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院士之路 > 第216章 从乌鲁木齐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精细化工专家田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6章 从乌鲁木齐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精细化工专家田禾

院士出生地

田禾院士,1962年7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它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新疆中北部。

乌鲁木齐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相连。

这种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中国内地与中亚及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

乌鲁木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乌鲁木齐繁衍生息。

战国时期,乌鲁木齐属古车师人的活动区域。

西汉时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十余个游牧部落,史称“十三国之地”。

三国时期,车师人在今乌鲁木齐南郊建淤赖城,为乌鲁木齐第一城。

此后,历经两晋、隋唐等朝代,乌鲁木齐一直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地,也是重要的驻军和屯垦处所。

唐朝末年,回纥族西迁到天山南北,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乌鲁木齐的地位逐渐重要。

1762年-1763年,乾隆皇帝将再次修筑的迪化旧城命名为“迪化”,并给四座城门颁赐了名称。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市正式更名为乌鲁木齐市。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拥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众多民族。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乌鲁木齐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道教等。

其中,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

出生地解码

田禾院士出生地新疆乌鲁木齐,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疆地域辽阔,这种广阔的地理环境可能赋予了田禾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在科学研究中,开阔的思维对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以及探索新领域至关重要。

比如在他的研究中,能够不断突破传统思维,在功能染料、分子机器等前沿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与这种开阔的思维模式不无关系。

乌鲁木齐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田禾能够接触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和观念,这有助于培养他的多元思维和包容精神。

在科学研究中,这种多元思维使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

新疆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相对较为艰苦,这种环境可能锻炼了田禾坚韧的意志和适应能力。

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韧的意志能够帮助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突破。

在过去,新疆的科研资源相对内地一些发达地区可能较为匮乏。

这种环境可能激发了田禾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研究的强烈追求,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争取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机会。

新疆作为中国的重要边疆地区,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长于这片土地,可能使田禾从小就培养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

这种情怀促使他在科研工作中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功能染料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田禾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炸药专业。

1986年7月,田禾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9年1月,田禾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田禾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炸药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为田禾院士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

炸药专业涉及到化学物质的合成、反应原理以及性能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课程培养了他对化学物质的深入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这种扎实的基础训练为田禾后续在精细化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有机功能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使田禾能够对精细化工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钻研,并逐渐掌握了该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学习,田禾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还培养了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田禾院士的整个求学过程历时较长,从1982年本科毕业到1989年博士毕业,经历了7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专注于化学化工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追求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这种长期的专注和坚持使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能够在科研道路上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工作。

院士从业之路

1989年,田禾博士毕业后,留在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任教。

1991年10月,田禾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前往德国锡根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田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7月,田禾再次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前往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工作访问。

2001年7月,田禾前往美国加州Scripps研究所合作研究。

2011年12月,田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10月,田禾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田禾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田禾博士毕业后留在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任教,这使得他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讲解,这也促使田禾对精细化工领域的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田禾在德国锡根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德国在化学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沿,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先进的实验技术、前沿的研究理念和方法。

在德国的学习和研究,使他能够站在国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拓宽了学术视野,为他后续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后来,田禾分别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和美国加州 Scripps 研究所进行工作访问和合作研究。

这两次经历让田禾有机会与国际顶尖的科研团队合作交流,了解到不同国家在化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学术积累,也为他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声誉。

田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有了充足的资金,他能够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展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工作。

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田禾在功能染料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海外的合作研究过程中,田禾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通过与国际顶尖科研团队的合作,田禾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提升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例如,田禾在分子机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着名学者引用和评价,使他成为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田禾在华东理工大学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他在国内化学领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田禾担任了学校的重要职务,如学院院长等,这不仅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平台,也使他能够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化学学科发展。

同时,田禾在国内学术界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机会。

通过多次的海外研究和合作经历,田禾结识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化学专家和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人脉。

这些国际学术人脉为田禾提供了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也使他能够及时了解到国际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资源。

院士科研之路

田禾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精细化工专家,长期从事精细化工研究工作。

田禾院士提出了振动诱导发光(VIE)概念。

这是田禾院士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田禾通过分子工程策略,阐明了振动诱导发光机理,为有机发光材料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对该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机制,为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效的有机发光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

田禾院士提出了“光控可逆切换的超分子聚合物”概念。

田禾院士构建了一系列具有快速自修复、室温磷光信号响应的超分子聚合物软材料,并成功实现了对超分子及其聚合物软材料的组装和功能的精细调控。

田禾院士提出这一概念,为超分子化学和聚合物材料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对于开发具有智能响应功能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田禾院士提出了 d-A-π-A 构型敏化分子,以及新增电荷分离“阱”的创新分子设计思路。

这一设计有效抑制了电子回传、电荷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有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寿命,为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思路。

田禾院士的研究团队与其他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蛋白质正交化学修饰策略,通过协同靶向癌细胞表面抗原与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实现了原发性肝癌的精准可视化及光驱动治疗。

田禾院士团队利用分子工程方法优化染料分子设计,创新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可控分子器件和高性能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田禾院士团队还研发出系列全新结构的高性能光盘染料,解决了低成本合成生产技术难题,突破了光盘染料的国外技术壁垒,该材料获得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截至2018年,田禾院士在国际化学与材料领域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51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58项。

田禾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对推动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研之路解码

田禾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理论概念创新方面,田禾提出振动诱导发光(VIE)概念和“光控可逆切换的超分子聚合物”概念。

这两个概念为有机发光材料、超分子化学和聚合物材料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展示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不仅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也为田禾在学术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奠定了成为院士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应用技术突破上,田禾在有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创新设计,提高了电池效率和寿命,为清洁能源技术做出贡献。

田禾在分子探针及疾病诊疗领域的成果,实现了原发性肝癌的精准可视化及光驱动治疗,展现了其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些应用成果使田禾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其成为院士的重要实践支撑。

最后,田禾在材料研发方面成果丰富,例如田禾在新型可控分子器件和高性能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以及高性能光盘染料的研发,既解决了实际技术难题,又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这体现了田禾在科研转化方面的突出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其成功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后记

田禾院士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其广阔环境与多元文化,塑造了他开阔思维与包容精神。

求学之路上,田禾从南京理工大学到华东理工大学,不仅奠定他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展了他的研究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与坚韧科研精神。

从业之路中,田禾的海外研究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与人脉,国内教学科研更是提升了他的学术地位。

科研之路上,田禾不仅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而且在材料研发方面成果丰硕。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他在化学领域不断突破,最终成为中科院院士,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