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楚 > 第22章 刘启吊唁贾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那宏伟而庄重的宫廷中,太子刘启正于书房里翻阅典籍,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斑驳地洒在案几上。

案几上的香炉中,袅袅青烟升腾而起,散发着宁神的檀香气息。

可这宁静的氛围却未能驱散他眉间的凝重,忽闻贾谊逝世的噩耗,犹如一道惊雷在他心头炸响!

他手中的书卷

“啪!”

地一声掉落,惊起案几上的尘埃在光影中飞舞。

刘启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双唇微微颤抖,心中顿时涌起无尽的哀伤与惋惜。

贾谊,这位才华横溢、心怀天下的贤臣,其骤然离去对于朝廷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仿若璀璨星辰的陨落,令整个朝堂都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

刘启毫不犹豫地决定,要亲自前往吊唁,以表对贾谊的深重敬重与深切怀念。

他仔细挑选了一身素服,那白色的布料上绣着的暗纹显得格外素雅。

对着铜镜,他神情肃穆,亲手整理着自己的衣冠,面容凝重如霜,深邃的眼眸中满是悲痛。

在一群侍从小心翼翼的陪同下,缓缓走向贾谊的灵堂。

灵堂外,秋风瑟瑟,落叶如金蝶般飘零,更添几分悲凉。

踏入灵堂,烛光摇曳不定,映照着四周肃穆的布置。

洁白的挽幛随风飘动,仿佛贾谊那高洁的灵魂尚未远去。

灵堂的角落,几盆素雅的秋菊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为这悲伤的氛围增添了一丝清幽。

灵柩前,摆放着新鲜的瓜果祭品,香烟袅袅升腾。

刘启望着贾谊那画得栩栩如生的遗像,往昔与之交流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贾谊那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对民生的殷切关切,以及那犀利而又充满智慧的言辞,好似仍在耳边回响,清晰如昨。

这时,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臣也步履蹒跚地来到灵堂,见到刘启,恭敬地行礼后,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

“太子殿下,贾谊大人的离去实乃我朝之痛啊。想当初,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每一番进谏皆发自肺腑,一心只为大汉的长治久安。那滔滔不绝的言辞,犹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只可惜,天妒英才啊!唉。”

老臣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惋惜,眼中泪光闪烁,褶皱的脸庞因悲伤而显得更加沧桑。

太子刘启沉重地点点头,目光中满是悲戚,说~

“是啊,贾大人的才学和忠心,无人能及。他的离去,让本太子如失臂膀。但本太子定要继承他的遗志,为大汉谋福祉,哪怕前路布满荆棘!”

刘启的声音微微哽咽,双手不自觉地紧紧握成拳头。

大臣感慨万千,眼角泛起泪花,用颤抖的手抚摸着胡须说道!

“殿下有此决心,乃大汉之幸。只是前路艰难,那些保守势力定会百般阻挠,还望殿下多加小心,莫要操之过急。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误了大事啊。如今的朝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大臣的语气充满忧虑,眉头紧锁,额头上的皱纹如同岁月刻下的沟壑。

紧接着,刘启目光坚定如铁,说:

“有诸位大臣忠心辅佐,本太子无所畏惧。贾大人未竟之事,我必当全力以赴,哪怕付出一切代价,也定要让大汉繁荣昌盛。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大汉的未来必将光辉灿烂。哪怕要经历无数的风雨,本太子也绝不退缩!”

刘启的目光中燃烧着坚定的火焰,仿佛能穿透眼前的重重迷雾,声音铿锵有力,在灵堂中回荡。

就在刘启沉浸在回忆中时,一位贾谊生前的亲信匆匆赶来,神色哀伤却又透着一丝急切。

他在刘启面前跪地,然后呈上一封贾谊临终前写给刘启的书信。

刘启颤抖着双手接过书信,那微微泛黄的纸张如承载着无尽的期望,入手竟有千斤之重。

他缓缓展开阅读,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像贾谊在亲口诉说。

贾谊再次阐述了他对大汉未来发展的精心构想,言辞恳切,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溢于言表。

那娟秀的字迹,带着贾谊生前的坚毅与执着,让刘启看到了贾谊在病榻前奋笔疾书的情景,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却依然不肯停歇。

刘启不禁感慨万千,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眼前的字迹逐渐模糊。

他深知贾谊的离去,意味着失去了一位能为大汉江山出谋划策的忠臣良士。

在灵前,刘启深深鞠躬,腰弯如弓,眼中饱含着滚烫的泪水,默默祈祷贾谊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安息,灵魂得以宁静。

吊唁结束后,刘启转身离去,脚步沉重而缓慢。

他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落寞,风吹起他的衣角,却吹不走他心中的坚定。

天边的晚霞如血般艳丽,好像也在为贾谊的离去而悲泣。

路旁的树木投下长长的影子,如历史的见证者。

他的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将贾谊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让大汉王朝走向繁荣昌盛,以告慰贾谊先生的在天之灵。

回到宫中,刘启彻夜未眠,反复研读贾谊的书信。

那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他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自己的想法与贾谊的构想相互融合。

桌上的茶水早已凉透,他却浑然不觉。

窗外,秋虫在草丛中低鸣,更显夜的寂静。

第二天清晨,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却依旧精神抖擞。

他顾不得梳洗,便立即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共同商讨贾谊提出的治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