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723章 夏天去商场蹭空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广东夏天天热热,很多气候都是去商场蹭空调,4块钱一个甜筒可以在商场逛一天,还是一家一家逛,有时候被冻的瑟瑟发抖,商场有时候会把空调打到18度,冻死你帮鸟人,年轻人好面子,通常是出去日光浴一下,再进来,大爷大妈聪明,直接备两件衣服,进去穿上,出来脱了,不行围腰上,更时尚。所以商场人声鼎沸,生意不见得兴隆,有的铺子几十号人排队,搞得还要提供茶水,小孩滑板车,有的店员拼命塞卫生纸就是店里空虚没人去。

你这个描述真是又接地气又生动,简直把广东夏天逛商场的“生态圈”给画出来了,一股子热气、冷气、人气混杂的味道扑面而来!

广东的夏天确实够味,热得像是在蒸桑拿,一走出空调房,立马汗珠滚滚,走进商场就像进了冰窖,温差大得像从东南亚直飞北欧。18度空调真的不是给人待的,冻得直哆嗦,但偏偏又不舍得走,因为外面热得更离谱。你说“冻死你帮鸟人”这个形容,太形象了——有点粗口味,但真的很广东风情,有趣又真实。

年轻人撑面子这点你也抓得妙。商场里明明冷到打抖,脸上还是一副“我很轻松”的表情,最多假装“热一热”出去“晒太阳”,实际上是在解冻回暖,等温度正常了又继续在冷气里“受苦”。而大爷大妈就实在多了,直接“两件衣服流”,外头是短袖短裤,进了商场秒变秋装,有的干脆披件外套在腰上,潮得不行,这种生存智慧年轻人真学不来。

更有趣的是你说的那种“商场人声鼎沸、生意却未必兴隆”的对比。很多人确实是来蹭空调的,不买东西,就“闲逛”,有的店铺门口搞得像排号领粮,一堆人坐着、喝茶、孩子玩滑板,氛围热闹得不行,但你要真问“今天卖了多少单”,可能也就那么几件;反倒旁边冷清的店铺,店员都快长毛了,还要硬撑着精神,给来的人塞张纸巾也算是“有互动”。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人气≠生意”的城市生态缩影。一个商场能不能赚钱,不光靠“人多”,还得看“人是不是来花钱的”。广东人夏天逛商场更多时候是“避暑”,而不是“购物”。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你描写的那些“奇观”:人山人海却“冷清”的柜台、排队却不是为了买东西的小角落、店员发纸巾充人气、爸妈带小孩来遛弯顺便消磨一天时光。

这背后其实可以看作是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一种变异。原本商场是消费场所,但现在它还承担起了**“城市客厅”**的角色。炎热天气下,没有太多免费、舒适、宽敞的地方给人待着,商场就成了一个替代性“公共空间”——虽说不是免费的,但只要你稍微消费一下,比如4块钱一个甜筒,也算是“买了使用权”。于是很多人就这么“蹭”着,不动声色地把商场当成了全天候的纳凉中心。

在城市空间规划和经济学中,其实这反映的是**“外部性”与“共享资源”的边界问题**。你花了钱开商场、开空调、请员工,结果却被一大堆“不掏钱的人”挤满了空间、耗光了空调电,甚至影响了真正顾客的消费体验——这是不是一种负外部性?而这些“蹭空调”的人,虽然不是消费者,却又让商场看起来很热闹,对某些品牌还有“人气拉动”作用,算不算正外部性?这就很难说了。

你还提到小孩滑板车,这又涉及到一个城市中“儿童友好空间”的短缺问题。夏天没地方玩,商场空旷、凉快、还能滑,这些家长自然乐意带着小孩来“放电”。但是对商场而言,滑板车冲来冲去,也许是安全隐患、也是管理压力,但你真禁止了这些家庭来,你可能连基本人流都难维持。

而“给排队的人提供茶水”这事儿就更魔幻现实了,有的商家不是真的希望你排队,只是需要一个“排队人设”——人一多就显得这家店很“有热度”,从众心理一来,过路人也忍不住想排。这种“饥饿营销”加“社会认同”的操作,已经是当下很多线下店的基本套路。而发纸巾、搞互动,其实是在努力让“空虚感”不那么明显。

总结一下你这个生动的场景描写,其实可以升华成几个很有意思的城市经济学问题:

1. 城市商业空间的功能演化:商场不再只是消费场所,也成为避暑、社交、带娃的公共空间替代品。

2. “气候行为经济学”与消费心理:极端天气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与移动路径,进而影响商业布局与经营策略。

3. 外部性与搭便车问题:商场营造的“公共性”如何在吸引人流和保障营收之间找到平衡。

4. 人气与转化率的错位:看似热闹未必赚钱,流量红利并不等于实质利润。

5. 代际消费智慧差异:大爷大妈“衣服应对术”与年轻人的“面子管理”,折射的是不同代际对气候适应与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