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新杂志社的利益分配
张主编接手杂志设置后立刻开始整改。
先是把杂志社不要的东西全部扔出去,之后再重新装修一遍。
之后再请报社的人过来报道了一下这件事情。
报道的主题就是,前老板吴宏才因经营不善,导致杂志社倒闭。
杂志社负债累累,拖欠员工工资,后续一堆烂摊子需要处置。
杂志社前主编看在往日的情分上伸出援手,接手原来的杂志社,替袁老板处理烂摊子。
就连刘主编也站出来发声,称赞一句先生大义。
接着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力挺张主编。
这篇报道一出来,杂志社直接就火了。
张主编也趁热打铁,利用以往的资源和经验,发表了第一版杂志。
这次的杂志另辟蹊径,出版的都是长篇和中篇小说。
小说的内容他们准备了许久,全部都是精挑细选的。
杂志社的四位主编每个人亲自写了一部小说。
他们都是有经验的老编辑,写出来的内容非常抓眼球。
加上姜晚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们,甚至给他们进行了简单的构思。
不仅如此,姜晚还找到了上辈子机构写长篇厉害的作者。
这些作者现在刚刚起步,因为长篇并不流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无人问津。
在他们最痛苦的时候,姜晚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这时候姜晚的出现,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救命稻草。
有些作者空有满腹才华,却因为稿子发表不出来,只能借钱度日。
这些人郁郁寡欢,长期下去会给身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姜晚先一步找到他们,而且直接签了长约。
长约的内容非常简单,只要他们能保证现在的质量,每次投过来的稿子几乎不需要审核就能直接通过。
通俗一点来说,姜晚需要让他们对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质量负责。
连载期间只要保持原来的水平,每个月就会根据字数达到相应的收入。
也就是说,只要杂志社还存在着,他们的长篇小说可以一直连载下去。
这样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他们后续的生活也能得到保障。
最重要的是,姜晚还承诺他们,只要他们写出来的文章质量过硬,得到的市场反响很好,后续就会花钱帮他们出版。
出版之后他们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成,并且还能收获名气,可谓是一举多得。
虽然这个杂志社在吴宏才的带领下一塌糊涂,名声也彻底败坏。
但是知己杂志社现在已经打出了名头,可见杂志社的领导人是有能力的。
原先他们还有一个顾虑,就是杂志社能不能真的崛起?
万一还是像之前一样半死不活,那他们的稿子我就白投了吗?
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姜晚还特意加上一条。
如果是因为杂志社的运营原因导致他们的稿子没办法起来,会给他们转移到知己杂志社投稿。
虽然已经是最坏的打算,但至少也是有退路的。
他们现在也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实在是没得选择,这才不得不迈出这一步。
要不是经历了现实的毒打,他们根本不可能这么容易妥协。
正因为无路可走,所以才不得不抓住这次机会。
虽然一次性要签约五年,后续不能再去别的地方投稿,但至少开出的价格合理,能够让他们后续的时间正常吃上饭。
还有出版这个诱惑,对他们来说也是难以抗拒的。
所有写文的人不仅仅是想赚一点稿费,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版梦。
姜晚开出的这些条件都非常合理,而且又正好踩在他们的心上。
所以面对这种诱惑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毫不犹豫的答应。
姜晚把他们签下来就开始约稿,之后按照定制文的套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要求写稿。
果然这是作者没有让姜晚失望,写出来的长篇小说都很有水平。
虽然他们现在籍籍无名,经验还不是特别丰富,但是写出来的长篇小说已经只比几位主编稍逊一筹。
姜晚非常相信他们的能力,当然知道天才不是一蹴而就。
他们现在正是鲜花绽开的时候,必须给他们一点时间。
她给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平台,还有稳定的生活。
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在这样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成长的更快。
姜晚只要好好的栽培他们,整个过程中不苛待,完全按照合同走,答应的条件全部兑换,他们后续不仅不会记恨她的专制,更是会把她当成伯乐一辈子感激她。
他们不是重生的人,不知道未来的走向。
他们只知道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是姜晚伸手拉了他们一把。
这种再造之恩,所有的人都会铭记于心。
其他主编虽然有点不太明白姜晚这波操作的意思,但还是无条件支持。
他们都知道姜晚这个人做事很有主见,别看她每次特立独行,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好的。
他们相信她的能力,愿意把杂志社交给她去经营。
姜晚其实完全可以吃独食,自己另起炉灶,但她却没有这么做。
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姜晚发现手底下的几个编辑都很厉害。
他们不仅能力强,而且为人也很仗义。
姜晚知道,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她想要把杂志社做大做强,还是需要他们的帮助。
知己杂志社最近赚了很多钱,每个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分成。
现在大家把这些钱整合起来,一起投资新的杂志社。
姜晚依旧占比51%,剩下的股份让他们自己分。
姜晚掌管着新杂志社的所有事宜,人员也重新洗牌。
作者都是她联系的,就连后续的排版和布局也是她敲定的。
除了必要的几则声明和报道,为新杂志社造势,其它的事情几乎是它一手操办。
最终他们商量的结果,张主编因为自身的财力雄厚,占有了30%的股份。
柴主编刚来杂志上没多久,手头上的资金有限,占有了15%的股份。
刘主编没有知己杂志社的分红,是所有人当中最穷的,他拿出所有的积蓄,甚至低价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咬牙拿下了最后4%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