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大早,三个人早早起床,马小亮去洗澡间洗漱冲凉,赵凝赵洁则轮流上卫生间。

收拾完毕,三个人下楼,到了地下车库,马小亮直接启动车辆,打算直接到了开封再吃早餐。

全程走高速,从柳林站上了连霍高速,赵洁在副驾驶上拿出一瓶水,递给了后面的赵凝,赵凝接过去小口的喝了起来,然后对赵洁说道:“姐,大概多久到啊?”

赵洁看了一眼马小亮,马小亮一边开车一边说道:“最多一个小时就到了。”

一个小时之后,车到了开封收费站,马小亮开车下了高速,开始进入了开封市区。

此时并没有电子导航,马小亮便根据上一世的记忆,然后开到了大相国寺。

之所以来到大相国寺,是因为这里附近有最好吃的小笼包,天下第一楼。

开封第一楼是一家百年老店。该店所经营的“第一楼小笼包子”,系传统名吃,源于北宋东京名吃“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楼小笼包子造型优美,其形之“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被誉为“中州膳食一绝”。小笼包子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点是: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

对于灌汤包,马小亮一直是偏爱的,因此好不容易又来到开封,自然会拉着赵洁和赵凝一起来吃灌汤包。

三个人进入天下第一楼,第一楼的小笼灌汤包子,源于我国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据《东京梦华录》载,当时称之为“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

黄继善是豫北滑县黄家营人,少时家贫,被一个名为黄勤堂的中医收养。黄继善幼时只读过2年私塾。1907年,黄继善来到开封西大街福聚楼饭馆当学徒。1915年他离店自谋生路,几经周折后在开封北书店街开了\"黄记小饭馆\",人称\"黄胖子\"。

当时在开封,有家很有名的包子店。店主叫周孝德,周孝德是南京人,大半辈子在北方讨生活,曾是开封中华饭庄的厨师。当时年近七旬,孤身一人,卖包子为生。已是风烛残年的周孝德一直想物色个可靠的年轻人,传授自己一身的手艺,让他给自己养老送终。他看出来黄继善是个厚道人,就跟他说明了心意。黄继善大喜过望,两人当即达成“协议”,周孝德传授手艺,黄继善对他“生养死葬”。

1922年,俩人的包子店在山货店街19号开业。据山货店街19号房东吴仲琳的儿子,后来开封市二运中学的退休教师五宏达回忆,当时的山货店街19号前面是个大车门,进去有三间房,房子后面有个空院,据说曾是个抚台大人的宅邸。包子店的对面,是开封第一大菜馆“又一村”(现“又一新”前身),那里的客人常派人过来买包子,因此小店的名气越传越大,生意越来越好。那时厨师和学徒都没有工资,顾客时兴给“小费”,学徒收了小费放进一个罐子里,晚上下班时倒出来分账,十几个人都有份,生意最火的时候,一个人每天能分上千文。

1928年,冯玉祥督军河南,治军严明,一次砍了24个祸害百姓的手下。这帮不愿做饿死鬼的人竟然都要吃“第一点心馆”的包子,开封有个老规矩,死刑犯行刑前游街时,这时犯人想吃啥吃啥,只要提出来,刽子手就得屁颠屁颠地跑去拿,而店主必须免费让他们吃够,这大概就是传统的“黄泉路上人为大”的观念。开封民间传说,当时的第一楼没少被“宰”,忙坏了店里的大小伙计,不过消息传开,也算给黄继善做了一次极具震撼性的广告。房东吴仲琳是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有一天黄继善请吴老先生给自己的包子店起个名号。“我父亲就根据山洞梅花包子‘在京第一’的典故,取了个‘第一点心馆’的名字,并亲自用虎皮宣纸写好。这就是开封第一楼的第一块招牌。”

1945年日本投降,开封光复,第一楼的生意有了好转。但随之而来的内战,又让第一楼遭受重创,处于半停业状态,为了勉力支撑,黄继善又匠心独运,将原来大笼蒸制、装盘上桌的包子,改为小笼蒸制,每笼15个,随要随蒸,直接上桌。这样既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开封灌汤小笼包至此正式问世。那时黄继善不用笼布,夏天铺荷叶,蒸出的包子带有一股清香;冬天没有荷叶,就铺松针衬笼,叫做松针小笼包子,更衬得包子小巧玲珑,洁白光润,清素雅洁,且有特殊的香气,增人食欲,很快得到食客的赞许。

进入天下第一楼之后,三个人找到位置,看了菜单,倒吸一口凉气,一份灌汤包竟然要16元,要知道即使在郑城,一般的肉包子也就是五元一笼。

16元一笼,赵洁看到这个价格,有些犹豫,想要出去,赵凝也小声说:“太贵了。”

马小亮则对服务员说:“要3份胡辣汤,2笼灌汤包,3根油条。”

胡辣汤是7元一碗,油条是4元一根,价格都不便宜,点完餐就准备结账,马小亮掏出了100元付账,前台找给了马小亮31元,一顿早餐差不多就是61元,这个价格真的不低了。

马小亮调好了醋和辣椒,赵洁和赵凝也各自调好了酱料,然后开始吃灌汤包。马小亮小声对赵洁和赵凝说:“吃这个,尽量一口一个。”

赵凝瞪大眼睛,似乎不解,赵洁夹起一个灌汤包,咬了半个包子,结果哎呀一声,灌汤包的肉汁则冒了出来。

马小亮呵呵一笑,然后笑着说道:“第一次吃包子的人,往往第一口会把里面的汤溢到身上,还会烧得龇牙咧嘴。开封吃包子的经验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咬一小口),后喝汤,一口吃,满嘴香。”

赵凝终于明白了,然后也小心翼翼的吃了起来,好歹没有有汤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