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何友院士,1956年10月19日出生于吉林省磐石市。
磐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吉林市南部,东与桦甸市接壤,南隔辉发河与辉南县相望,西与梅河口市、东丰县、伊通县为邻,东北与永吉县交界,西北与长春市双阳区毗连。
磐石市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
唐虞三代为息慎,夏商周时期为肃慎。
秦统一全国后属挹娄。
汉元封三年属玄菟郡西盖马县西境,汉末属高句丽辖地。
唐初属高句丽,后属渤海中京咸德府。
辽时属东京道大王府回跋部定安国地,金时为金国领地。
元朝时先属开元路咸平府地,后归辽东宣慰司辖。
明朝时先为塔山等卫,后为辉发、叶赫等部,万历年间为女真部所辖。
清朝时先属盛京围场和围外禁区,后为吉林西围场,封禁二百多年。
光绪年间解禁后设磨盘山分防、分州,光绪二十八年改建县治,名磐石县。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西南路道、吉长道等。
1945年东北挺进纵队解放磐石,建立民主政府,后历经隶属关系调整。1995年磐石县撤县设市,由吉林省直辖,吉林市代管。
磐石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地,是中国革命老区、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里拥有中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红石砬子抗联遗址和省内展览面积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
同时,这里还保留着满族剪纸、东北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生地解码
吉林省磐石市对何友院士的成长与成就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磐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地,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这种文化氛围培养了何友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他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当地对教育的重视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磐石市教育注重传统教育,强化立德树人。
这种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环境,有助于何友从小培养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磐石市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实现了教育专网无线全覆盖。
这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良好渠道,使何友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学习资源。
当地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职业教育强调“工匠精神”传承,还是普通教育注重传统文化教育,都有助于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发展,为何友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品德修养。
磐石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环境塑造了当地人勤劳、朴实、坚毅的性格特点。何友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奋刻苦、脚踏实地的品质。
在他的科研道路上,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在博士论文选题时选择学科前沿课题,废寝忘食地反复演算、论证,最终取得优异成果,这种坚毅的性格起到了关键作用。
院士求学之路
1974年12月,何友进入海军北海舰队通信总站工作。
1977年冬天,入伍仅3年的何友被抽调到“东方红”号海洋测量船,参加东海大陆架的测量考查。
1978年,国家刚恢复高考半年,何友考入海军工程学院(现海军工程大学)指控系统专业。
1985年,何友重回海军工程大学火力控制系统读研究生。
1994年9月,何友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何友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何友在海军北海舰队通信总站工作,以及之后参与东海大陆架测量考查,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接触到实际的海军工作场景和相关技术应用,培养了他对海洋环境和海军装备的直观认识。
这为他后续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使他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何友考入海军工程学院指控系统专业,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他掌握了指控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等核心内容。
这为他日后在军事电子信息领域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使他具备了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何友攻读海军工程大学火力控制系统研究生,进一步深化了对军事火力控制技术的研究。
这提升了他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平,培养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能够在更深入的层次上探索相关技术难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
何友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使他跳出了单一的军事领域,接触到电子工程领域更前沿的技术和理念,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使他站在了更高的学术平台上。
清华大学的学术氛围和科研资源也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他将电子工程技术与军事应用相结合,开展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为其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何友从海军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海军第二炮兵学院(现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高炮兵器仪器教研室任助教。
1988年,何友从海军工程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原工作岗位上继续科研和教学工作。
1991年10月—1992年11月,何友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braunschweig)作高级访问学者,师从霍尔曼·罗林教授。
1994年12月起,何友先后担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院长。
2013年,何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4年3月,何友开始担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信息融合研究所所长。
从业之路解码
何友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何友硕士毕业后继续在海军第二炮兵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这段时间,他通过教学深入理解专业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也促使他不断巩固和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他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锻炼了科研能力,逐步成为学科带头人,为日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友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师从霍尔曼·罗林教授。在德期间,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的雷达自动检测与“恒虚警”技术。
他大胆提出自己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并用英、德文撰写发表了3篇论文,创造了“何氏方法”,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
这段经历使他站在国际学术前沿,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何友先后担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多个领导职务。
作为领导,他能够整合学院资源,为科研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他带领学院获得博士点,成立研究所,带起一批学科群,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为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何友担任领导职务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战略思维。
在管理学院的过程中,何友学会了从宏观角度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合理分配资源,协调各方关系。
这有助于他在科研工作中更好地组织团队、把握研究方向,使科研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为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和最终当选院士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在这些从业经历中,何友院士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拓展视野,在科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何友院士在信息融合、雷达目标检测等领域成果丰硕,对国防和相关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何友院士提出多种新的恒虚警融合检测方法,开辟了分布式多传感器、异类多传感器、雷达与ESm等研究新范围。
这些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论框架,为多源信息的有效处理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何友院士带领团队构建了完整的雷达目标检测理论体系,系统深入地开展了雷达目标检测与恒虚警处理研究。
在海杂波认知与抑制、海上目标检测与识别等方面,他们取得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何友率先构建广义有序类cFAR处理的统一检测模型,使现有的有序类cFAR检测器成为特例,可衍生多种新检测器,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
何友担任项目总师以来,他研制成功“某型雷达”,整机技术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何友主持研制xxG地面跟踪雷达、雷达实时标校设备30余台套,推动了我国雷达装备技术的发展。
何友担任项目总师的“某任务系统训练模拟机”问世,解决了飞机领航员战术任务训练难题,实现从单课目训练到综合战术使用训练的跨越,还节省了大量经费。
何友院士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舰艇编队指控、雷达组网等系统中,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注入动力。
例如何友院士在雷达检测融合方面的成果,应用于19种雷达研制和山东20余家相关企业,推动了军工产业转型升级。
何友院士的多传感器融合理论成果,应用于山东机械制造、轮胎等优势产业信息化升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何友院士出版学术专着10部,其中《雷达目标检测与恒虚警处理》获清华大学学术专着出版基金资助,填补国内空白。
何友院士在IEEE会刊等发表论文517篇,被三大检索收录333篇,论着他引次数众多,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截至目前,何友院士一共培养博士、硕士110余人,其中不乏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为我国信息融合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科研之路解码
何友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多个方面对他当选院士起到了关键作用。
何友院士在信息融合、雷达目标检测等领域提出了多种新的恒虚警融合检测方法,构建了广义有序类cFAR处理的统一检测模型。
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论框架,使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为何友院士在学术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地位。
何友院士带领团队在雷达目标检测与恒虚警处理、海杂波认知与抑制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这些技术突破应用于“某型雷达”等装备研制中,使整机技术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何友院士还主持研制了xxG地面跟踪雷达、雷达实时标校设备等30余台套,这些技术成果在装备上的成功应用,提升了我国雷达装备的性能和水平,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他当选院士的重要支撑。
何友院士的50多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舰艇编队指控、雷达组网等系统中,还在山东20余家相关企业得到应用,推动了军工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多传感器融合理论成果应用于山东机械制造、轮胎等优势产业信息化升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其重要价值和影响力,也为何友院士当选院士增添了有力砝码。
何友院士培养了博士、硕士110余人,其中包括众多高层次人才。
他注重人才培养,为我国信息融合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评选院士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何友院士出版学术专着10部,在IEEE会刊等发表论文517篇,被三大检索收录333篇,论着他引次数众多。
他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让何友院士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为其当选院士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记
何友院士出生于吉林磐石,家乡的质朴与坚韧或许赋予了他勤奋刻苦的品质。
求学之路上,何友从海军工程学院到清华大学,不断深造,为他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业过程中,他在海军院校和科研单位任职,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管理经验,使他能更好地组织团队、推动项目。
科研之路上,他勇于挑战前沿课题,提出多种新方法,开辟研究新范围,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防和民用领域。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