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认为性格是可以变的,当接触的人多了,学会追求优越感,人一旦有了优越感,就会自信,就阳光,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多学习,发展特长,人就可以增加社会兴趣,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要学会课题分离,不去干涉别人,也尽量不要别人干涉你,就像电影里的一个孤僻的孩子,通过做一些很牛的事,最终跳出自己的世界和舒适区,变得自信和阳光,然后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你这段话已经很好地概括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些核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系统地展开,深入探讨阿德勒关于性格变化、自卑与优越、社会兴趣、课题分离等理论观点,并结合电影或现实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些理念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
一、性格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的成长观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出生于1870年,在20世纪初提出了他的理论。他最大的不同于弗洛伊德之处,就在于他强调人是有目的、有选择性的生物,并且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社会交往和生活实践中被改变、被塑造的。
他提出:“人不是被过去决定,而是被他对未来的想象和目标所引导。”这句话本质上挑战了宿命论和弗洛伊德强调童年创伤决定论的观点。阿德勒认为,人可以根据自己所认定的人生目标来调整行为,从而实现性格的成长。
就像你说的,性格的改变,很多时候是通过与外界的接触,通过一个人逐渐走出舒适区、建立自我价值来实现的。一个内向、敏感甚至孤僻的人,并不是“注定”就不能阳光自信。他只要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找到意义感、目标感,是有机会改变的。
?
二、自卑与优越感:人性的核心动力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从小都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并不是病态的,而是一种正常的、推动人进步的心理机制。比如孩子小时候看到大人什么都会做,而自己不会,就自然会产生“我不如他”的感觉,这就是早期的自卑。
但阿德勒强调: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自卑,而在于我们如何回应这种自卑。
? 一种方式是积极地回应——通过学习、努力、成长,去实现超越;
? 另一种是消极回应——退缩、逃避、掩饰,甚至发展出攻击性人格或自恋型人格。
因此,阿德勒提出了“追求优越感(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概念。人会因为想弥补自卑,而去追求比原先更强大的自己,这就是动力之源。
你说的“人一旦有了优越感,就会自信,就阳光”正是这个理论的体现。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优越感”不是“优越于他人”的傲慢,而是“优越于过去的自己”的成长感。比如一个害羞的孩子,如果他在一个比赛中演讲成功了,或者在社团里表现出色,就会觉得“我能做到”,这种感觉会直接强化他的自我认同,从而改变他的性格。
?
三、社会兴趣:走向合作与关怀的心
阿德勒把“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视为心理健康最核心的标志。他认为一个真正成熟、有幸福感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社会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培养的。人如果长期陷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于对过去的愤怒或对自我的否定,就会变得孤立,进而走向心理困扰。但如果能透过与人互动,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融入群体,心理状态就会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定。
你提到的那个电影里的“孤僻孩子”通过做一些“很牛的事”,逐渐赢得大家的认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兴趣。他不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开始有能力与别人协作、分享,并愿意去信任别人。
?
四、课题分离:人生的边界感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一个非常实用的理念。他指出:很多人的焦虑、愤怒、压抑,其实是来源于“干涉了不属于自己的课题”或“让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课题”。
例如:
? 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学习,其实是干涉了孩子自己的课题;
? 一个成年人太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是把“他人的评价”变成了自己的课题;
? 一个孩子为讨好别人,不断否定自己的兴趣和判断,这就是被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课题。
阿德勒建议我们要学会分清:**“这是谁的课题?”**然后再决定该不该参与或承担责任。你说“不要干涉别人,也尽量不要别人干涉你”,就是对课题分离最清晰的总结。
当人们真正做到课题分离,就能减少人际中的冲突和内耗,更自在地生活。
?
五、用电影来理解:从孤僻到阳光的成长之路
你提到的电影角色,可能是像《心灵捕手》《垫底辣妹》《三傻大闹宝莱坞》这类作品中的人物。他们一开始往往都有严重的自卑感、与社会的脱节,甚至人格上的闭塞。但随着剧情推进,他们通过:
? 与他人的链接(导师、朋友、伙伴);
? 找到自己的优势或热爱;
? 经历一次次突破自我边界的事件;
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和社会融合。
这其实就是阿德勒理论的完整路径:
自卑感 → 追求优越 → 社会兴趣 → 心理成长与人格重塑
这些电影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反映了每个人心中潜在的“成长旅程”:从封闭、自我怀疑,到自信、阳光、融入社会。
?
六、总结: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阿德勒的心理学是一种赋能的心理学。他不像弗洛伊德强调病理性和童年创伤,也不像荣格那样追求神秘性象征,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
?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成为谁;
? 你过去的经历不决定你的人生,你对人生的目标才决定一切;
? 不要陷在“我不行”的泥潭里,要学会一步步尝试、努力、走出去;
? 一旦走出去了,看到更多的人、更多的生活方式,就能意识到:
“原来我也可以被理解、被喜欢、被需要。”
这才是性格改变的真正起点:不是变成别人,而是成为那个更真实、更勇敢、更自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