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带兵趁夜偷袭沛县,顺利攻破东门,指挥王显归降,知县颜伯玮在堂上自尽而亡。
沛县、徐州一带,是京师的北面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而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为了充分发挥徐州屏卫京师的作用,建文帝曾于建文三年九月在这里设立沛丰军民指挥使司,并调集民壮修筑防御工事,连筑七座堡垒,但是由于北方战事已开,身强体壮者全被紧急征调到山东,只剩下部分老弱残民丁,毫无战斗力,徒有保垒,根本不能御敌,一攻即破。
燕兵此番南下,顺风顺水,没遇到太大阻力。
朝廷主力去了哪里?在干什么?他们会不会趁机攻打北平?朱棣越想越不安。
正在此时,朱能过来请示,问是否继续南下。
朱棣思考片刻后,凝眉道:“仓促南下的话,徐州守军可能会在背后偷袭,先休整几天,再出发”。
朱能走出营帐,吩咐下去,中军立刻派出数十骑,手执令旗四散传令。
次日上午,天气晴好,风和日丽,清风和煦,妙锦将药材在暖洋洋的太阳底下铺开晾晒,然后牵着枣红马去河边饮水。
河边垂柳依依,层层叠叠,随风起舞,美轮美奂,妙锦突然想起一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河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婀娜多姿的柳枝在水面上轻轻飘动,似梦似幻,如同仙境。
想不到他也带着龙驹过来喝水。
见妙锦陶醉在美景中,他伸手折了把柳枝,飞快操弄着,翻折几次,将枝叶劈开穿过,一会儿的功夫,变戏法似地做成一个风车。
妙锦惊得目瞪口呆,一脸崇拜地接过风车,鼓起嘴巴,猛吹了口气,风车竟然骨碌碌地转起来,枝条的片叶子犹如蝶翼,像是在振翅欲飞。
真是个心思巧妙的暖男!妙锦的心不由得泛起丝丝涟漪,每丝波痕都溢满了微微眩晕似的愉悦。
他一边为骏马梳理毛发,一边说:“五弟被召回京师了”。
“有炖也回来了?”妙锦清澈的眸子潋滟闪光。
他的眸色一暗,手稍微一顿,闷声道:“回来了”。
不知为何,他话音里似乎带着丝不悦,也许是在担心周王一家人的安全,妙锦宽慰道:“有三哥帮忙劝解,今上不会对周王下黑手的”。
他神情一怔,苦笑了一下,“也许吧”。
为防万一,朱棣让胡骑指挥欸台率十二人,一人两马,火速北返,探察消息。
这队侦察骑兵到达邹县,去河边取水时,正巧撞见河对岸朝廷的运粮兵也在取水,于是趁其不备,发起猛攻。对方猝不及防,慌忙应战,两名千户被擒。
二人十分识趣,主动交待了平安等人的动向。
原来,平安得知燕兵南下后,立即率四万兵马,紧紧跟在后面,虽然尚未出手,但一直威胁着燕兵的背后。
燕兵继续南下的话,必须先将这个大尾巴一举击溃。
二月初一,何福、平安、陈晖派兵前往济宁,盛庸发兵淮上。
朱棣闻讯后,派兵袭击其粮道。
二月二十一,朱棣率军进逼徐州城下,徐州守军出城迎战,战败后,退后城内,从此,紧闭城门,据城固守。
朱棣不再继续攻城,带兵继续南下,三月初一,逼近宿州,并于八天后,到达涡河,平安所部仍尾随其后。
朱棣拿出舆图,分析平安的行进路线,平安追过来有两条路可选:其一,涡河一带地势险峻,林木茂密,便于燕兵设伏;其二,淝河一带,地势比较平坦、植被相对稀疏。
朱棣判断,平安将选择走淝河这条线,他故布疑兵,派游骑阻缓其行进速度,同时率军飞速直奔淝水,打算在淝河迎击平安。
然而,燕兵抵达淝河后连续等了好几天,始终平安没见追来。
朱棣等得有些心焦,为什么呢?
他原本预料平安马上就会尾随而至,一到淝河,便下达了立即迎敌的命令,并没打算长期设伏,因此将士们携带的粮草十分有限。
眼看干粮很快要吃完了,敌人却久等不来,着实让人进退两难。
正当朱棣急得团团转时,夜里派出去侦察的哨探打马疾驰而回,他们听到了平安营帐的更鼓声。
朱棣顿时喜出望外,这说明,敌人就在不远处。
于是,朱棣连夜向将士们安排作战部署。
三月十四黎明,王真等人奉命设下埋伏,诱惑敌人,将士们用上等丝帛包裹束草伪装成金银细软扔在平安所部的必经之路上。
平安的部众追来时,纷纷下马去捡,王真趁机出动,伏兵四起,将追兵围了个严严实实,麈战不休。
正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平安率主力一拥而至。
王真被围困在里面,拼死力战,连砍数人,仍无法脱身,最终寡不敌众,深受重创,挥剑自刎。
强将手下无弱兵,平安骁悍无比,他的部众也一向以勇猛善战着称。
王真在诱敌时战死,朱棣的作战计划被打乱。
当朱棣得知王真阵亡时,平安已经率军赶到,朱棣只能下令迎战。
平安麾下一名番将,名为火耳,格外骁勇,见朱棣亲自上阵,大声高呼着,挺槊向前,直奔朱棣而来。
大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之势。
形势万分危急,燕兵将士急忙放箭阻截,火耳灰者的战马在距离朱棣十余步远的地方中箭跌倒,他本人也被生擒。
火耳灰者本是燕山护卫的猛将,靖难之役前被朝廷调到京师,出任平安的偏将。
朱棣不计前嫌,视他为燕王府旧人,令其归队,当夜便他担任带刀宿卫,守在自己营帐外,对他信任有加。
火耳灰者深受感动,自从回到燕王身边,便忠心耿耿,誓死效力。
火耳灰者对燕王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妙锦从中嗅到一丝重要的信息。
火耳灰者并不在意效命于建文帝还是燕王,也没有燕王篡逆的概念,并不像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儒臣那样否定和排斥朱棣,这或许反映出当时大多数武将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