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嗯……东西没啥问题,这两根小黄鱼皆是民国时期的物件儿,还有这颗金豆子亦是如此。小兄弟,你果真下定决心要将它们转手出去吗?”掌柜的目光紧紧盯着面前的物品,眼中闪烁着一丝精明的光芒。

“既然已经摆到这儿了,自然是打算卖掉的。掌柜的,这两根小黄鱼和这颗金豆子,您就凭着良心出个价吧,如果价格公道,我便卖给您。”许大茂语气坚定,似乎对这些宝贝并没有太多留恋之情。

“这东西可不能随便开价呀,得依据其重量来定夺,我必须先称一称重量才能给出具体价钱。”掌柜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许大茂,看看其到底是什么想法。

“那好吧,不知贵店是以何种计量单位为准呢?是如今通行的一斤等于五百克,还是沿用过去的一斤十六两之制啊?”

许大茂不禁开口问道。他心中清楚,在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尽管官方曾颁布过规定采用一斤五百克的标准,但由于局势混乱、政令不畅,实际上大多数地方依旧沿袭着古老的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式。

此刻,他也想借此探探这位掌柜的口风,看看对方是否会趁机压价。

实际上,自古以来,咱们老百姓就一直在使用一斤等于十六两的度量衡制度!

哪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不过,时间来到 1959 年的时候,国家政府终于颁布了全新的统一计量标准啦——从此以后,一斤被规定为十两,那个曾经流行已久、让人耳熟能详的半斤八两制度也就此被彻底废除掉。

“嘿嘿嘿,这位小兄弟,没想到你对这些知识居然如此了解,真是不简单呐!像咱干这行生意的人嘛,各种不同的计量单位那肯定都得略知一二才行。”

“所以说呀,小兄弟,这东西既然是属于您的,那么具体要怎么称重测量,全都由您来决定就行,反正最终的价格绝对不会有任何变化的哈,请放心好啦。”

掌柜的满脸笑容可掬地说道。

“呵呵呵,还是你们这些专门搞这个的比较专业些嘛,那就按照你们的方式来吧。”

“嘿嘿嘿,那成嘞,那我现在就开始给您称量一下这件物品哈,我一定会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绝不会欺骗分毫滴!”

掌柜的话音刚落,便伸出手去轻轻拉开了其中一个抽屉,然后从里头取出了一个形状奇特的红色扁木盒子。

这个木盒子,一头较大而另一头则较小,看起来很薄的模样,长度大概在三十公分左右,看上去很像一个缩小版装羽毛球拍的盒子。

紧接着,只见他把木盒稳稳当当地放置在了柜台之上,并用手指头轻轻地掰开了位于上方的两个小巧玲珑的木头把手开关。

接着又极其小心谨慎地拿起了上方的盖子,于是乎,盒子里面所装着的物件儿就这样展现在许大茂和娄晓娥眼前。

令人惊讶的是,盒子内部竟然放置着一把无比精致且小巧玲珑的小杆秤。那小巧的托盘似乎由青铜精心铸造而成,其表面覆盖着一层淡淡的绿色锈迹,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而那颗精巧的圆形秤砣,则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再看那根森白色的秤杆,想必是用珍贵的兽骨精心打造而成,透露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

\"戥子称!掌柜的,如果我的眼光没错的话,这玩意儿应该出自清朝中期,算得上一件古董啦。\"

说话之人正是许大茂,语气笃定地说道。

\"哈哈,老弟果然好眼力啊!我这件宝贝正是乾隆年间的物件儿呢,真没想到能被老弟您一眼识破。\"

掌柜的满脸笑容,一边夸赞着对方,一边伸手将戥子称轻轻拿起。随后,他用另一只手迅速从木盒中抓起一块小黄鱼,稳稳当当地放入托盘之中。

紧接着,掌柜的动作变得格外谨慎,他紧紧握住上方的绳子,小心翼翼地移动着秤砣,全神贯注地开始称量这块小黄鱼的重量。

就在这时,一旁的娄晓娥忍不住开口问道:\"为什么不能把这三块一起称重呢?\"

她的脸上写满了疑惑,显然对掌柜的单独称量一块小黄鱼感到十分费解,似乎在想为何不将两块小黄鱼与那颗金豆子一同放在秤上称重呢。

“这位姑娘,如果您不介意的话,咱们一起称重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呢,我这一杆戥子称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也就只有二两而已啦,要是超过这个重量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精准咯!”

掌柜的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将戥子摆放好。

紧接着,他拿起那块小黄鱼放在秤盘上,仔细地观察着秤砣和刻度线的位置变化。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来对旁边的人说道:“这块小黄鱼啊,重量刚好是一两二厘三哦。小兄弟,你来瞧瞧看,没问题的话我可要先把它记录下来。”

听到这话,站在一旁的许大茂走上前去,凑近了些,定睛一看,然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这种戥子称可是相当厉害的,其精度之高令人惊叹不已。它上面的刻度竟然能够精确到厘这么小的单位,而一厘相当于 31.25 毫克!由此可见,用这样的戥子来称量物品,那绝对是非常准确可靠。

据说呀,曾经有位来自上海的学者前往欧洲某个知名的医学院进修深造。

就在那个充满欢乐氛围的圣诞节前夕,他特意挑选了一根自己在苏州花费不多钱便轻易购得的戥子称,当作一份小小的心意送给了院长,并附上了一张详细的使用说明书。

这份说明书里不仅向院长介绍了中国人运用这种戥子来严格把控药物用量时所展现出的高度精确性,还提到了现今在中国众多医院当中,中药房配药依然普遍采用这种传统戥子的实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