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也注意到了“章邯”这个有些耳熟的、最近才听过的名字——由蒙恬向他推荐的前去寻找刘邦的王翦的部下。
他眼睛微眯起,思索着这个雍王章邯和蒙恬推荐的这个章邯,是同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大秦虽然有军功封爵这一条路,看似人人皆可封,但从最低等的公士到最高等的彻候可是有二十级的,更别说雍王这个听着就是王爵的、还在彻候之上的爵位,在并不准备分封的大秦可是没有的。
那么这个所谓雍王又是怎么回事呢?
“项羽、刘邦、楚汉之争”这几个关键词汇出现在嬴政脑海,再一转,他差不多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以章邯的年纪只要不出什么意外,秦二世,甚至秦亡之时他自然是还在的,并且一个有能力还备受王翦、蒙恬看好的人,他大概率也会启用看重,那么那个章邯手里持有一些兵力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了。
这种情况下,相争的楚汉不论是谁占上风,从大义或实力多方面来考量,只要章邯不刻意起事、反对他们,那对他两方势力自然还是会以拉拢、安抚为主。
如此一来,封王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
嬴政凭借短短一个“雍王章邯”就把形势猜出个七七八八,理清这一圈关系后,他倒也没有想着要对章邯的“背叛”做些什么。
毕竟现在都只是他的猜想,未来形势还未明,胡亥和赵高又在朝堂到底搞出了些什么昏头的事,他现在还一概不知呢,除非仙幕摆明车马点明未来章邯的“背叛”,否则,对此人他还是倾向先根据其能力安排启用。
若不然,一天天的,他净想着每个人将来都做了些什么、是不是背叛了他,那这偌大的大秦还要不要运转了?
把现在朝堂上这些人全换下去倒是容易,但是替换的人呢?总不能让他或者直接让宫人们去给下面的小吏下达命令、对接公务吧……
下面的其他人不知道嬴政这番考量,一些人在听到“雍王章邯”后,彼此之间眉眼官司打得飞起。
这个名字在月余之前他们是听都没听过的,但是谁让此人经蒙恬大力推荐之后,入了陛下的眼,领了差事呢。
而且还是寻找在原来,未来会推翻大秦登基称帝的汉高祖刘邦这样的大事。
这让他们在这短短一段时间想忘记对方都难。
更别说此时还听到此人未来竟会封王,这其中隐含的意思可有些玩味啊。
毕竟,谁都知道,始皇陛下对于分封一事,那可是深痛恶绝——想都不要想在大秦搞这套。
那章邯这个王是谁封的呢?
能站在这大秦朝堂上的,就没有几个蠢人,自然也猜到了章邯未来可能投敌这件事。
虽然就算现在的章邯受到提拔,也没有影响到多少他们的利益,但身为王翦部下的他得到重用就已经让一些人看不惯、如芒刺背了。
现在逮着这么大个把柄,他们又怎么可能愿意轻轻揭过、当做无事发生呢。
而且照这些人的想法,连那个那么受陛下信重的李斯,都没有被宽恕,这称得上直接叛国的章邯怎么可能逃过一劫,他们要做的只是倒是往火中添几把柴火罢了,又不是什么难做的大事。
当然,这火要是烧得太旺,把和章邯有关联的王翦、蒙恬都波及到,那自然是更好不过来了。
————————
杨坚在那次隋朝被捎带提及后,再次看到仙幕提及大隋,出现了隋朝皇帝,但他一时也搞不清这是不是件好事了。
毕竟这个视频讲得可是挖墓,那出现的人物是怎么回事还用想吗?
不过,终归出都出现了,他也没辙,只能往好处想想:“隋文帝啊,听起来倒也是个顶顶好的美谥了,如此我大隋又为何竟会落得如暴秦一般的下场……”
说是往好处想,但终归杨坚还是没忍住发出痛心、不解的叹息。
想到之前根据仙幕出现的小说里出现的唐朝时间点推算后得出,大隋最多也只剩二十来年的国祚,他就也顾不上去在意,这可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隋文帝,也在被人刨坟的行列了。
毕竟那个说是他也不是他,他本人现在可还活着呢,要是隋朝国祚够久、积威甚深,他将来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如仙幕中一般,被后世人挖开帝陵的命运呢。
所以,在为隋文帝被挖坟郁闷几息后,杨坚又再度为隋短暂的国祚还有杨勇不行杨广之前的那条弹幕来看也不行,那继承人还能选谁,现在再生一个教导来得及吗种种纠结、深思去了。
至于提前扼杀唐朝的建立者?
这首先要知道对方更多的信息才行啊,可惜,虽然知道那个唐朝皇室姓李,第二任皇帝名李世民,他还有个叫李建成的兄长,但可惜,在他派人以这些现有信息去搜寻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收获。
李姓自然不少,但完全符合条件的一个没有。
唯一硬要扯点联系的就是皇后的外甥,称他为姨夫的、继承了他家世袭爵位的唐国公——李渊。
姓李,爵位里有唐,不过他夫人今年刚诞下二人的长子,其大名还没有起,小字倒是有了,叫毗沙门。
寄托了为人父母对长子的期许,希望他拥有智慧、财富和武勇。
倒是和“建成”这个名字的含义——建功立业,成就天下相比,朴实了些,基本是每个父母都会对孩子有的祝福的期盼。
而后者听着就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野心,除非这名字是后来改的,若不然,那人现在就给刚出生的孩子起这个名字,自然已经是不甘于现状了。
杨坚在暗中观察一段时间后,觉得如此早早就暗含野心之人,应该不是李渊,所以就放松了暗中对李渊的监视,只留了两人轮换继续跟着李渊,只是涂个保险以防万一。
另外大量人手被他派去各地,寻找符合李唐皇室条件之人了。
————————
李世民不知道另一时空隋文帝与正确答案擦肩而过后的做法,他因为没有二世而亡的忧愁,所以无法释怀自己未来真的被后世人打扰了安宁。
仙幕上“唐太宗”几个字让他坐立难安,至于那老头画像?
反正都是后面朝代的人臆想出来的,比起自己的坟被挖了这种大事来,他此时也不甚在意这个了。
李世民紧紧盯着仙幕,仔细打量每一帧画面,不放过每一条弹幕,企图从中找到关于他的帝陵更多的相关信息。
不过,可惜,后世人多都是在调侃长安地上、地下的“人”满为患,一点也没有提到他最关心的事情。
就连他寄予重望的评论区,对此也没有提到他们考古到底是考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连人尸骸都要给挖出来和那些古代文物一样展览也没说。
总算他最终抽丝剥茧,靠着超强的理解力和自我安慰,发现了两个评论里有提到“坟包、大土包”这种话。
“克明、玄龄,你们说这后世要是把人尸骸都挖出来了,应该不会干又把空坟给埋成个土包这种无意义的事是吧?”
不等两人回答,又径自说道:“所以,既然他们发现的坟过后还是坟包,那就说明后世人考古应该不是非要把人的遗骸的,对吧。”
被点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互视一眼,两人自然听出了陛下这番话之下的担忧和自我安慰之意。
他们还能怎么说?
难不成还要唱反调说,不是陛下你想的那样,后世人就是会把人的遗骸也挖出来供人参观吗?
别说是他们,就算换个大字不识的蒙昧百姓,也不可能如此回话啊。
所以两人当然是顺着李世民的话,还有理有据地分析一番,来佐证后世人不会像他担心的那般,这让他们的话听起来更有说服力了。
反正,李世民是暂时相信了自己未来并没有连遗骨都变成展览品,呜呜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