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控股而不是弘毅集团收购南山人寿,这其中的差别多少有人能够品出来,不过弘毅集团的财报直到2月份还是没有出来,很多人难以判断。
贺正诚他们也知道,弘毅股价要涨起来,怎么也要证明自己,2008年的财报就是关键。
雷曼兄弟,路博迈,富通资管等公司的财报要合并到弘毅集团,捷豹路虎,健力宝等十几家公司的财报要合并到弘毅控股,弘毅控股的财报要合并到弘毅集团,还有收购带来的负债等等,各种财务数据或者需要查资料、或者要推导,还是靠感觉猜测编一个吧,否则这一章要写好几天。
知道这时候急不得,贺正诚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易购和大疆创新,北电网络刚刚破产,专利收购的事情不可能这么快。
大疆要在米国建旗舰店,专门从欧洲找了奢侈品行业的精英高管负责门店建设,这也是为了开拓大疆的销售渠道,构建起运营商,网络销售,经销商和自营门店多个渠道。
而且此时的大疆与欧美日韩主要运营商达成了合作协议,要在这么多国家建设自己的经销渠道,是一件非常负责的事情,还好金融危机爆发,不缺钱的大疆,同样不缺人才,各种经销渠道的大门纷纷为他们敞开。
创业能不能成功真的有很一部分靠运气,如果没有金融危机,要想让新品牌的手机攻占欧美市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某粗粮手机没有进入米国市场,专利问题真不是最主要的。
在大多数国家运营商都是手机销售的重要渠道,大疆先人一步和米国最大的运营商ATT达成独家合作协议,苹果选择了T-Mobile,因为这两家的3G网络是WCDMA。Verizon和Sprint是CDMA2000,这两家运营商都没有签独家合作协议。
ATT的规模远超T-Mobile,所以大疆的销量超过苹果,而如果要与Verizon、Sprint合作,苹果只能选择高通或者联发科,专利问题对苹果的限制非常大,两家公司对电信基础专利的需求几乎是一样的。要知道米国有着大量的专利流氓,大疆如果没有超高的利润率,还真无法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中混下去。
周邵宁作为一个华人,因为运气好在大疆还没有成长起来之前就做了CEO,所以压力一直很大,手底下大量高管都比他的资历更强,处理各种事情常常力不从心,一旦犯错,即使有贺正诚支持,可能也难长久。
贺正诚也没有办法,硅谷的华人高管本来就不多,要是全部采用歪果仁高管,大家交流,如何平衡都是一个问题,汇丰,渣打的收入和利润大部分都来自国内,但他们的核心管理层几乎没有华人,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很难说清楚,反正提升大疆高层华人管理人员的比例是他必然的选择。
还好大疆创新是贺正诚烧钱烧起来的,拥有绝对控股权,对内说一不二,能够坚定的贯彻自己的意志,所以目前并不害怕企业内部的争权夺利,做好平衡就好了。
大疆在今年三月的发布会并没有好的产品发布,最多就是DJIPhone3S和大疆无人机,耳机等各种产品,并没有多少突破性的创新,贺正诚也不准备参加。
港湾其实有不少产品在大疆官网销售,比如无线路由器,随身WIFI,贺正诚提供创意,方舟和港湾通力合作,解决手机无线上网的难题。
大疆目前的侧重点是DJIPhone应用商店,贺正诚强大的钞能力让大多数硅谷互联网公司都优先适配DJIPhone,逐步形成了生态链,但是和谷歌安卓的兼容在硅谷许多人看来都是一个败笔,这阻碍了开发者的盈利。
谷歌这时候为了更快的推广安卓,所以并没有开发安卓应用商店,许多人都是下载大疆应用商店在安卓手机上使用。
而大疆手机综合性能优先模式下,为了追求快速响应,安全验证机制并不完善,众多极客可以很快的绕过大疆的保护措施,比如将大疆收费APP破解,然后移植到安卓。
另外app盈利模式有限,难以激发开发者的热情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扶持开发者,形成造富效应就成为当务之急。
除此之外,OriginOS默认了谷歌地图和谷歌搜索,这在公司内部也认为是决策失误,还有人想让他认错,以此忽悠他让出公司的管理权。
反正大疆创新有一大堆让人头疼的事情,有太多不省心的事情,如果不是他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真的很难做决策。
贺正诚的重点放在了专利保护和应用商店,操作系统和芯片由张亚秦和法德尔负责,因为大疆创新总部在香江,所以工艺设计方面,也以华人为主,特别是DJIPhone4,是他扶持起来的李石荣,这人的履历不错,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极深的造诣,不是二鬼子香蕉人。
抓大放小是贺正诚无奈的选择,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中,他有些投鼠忌器,大疆DJIPhone优势和苹果Aurora的冲击下,受到很大的挑战,同时还面临着来自诺基亚,三星等传统手机企业的反扑。他可不想开拓一个行业后就成为这个行业的先驱。
不像易购,真正的竞争对手只有亚马逊,淘寳、雅虎东瀛,ebay或许算半个,余者皆不足虑。
如果说大疆创新和谷歌的合作被认为他最大的败笔,那开拓国际市场就是他在易购的败笔。
国内庞大的市场潜力是有目共睹的,专注于国内市场在电商领域就能够诞生三家千亿美元规模的上市公司,还有阿狸淘寳这样的巨无霸,按道理易购最佳的发展策略应该是在国内市场深耕细作,而不是急冲冲的开拓海外市场。
可以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2018年国内电商市场规模达到1500万亿美元,米国是587万亿,英伦和东瀛分别是128和111万亿,其他各国都低于100万亿美元,排名第十的厄罗斯电商市场只有22万亿美元。
在国内发展的潜力如此之大,为什么还要去海外发展,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极高的风险?
“当然是为了全球采购,全球销售,建立一个世界范围内采销网络,实现商品的高效流通……”贺正诚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