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龚尔思笑的新书风雨人生记 > 第62章 参观荣誉室 学习专业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章 参观荣誉室 学习专业课

从坝上回来,廖文刚就收到了三封信。一封是初中时的班主任刘真老师的回信,一封是李继光同学的回信。一封是廖华清的回信。刘真老师的信中,特别提到,他把廖文刚写的信在他班上念了,同学们都深受鼓舞,表示要向廖文刚学习。李继光和廖华清写信来,除了讲他们自己的情况外,还讲了些别的同学的情况,其中沈富祥,考上了成都工学院,吴绪良考上了四川农学院,袁永林考上了东北林学院。两位同学都希望寄给一张穿军装的照片。

开课之前,系梁主任带领八系的新学员,参观了荣誉室。各中队把学员带到荣誉室外面之后,梁主任给大家讲话,他说:“兴建荣誉室,是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我们参观荣誉室,就是为了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继承先辈的事业。荣誉室里面摆放着我们这个单位成长历史的各种资料,包括历届领导的照片,所有干部战士获得的荣誉,他们的英雄事迹。你们要仔仔细细地看,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以后为我们大队争取更大的光荣!”

学员们热烈鼓掌之后,就依次走进八大队荣誉室,三中队的李谋山主任,一一进行解说。同学们边听边看边走。整个的荣誉室只是一间教室,中间摆着旧桌子,四周靠墙放着旧的长靠背椅,桌子上、椅子上,都放满了各种锦旗、军功章、照片、先辈们用过的电台、耳机、电键。文字方面的资料大都直接贴在墙上,其中有旧报纸、有书信,重要的都用红笔勾出。一个中队参观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部队历史悠久,战功显赫,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赞扬。学员们都为能在这样的部队中造就而自豪。

晚上又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刘政委在开映前讲话时说:“入伍教育结束了,专业学习就开始了。我们的专业是干什么的?看了这场电影就明白了。电影中的李侠,就是我们这个专业的老前辈,他的妻子,现在还活着。等会儿你们听李侠发的电报,就像一汪清泉。这就是我们的专业要达到的目标。他可以受严刑,决不泄露机密;他宁可牺牲,也要完成任务。这就是一个报务员的品格。就是这个专业人员的思想要达到的境界。明天早饭后,就进教室上课。”

《永不消逝的电波》,廖文刚和同学们在读中学时就早已经看过了。入伍后,又看过一次。他们都没有想到,这就是他们的专业。有了刘政委的一番讲话,大家对这部电影增加了新奇感和亲切感,和以前当旁观者看就大不一样了。看完电影,大家都立志要当李侠。

第二天早操完毕,吃过早饭,同学们都向教室走去。手里什么也没有带,因为一切学习用品都在教室里。廖文刚与众不同,他右手捏着一本《陶渊明集》,准备在上课前看。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课前课后,就看课外书或者看报纸。

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廖文刚已经把学校的环境搞得一清二楚了。从宿舍出来,一条三四米宽的石子炭渣路,经过操场边,然后经过一个椭圆形的假山,就是系部。两层楼,青砖墙,大门紧靠大路,两头都有拱形通道进入,靠饭堂这一头,门外墙上粗铁钉挂着一个又重又厚的大黑板,供系部出通知用。从宿舍到伙食团,系部是中点。以这条路为界,系部在东边,教室在西边。所有的教室,都是人字架的青瓦平房。但入伍教育期间,学校并没有分配教室,同学们当然也都没有进过教室,他们听报告在礼堂,计论在宿舍,军训在操场,拉练在旷野。不过,廖文刚从窗子外往教室里边仔细看过,和中学的教室大小宽窄,都一模一样。只是黑板旁边有桌子,上面放着些方形的箱子。

廖文刚推开了教室的门,已经有几个女生在里面了。和四川不同的是,教室里有铁火炉,左边一个,右边一个,炉子是铁铸的,八边形的,有一米左右高。还从炉子上伸出一个铁皮烟囱,直直地上去两米多,然后几乎是转一个直角弯,直伸到墙壁上,一个圆洞,钻出了教室外。两个火炉,两个烟囱,使教室里有了两个耳门的感觉。

廖文刚按名字找着了自己的座位。座位上只有一本书,看得出是自己印的,因为装帧显得粗糙,封面不过是一张白纸。上书“报务英语”四个字。廖文刚学的是俄语,不过,他翻了翻,不过300来个单词,也就把书关上了。桌上还有一个绿色的木盒子,连着电线,还有一副黑得发亮的耳机,廖文刚立即取来戴在头上,耳朵里就出现了嗡嗡的电流声。还有一个东西,廖文刚早从《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见过了,是发电报用的,只有巴掌大小,铁板座,上有“横栏直槛”,有手柄可以上下活动。后来当然知道了,这就是电键。此外还有一个铅笔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把小刀,廖文刚在刻字摊上见过,刀把长不到两寸,刃长不到一厘米。此外,就还有几个十六开的小本子。

廖文刚向四周扫了一眼,有点惊奇,老师们竟然把书和用品全部放在了每一个学员的桌子上。而且铅笔盒里的七八支铅笔都削得溜尖:服务真周到。他看教室里,九组和十组的24个学员分成六行四排。进门的三行,全是女学员。第一排坐着谢彩文、关金秀、韩景学;第二排是陈朴、唐燕群、龙玲娣;第三排是李翠根、陈月琴、朱美珍;第四排是张爱玲、李成玉、刘惠芳。另三排坐着12位男学员。第一排是李知骏、李学明、王德志。第二排是朱庆茂、杨先志、侯兆林。第三排是廖文刚、赵宗儒、赵昭圣。第四排是孟令学、郑福先、顾家玉。他把桌子上的东西都检阅了一遍之后,就沉浸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去了。

上课铃响了,进来的不是一个教员,而是四个教员。九组的组长李学明高喊:“起立!敬礼!”同学们都“唰”地站起,完成了指令规定的动作。年纪大一些的教员两手向下像按风琴似的,做了个示意大家坐下的动作,学员们就坐下了。那位年龄三十来岁的教员,领章上是一杠三星,另外三位,有两个是一杠一星,一个一杠两星。三十来岁的自我介绍说:“我姓胡,就叫我胡教员,我主要教收发电报。”廖文刚看胡教员,样子显得苍老,个子较高,人很瘦,脸上骨多肉少,说话时是笑盈盈的,显得和蔼。

胡教员指着一个长得颇为英俊,高挑个儿的小伙子说:“这是尚教员,教电传,也教收发报。”尚教员向大家敬了个礼,自然地笑着。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胡教员又指着一个个子稍矮,头就像一个冬瓜横放颈上的教员说:“这位是孙教员,教《报务英语》的。”廖文刚看孙教员,也只有二十几岁,他也向大家敬了个礼,不自然地笑着。胡教员又指着那个中尉说:“他教机务,张教员。”每介绍一位,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头一堂课,主要由胡教员讲,他说:“同学们,选择的报务这个专业,是光荣的,艰苦的,极其重要的。说这个职业光荣,是因为,报务员是军队高级指挥员的耳目,你们毕业一般是去总参或者各大军区或者大使馆。说这个工作艰苦,是因为必须时刻准备着,不能丝毫松懈,而且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说这个工作极其重要,是因为我们军队甚至国家的许多决策,都要靠你们传来的情报。”

胡教员讲了许多事例,说明他的这些观点。比如,战斗紧张的时候,报务员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收到一份电报,还没有交出去就睡着了。结果,那份电报讲的是苏联红军已经占领了某高地。我们的炮兵因为没有得到指令,进攻时,照样向高地开炮,造成了友军的重大伤亡。又比如,军队向一友好国家购买武器,给对方的支票,就因为报务员把“嗒嘀嘀”发成了“嗒嘀”,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还有发承德的指令,结果发到了成都。就是因为把“嗒嘀”发成了“嗒嘀嘀”。他最后说:“枪毙你有什么用?给国家和军队的损失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

后来的上课内容,首先是背电码,中文、英文,日文、俄文,然后是学习发报、收报。收报是由教员发,学员收。先慢,后快。教室里成天响着“嘀嘀嗒嗒”的声音。廖文刚课余要看看别的书籍的习惯,受到了教员们的批评。一天早饭后,廖文刚正在埋头看《古代散文选》,而全教室的人,都在“嘀嘀嗒嗒”练习发报或者在桌子上用小雕刀细心地削铅笔。

这时胡教员进来了,他问道:“廖文刚,怎么不练习发报?”廖文刚说:“还没有上课呀。”胡教员说:“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要求我们对技术‘精益求精’。你知道什么是‘精益求精’吗?”廖文刚说:“就是好上加好嘛。”胡教员说:“报务员的‘精益求精’是要形成习惯,成为本能,根本用不着想,听见,手就自动抄写;看见手就自动发出。把书收起,除了专业书,都放到储藏室去。”声音虽不严厉,但听得出,是强压着一团火。廖文刚把《古代散文选》放进了抽屉里,也“嘀嘀嗒嗒”练起发报来。

星期天,廖文刚给李继光写回信。李继光、胡光顺、沈光武都在成都部队当兵。廖文刚当时还不懂影集之类的东西,只是把自己的照片和同学们寄来的照片,用胶水贴在一个本子上。这天,他边给李继光写信,边翻看自己的影集,觉得有一张戴大沿帽的照片,贴歪了,于是小心地把它撕下来,准备重新贴上。等他把李继光的信寄出去之后,再来找那张撕下的照片,却找不见了。他断定,一定是当成刚加洗的照片,寄给了李继光,于是又马上重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继光同学,真对不起,因为不小心,竟然把撕下的旧照片寄给你了,深致歉意,同时寄一张新的来,请把那张旧照片寄还。”

一个星期后便收到了李继光的回信和旧照片。李继光在信中说:“文刚同学,还给您‘刚刚新洗的照片’。”廖文刚看了竟笑出声来了。赵宗儒问:“接到女朋友来信了,这么高兴?”廖文刚说:“不小心把旧照片寄给了同学,他回信却说‘还给你“刚刚新洗的照片”,你们说好笑不好笑?”听见的同学都大笑不止。

一天,李淑瑗正在洗衣室洗衣服,只见胡晓生也端着盆子进来了,天气已经有些冷了,他竟然剃着光头,个子不高,显得很瘦,脸无血色。李淑瑗本想招呼他,见他紧绷着脸,也就只是埋着头洗自己的衣服。

第二天,就传来了惊人的消息,胡晓生先用刀划破了自己的脸,然后向飞驰的火车迎面奔去。出事以后,李主任找了胡晓生同宿舍的王容坤和朱国建等,责备他们:“你们成天吃住都在一起,怎么没有发现问题?怎么不劝劝?”如何处理后事的,学员们都不得而知,李主任和高指导员都在晚点名时显得又惋惜又沉痛又迷惑地说:“这么重要的学校,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人看不起。延安时的条件是怎样的?张思德烧钢炭,重不重要?这样轻生有什么价值?简直就是轻如鸿毛。”

这件事,学院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既没有让学员讨论,以后也再没有人提起过。不过,在学员中,却是议论纷纷。有一些学员认为胡晓生是“自绝于人民。”有同学认为“胡晓生太不值得。”也有人同情胡晓生:“人家不愿意读这所学校,就让人家回去算了,在新中国,哪一行都是为人民服务。”一天,洗衣服时,廖文刚遇见了朱国建,王容坤。他们无意间摆起了胡晓生。朱国建说:“一个年轻人,用刀把自己的脸划烂,你想,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不过,轻生是不可取的。”

廖文刚说:“不服从分配,不可取;哪一行都有尖端;都会有出息的。但人家实在不肯读,就让别人回去算了,何必搞成这样呢?设身处地地想,胡晓生的父母,会是多么的悲痛!”王容坤说:“是啊,家里充满希望地把儿子送起来读军校,竟然带着骨灰盒回去。胡晓生父母的悲痛,可想而知。这一阵,我们组的人,回到宿舍,满脑子都是胡晓生的身影。我们这一辈子,怕都要挥之不去了。”廖文刚说:“是惨痛的教训啊,又不是战争年代,竟然因为想法不同就死了人。我认为年轻人要想得开,领导人要想得细。”

这时武助理员也端着盆子进来了,他似乎在门外面偷听了几个学员的讲话。他说:“廖文刚,你说胡晓生的死是因为领导想得不细造成的?”廖文刚说:“我的看法很全面,一轻生不可取,二不服从分配不可取;三领导没有把思想工作做细,也是一个原因。”“那,你说要怎么做?”廖文刚说:“如果我是主任、指导员,我就会去想怎么做。避免无谓地减员,不是错误的吧?”洗衣室里只剩了唰唰的洗衣声。

不久,全军掀起了学习空军的热潮。首长们作报告时讲,他们去参观,空军部队里,地下一个烟头、一根火柴棍也没有。于是全校便大搞卫生。李主任讲话说:“大搞卫生,这个‘大’字,怎样体现?一是要大家动手,人人出力;二是要完全彻底,不留死角。上级指示,教室、宿舍要六面光,墙壁都要用砂纸擦,不能留下一点痕迹。”

于是连续几天,下午都不上课,搞卫生。有天下午,同学们搞卫生都搞得满面尘灰。武助理员来通知开干部会。廖文刚、李学明等同志都先回宿舍,把脏衣服换了,还洗了脸,才到会场。开会时,李主任除了讲了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之外,还说:“干部要带头,你们看,人家阿林有、罗开文,一身一脸都是灰,可是,看你们几个,身上干干净净的。干部要深入下去呀!”他还用手指了指廖文刚和李学明。廖文刚想,当领导看问题竟如此的肤浅,只是笑了笑,觉得没有必要解释。

阿林有,满族,当时就是党员,是整个三中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主任,是党支部委员。对人很谦逊,做事情很踏实,真的起了表率作用。大家对他印象很好。而那个罗开文,是个惯爱做表面文章的同志,常常尖起指头使猛力,和廖文刚虽不在一个组,也不在一个教室,但是廖文刚听他所在宿舍的同志说,他学习雷锋,每晚上坚持打起手电筒在被窝里写日记,可惜,作风上稀稀拉拉,业务上也不行,还爱在同志间说是非。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好。

这天,廖文刚和郑福先负责扫宿舍后面的空地,已经打扫干净了,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去看,竟然和另一个宿舍的接合部挨八组一侧,又有了枯枝败叶。廖文刚看了看,很明显是罗开文那个宿舍的人故意扫过来的。他们打扫时,那个宿舍还没有开始打扫。廖文刚马上打扫了,正遇见那个宿舍的组长荆清发。廖文刚问:“你们刚才派的哪两位打扫这里?”荆清发说:“就罗开文一个人。”廖文刚说:“我们打扫干净了,你看,不到半小时,又有了这么多。你给罗开文说说,可不要‘以邻为壑’啊。”荆清发说:“他这个人,就爱搞这些小动作。”

上了两个月的课,中队又来了一位新学员。中等个子,宽额,脸稍小,浑身透着奶气,嘴上却有淡淡的胡子,给人的感觉不过16岁。可他玩的东西,是廖文刚们不但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的。一个带式录放机,只有一本书那么大,能放各种音乐。他名叫朱自明。不几天和他同宿舍的同学传出消息,说他有和朱德总司令一起合影的照片。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他原来是朱老总的孙子。不几天,中队利用课外活动去爬赐儿山。高指导员老是在朱自明的前后,鼓励他:“赶上,坚持就是胜利。”路上有许多回族同胞的坟,埋得浅浅的,木匣子都能看见。

赐儿山是张家口最有名的山。山虽然不高,路却很陡峭。从山下向山顶望去,似乎天就低低地搁在山脊上。而且路,实际就是流沙,风一起,满路沙尘飞扬。人踩着流沙,可以向下滑很远。李主任也不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山上有松树和柏树,不过,长得矮矮的,远没有参天而立的雄姿,而是匍匐在崖畔,枝干扭曲,斜向一边。这就是风的杰作。廖文刚很快登上了山脊。山脊就是长城遗址。狂风猛虎般地吼叫,人都站立不住,只好蹲着,抓住石头。难怪人们一直夸赞的“冬夏常青松柏树”,在这里都长得奇形怪状了。

仰望头上的天,显得更加高远湛蓝。战士们在山脊坐了一会儿,高指导员才护着朱自明上了山,朱自明爬到山顶,就一屁股坐在山梁上。李主任说:“朱自明,也算勇敢。‘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学们都到了长城,都是好汉了!”廖文刚说:“可惜,长城好汉少一人。”高指导员听了,也很难过。说:“是啊,人啊,有时一步错,就步步错。”

这一段长城,其实只剩了长城根,一条白色的印子,在赐儿山巅蜿蜒。偶尔还能看见几块巨大的秦砖。他们沿着山脊走,参观了山畔的冷热二泉。两眼泉相距不过几米,一眼泉,冷气森森;另一眼泉,则热气腾腾。

廖文刚仔细看了看郭沫若称为“死右派”的那眼泉,水异常清澈,井壁峭直,井口略向外倾。井边只有浅草。走到旁边,真有凄神寒肌的感觉。而比邻的那眼热泉,却真个热气升腾,井里烟雾缭绕,井边的野草长得特别茂盛。走到井边真的温暖如春。廖文刚想起了《西游记》上的故事,开玩笑说:“冷泉里面,可能有孙悟空叫来的冷龙;热泉下面大约是老君的八卦炉了。”朱自明说:“可能是两眼泉各有源头。”李学明说:“重庆那边的温泉可多啦。据说是水流经过石灰岩,被烧热了的。”大家边欣赏边议论,李主任看时间不早了,就说:“下山吧,在山下集合回校!”同学们便呼啦啦地下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