他知道,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李和终于定稿了情报,命令机要从事誊写成正式的文件,又亲自再读了一遍,以防有错漏。
最后,他拿着情报,一个人匆匆进宫,把情报呈上了刘禅的案头。
刘禅读完李和的情报,默不作声,过了半晌才从案头堆成小山一样的奏折里找出一份递给李和:
“霍弋的密折,你先看看。”
原来就在李和整理情报的时候,霍弋也把工程兵后勤供应的变化用密折奏报给了刘禅,里面的情况和李和说的大同小异,只是详细程度差了很多。
霍弋在结尾还从工程兵的角度论述了变化之后的优缺点,总的来说霍弋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和极少数几家商号打交道的效率肯定是大大高于同几百个小摊贩做生意。
当然了,霍弋的角度是不会考虑分配问题,那是政治家的事。
李和看完霍弋的密折,心道:
“幸好我的情报没有掺杂任何倾向性和情绪,只是如实客观地记录了事实。”
“我之前都低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还是不要趟这趟浑水为好。”
刘禅收起李和双手呈递回来的霍弋的密折,问道: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和略作思考,小心回答道:
“奴婢之前花了大量时间核实情报的准确性,还没来得及多思考别的问题。”
“从霍将军的密折来看,梓潼县的此番操作有一定的合理性,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李和的回答总体是跟着霍弋走的,但也留了余地。
刘禅看了低头说话的李和两眼,这小子当了中常侍以后说话是越来越圆滑了。
刘禅又对照了李和的情报与霍弋的密折,他也觉得很难办,当时提出工程兵后勤社会化、货币化的初衷是想通过新发货币的流动,把粮食等大宗商品从地主手里调动出来,供给工程兵。
现在这一目的是达到了,大地主大商家见有利可图,不但积极参与进来,还动用衙门搞垄断。
但县衙和大地主们的联合操作,又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让普通百姓又一次感到衙门的言而无信,对官府极其失望。
当初可是县衙派人下乡去发动乡亲们给工程兵搞后勤,如今见人家赚了钱,又一把给夺过来。
刘禅自然也明白,几个大商家搞的垄断一定比个体小商贩效率高,也更好管理,工程兵是欢迎的。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要效率还是要公平的问题。
“黄皓,宣内阁三位阁老,我要听听他们的意见。李和,你也旁听。”
刘禅心里暂时也没主意,于是想和内阁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李严、吴懿、蒋琬来到御书房,刘禅把李和的情报和霍弋的密折给三名内阁办事大臣传阅。
三人看完以后,刘禅对他们说:
“三位卿家,你们觉得梓潼县的做法是对是错?”
三个老官僚自然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各人的大脑都在飞速运转,思考着怎样对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