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曲珍好多天没睡过这么一个好觉了。佳莫帮着老人穿上衣服,洗过脸,端上滚热的酥油茶和几盘小糕点,格桑和小丽也过来一同吃。佳莫看着老人的神情笑道:“阿妈啦,放心吃饭吧,吃完我陪阿妈去看那个人。”

“那个人?谁?”三人都奇怪地问。

“阿妈啦,你说这趟出来要见三个人,已经见过前世佛爷和第巴大人,还有一位呢,你自己也忘啦?”

老人好忘,佳莫一提醒,曲珍才猛地想起,随即不住口赞道:“这孩子真是精细有心之人,他要能……”看到佳莫撒娇的表情,老人没再说下去。

小丽好奇地问这第三位是怎样一个人。老人仿佛正在将一个个历史碎片对接拼图,过了好一会儿才幽幽地说:“孩子们,也好,给你们讲讲吧。”

曲珍断断续续讲述了师父却央和明珠的故事,室内空气凝固了,每个人心中都充满感动、震撼、压抑……格桑虽跟随师父多年,也是头一回听说。

雪已基本停了,天还阴乎乎的,嗖嗖的风吹起团团雪粒扑打在人们身上脸上,四周群山像是披上了入冬来头一件保暖的薄衫。贡布陪着敏珠活佛过来也一起去,路上,曲珍对仁钦附耳说了佳莫的婚事,让他今天务必把话传过去。

唐青庙修成有几十年了,看上去狭小破旧,连塑像也烟熏得面目不清,后来桑结在原址进行了改造扩建,至今保存完好。

“师爹啦,我叫曲珍,是却央师父的徒弟,特来看望你。

“师爹啦,师父守住了承诺,修行圆满,已成正果。

“师爹啦,怨徒弟眼慢,上回错过了。后来听说了您的故事,每听到一段我就向师父禀告一段。

“师爹啦,您太不容易了,您的故事像风一样吹遍了藏土高原,师父很高兴,她没有白等……”可能是要说的话太多,反倒不知说什么好,几颗清泪顺着面颊叭哒叭哒掉下来。

“阿妈啦,跪时间长了腿痛,刚才让小丽把香火钱、灯油钱都孝敬了。你看后面还有人等着上香呢。”佳莫轻轻地一边说一边往起扶。

“我也就是想来看看师爹,其实他们早到一起啦,我记得师父咽气前说她会在轮回道口的菩提树下等师爹,两个人拉着手一起去见具誓护法,要求来世作一个普通的人,若护法不允,哪怕是再作贱民,也一同顺着那条道走下去,决不返顾,永不分离……”曲珍说不下去了,不停用袖子擦着眼角,众人无不垂泪,佳莫抽泣不止。

走出小庙,曲珍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旁边的人说:“这回好了,不用再受罪啦,师爹也是立庙的护法神神了。”

下午,洛桑没有应酬,来看望阿婆。曲珍拉着他的手说:“上午去看望了你师公,阿婆的心愿都了啦,明天就要回乌坚岭了,你不用惦记着。”

洛桑一听有些着急:“阿婆,别走了,就住在这儿,咱们天天在一起。”

“赶生啦,阿婆不是说过吗?凡事不可强求,求就是‘贪’,于人于己都无益。各人有各人的归宿,出来这么长时间,我还真想咱们那个小寺呢,那里就是阿婆的归宿,下一世也不离开。”曲珍说着,抬眼望了望那个遥远的地方。

洛桑知道阿婆主意已定,又想挽留多住几日,可曲珍去意已坚,摇摇头不再多说话了。停了片刻,曲珍说累了要歇息,洛桑黯然退出。

洛桑出去不久,桑结进来了,仁钦跟在后面,向曲珍点头示意。

“来,孩子,挨着阿妈坐下。”曲珍慈爱地说。

“阿妈,我听敏珠活佛说你们上午去了唐青庙,年头多了,是该重新好好整修。”

“那我就替师父、师爹谢谢你啦。孩子,刚才仁钦跟你说了吧?”

桑结脸一红,低下头来,像是寻找地缝似的。

曲珍笑道:“真不愧是你阿伯教出来的,跟他一个样。这么大个人还臊啊,听阿妈的,娶了她,她可是个好帮手啊。”

桑结怯怯地问:“阿妈,你问过她啦?”

曲珍拖长声音回答:“问过啦,人家等你都等到快三十啦。”

正巧,这时佳莫推门进来,桑结竟慌乱的不知如何是好,佳莫也是脸色飞红,不过很快恢复常态,亲亲热热坐到曲珍另一侧。她怕老人当面提出此事,场面尴尬,忙把话头引开。说话间,得知老人次日即上路,明知不可能久留,二人还是诚意相劝多住几天。

“这耽搁的时间也不短了,他又不认识路,找不到我别再走岔了。”

佳莫向桑结投去深情的一眼,用目光向对方表明:我也会像阿妈那样的。

桑结当晚即做了安排,准备了两顶小轿,敏珠活佛也一同返回,央金率四名民兵和贡布护送。同洛桑来的达旺学僧中,两名大的愿意留下,先安排在哲蚌学员班学习,两名小的仍随曲珍回达旺。

次日一早,桑结陪老人来到宫中日光殿五世达赖生前寝室。环顾四周,气息犹在,探手衾被,余温尚存。曲珍一边整理床铺,一边回头说:“你阿伯的被子从来都是草草一叠,还得让别人重新收拾。”退出门时,曲珍又留恋地望着室内的每一样物件,轻轻道,“桑结兄弟,这回是真要离开啦,一会儿随姐上路啊。”

天气晴好,阳光照射着地上一片片残雪。该出发了,可洛桑抓着阿婆不肯松手。

“赶生啊,阿婆也舍不得你,可你看大家都等着呢。”

“我怕再见不到阿婆……阿婆不喜欢赶生了?……”

“赶生听话,松开手,阿婆还有一件事没办呢。”

曲珍掸掸衣服,缓缓跪下冲布达拉宫合十顶礼,“高踞狮子宝座的第六世达赖喇嘛,请接受老阿尼曲珍一拜,菩萨保佑你吉祥如意。”

曲珍拜毕,起身入轿。桑结果断一挥手,轿子启行。

稍顷,洛桑猛醒过来,欲追扑上去,被洛追和佳莫拉住,“阿婆……我去看你……”这听上去还是个孩子的声音,揪扯着每一个人的心,随风飘向远方。

若干年后,洛桑去乌坚岭寺看望阿婆,可那时曲珍已圆寂多年了。

冬日天短,太阳刚一落山,夜色就像潮水般从东方天边漫过来。

距桑雄拉山口约二十里的一处大拐角后面,突然出现一支约两千人的骑兵队伍,一律干草包裹马蹄,中速前进,几乎没有声响,显然是傍晚前隐蔽在拐角后大山洼里的,否则早被山上民兵游哨发现了。山口以北二十里设一号观察点,十里处设二号观察点,各有民兵十余人,一旦发现敌情,白日放烟夜晚燃火报警。

两千骑兵悄悄通过一号观察点,竟未被发现,略加速接近二号观察点,正巧有个民兵出帐解手,望见下边山道上黑乎乎一队人马,大惊,正欲叫喊,早被后面蹿出的两个人捂嘴摔倒,与此同时,帐中十余民兵也被一伙蒙面人俘获。骑兵很快通过桑雄拉山口,夜空如锅,大山沉沉,后边的观察点显然无法察觉前边岗哨上的民兵被偷袭。

被俘的二号点民兵中有一个叫让琼的,天生一付娃娃脸,五官似乎还未完全长开,平时就不停转动的眼珠,透出一股机灵劲儿。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没像其他人一样惊慌失措,而是一直在不露声色地细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发现烧茶的锅下尚有一点余烬,于是趁人不备,将一块酥油投过去,又抓几把干草扔上。霎时火苗熊熊,看押他们的士兵想上前扑灭,可被控在一角的民兵们不顾一切与他们扭打起来,只听呼地一声,整个帐篷燃烧起来,双方连滚带爬冲出来。一时间,后面的观察点,一个接一个燃起报警火炬。但即便如此,待警报传至民兵的大后方时,那些不知道哪里来的骑兵已通过了一半多的路程。

民兵队长尼玛多日来一直坐镇乌玛塘山口大营,得到警报后不禁大吃一惊,敌情不

明,且来得太突然。不及多想,她立命山上民兵滚石阻路,急率五百人跨上战马,于山口下方截击敌骑。

那队骑兵想必已料到前方得到警报,做好迎敌准备,考虑到夜间行动于己不利,遂减速行进,待夜幕被掀开一角时才逼近乌玛塘山口。山上游哨向大营发出暗号,尼玛得知敌骑人数约两千,心下稍安。同时暗语发令:放敌人再靠近,弓箭伺候。可是那两千骑兵在弓箭射程之外停下了。

民兵都是头次实战,有人紧张得发抖。山上的指挥官是娜仁,她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地盯着山下,心想,这应该是一支蒙古骑兵,可看样子服装杂乱又不像……正在疑惑,只听山下阵中传出响亮的一长两短口哨声。啊!多么熟悉的声音呀,是乌力吉?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她明白过来,山道上突然爆发出雷鸣似的欢笑声,那些骑兵都纷纷跳下战马,摆手向他们打招呼。山上的人都愣住了,半晌才恍然大悟,喊叫着跑下来,双方抱成一个团儿。

在大帐中,甘丹次旺主持开会。尼玛和娜仁不好意思地低着头,准备挨训,却听见老将军呵呵一笑道:“头一回嘛,难免。新达赖喇嘛坐床后,安多的局势稳定了,第巴大人命我们撤回,我和乌力吉也是临时起意,试试咱们的布阵防守到底如何。”

乌力吉接道:“这次演习是老将军策划的,不光试你们,也试我们。”

将领们仔细分析了这次行动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查找防线上的漏洞,随后又来到山口现场。甘丹指着满地石头说:“你们看,大块的石头不是滚下山崖就是靠在了山道的外侧,路上这些石块根本挡不住敌骑,这是我们阻敌的主要手段,必须想办法解决。”

乌力吉补充道:“即使敌骑下马格斗,他们是由上向下俯冲,山道狭窄,又多北风,如何有效阻敌,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多。”

晚上吃饭时,甘丹忽然肚子剧痛,不由放下碗捂着腹部,众人惊问其故,半晌,甘丹淌着满头大汗解释说,自从十几年前普兰一仗受寒后,就落下这个病根,只是今年以来显着加重。服药后略有缓解,次日一早,乌力吉率卫队百人护送甘丹返拉萨。分手时,甘丹反复叮嘱要查找原因,不可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说明年天暖后他会再来。

然而,老将军却未能如愿,回拉萨后病势加重,桑结和塔布珍断为肠绞痧,已是晚期,两个月后病逝。弥留之际,桑结握着这位从小交好的老友双手,泪流不止。甘丹无力地喃喃道:“承蒙五世佛爷和大人的厚爱,才有老夫的今天,我走啦,去追随……北路防守……”在老将军这一轮回对世间的最后一瞥中,桑结从中读出的是隐隐的担忧与不安。甘丹将军去世后不久,转眼新年就快到了,在给大昭寺街角大旗杆换旗幡时,桑结命人将甘丹生前使用的长矛插入长杆内,以祈祷老将军的英灵永佑雪域平安。

多尔济府上的下人们发现,近来王爷很少在屋里转圈了,而是在庭院或是河边背着手漫步。多尔济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事情就这么结束了?”随即又自答:“是啊,看来好像就这么结束了。新达赖顺利坐床了;桑结嘉措还是第巴,仍然大权在握;手下那帮人也都各在其位,施政的路子不会有什么更动;各部蒙古王公纷纷前来朝贺,连七哥也来了……”

他还记得老七临走时说的几句话:“弟兄七八个挤在安多日子不好过,为一块骨头都能急红眼。我这次来,看西藏变化不小,你们不管咋说,有碗安稳饭,那个事我看先放一放,要不就算了,还给人家的东西,再往回要就难了。”连七王爷都这么说,是该好好考虑往后的日子了。

这次为阻止灵童坐床,可说用尽各种办法,甚至不惜痛下杀手,结果呢?幸亏行事机密果断,未让对方抓住把柄,否则第巴决不会放过自己。在东嘎寺和典礼上他两次见到新达赖,他真佩服桑结从哪找到这么一位俊秀有才的孩子,看来菩萨是站到他们那边的,莫非就依七哥所说?

他好像没有察觉到天都快黑了,仍在河边那一片掉光叶子的柳树林中来回走动。为了目睹、参与新达赖喇嘛坐床盛会,数万人不辞千里迢迢,其中不乏从甘青滇康跋山涉水而来。那些日子,在通向圣城拉萨的所有道路上,无论大路小路、平道山道,都是望不到头的磕着长头的人流。想想,这无疑是人类史上最为壮观的场景之一。

朝圣的人在这树林间和周围山坡下,搭建了无数各种颜色的帐篷,他奇怪这数倍于拉萨的人口,个把月中吃饭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带的食物毕竟有限,大昭寺前尽管每天施粥,也远远供应不了这么多人。很快他发现,拉萨城附近的所有家庭都倾其所有地进行施饭,就连自己的妻子哲木兰也每天提着糌粑、酥油和茶叶去布施。并且,即使有人饿着肚子,也决不会去碰触那些放生羊、放生鸡。

很多人已经一无所有,但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出忧愁,他们成群结队到各寺院拜佛,晚上青年男女尽情歌舞欢乐。许多人带着朝拜圣城、亲临盛会的喜悦踏上千里返程。多尔济不禁感慨,这片高寒的土地竟哺育出如此慷慨好施、精神豪爽的民族。

这个时候,树林里的帐篷已经不多了,多尔济与一位刚从河边洗涮完衣服的中年妇人聊了几句,得知她们一家是从金沙江以东俄洛过来的,一路上看到河谷地带土地丰饶,官府允许移民,他们就打算不走了。

多尔济知道,对这些人来说,这都是桑结嘉措的政策所赐。桑结嘉措主持制定的吸纳移民政策,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和新品种的引进,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作物产量,不出数载,使拉萨附近的沿江一带堪称富足。有些朝廷入藏办事的官员就曾记下了他们的见闻。一位名叫焦应旗的官员写道:“……山水环秀,土田沃衍,树木浓荫,民居稠密……上建寺院,为活佛所居,层楼翠阁,几数百重,金光绚丽,美不胜述。”另一位叫王世睿的官员写道:“墨竹工卡……蛮寨蛮寺,若绘若画,其淡远浮动之势,浑如仙岛。且人勤耕稼,稻畦绣错,一如内地。”

多尔济本以为,不管什么原因,桑结隐瞒五世达赖消息十五年,藏人不会答应,可结果呢?未引起社会任何波澜。他的脑袋点了两下,似乎明白其中原因了。夜风吹得树枝发出哨音,他缩了缩脖子,回去了。

回到府中,哲木兰告诉他说,他刚出去汗王府就来人了,请他明日过去议事。

他知道议什么事。前些天,汗王同他说过放弃名号,接受优待的事。他吃了一惊,深感突然,他问谁的主意,汗王说是小妃,他只说回去考虑一下,没有讲别的。他心里明白,这决非其其格的主意,分明是那个扁头第巴通过她的嘴来传话,虽然是政敌,但是他佩服桑结的才智,也相信他的为人。

这天晚上,他久久难眠,在脑海中模拟了一场与桑结的辩论:

多——大人,汗王小妃已转达了阁下之意,敢问大人如此慷慨,初衷为何?

桑——王爷,一地之内,若有不相统属的异己势力,必为隐患,故愿与王爷坦诚相交,也是为王爷长远考虑。

多——大人,当年父王一路血战,助五世佛爷建立甘丹颇章政权,顺治帝在册文中尚有“庶邦君长”之称,请问大人怎样解释?

桑——王爷所言不差,老汗王对格鲁有似海深恩,故其在日,全藏军政悉由掌握,然老汗王在晚年却将诸子送返安多,王爷可知其中之意?

多——愿闻大人赐教。

桑——王爷熟读经史,想必知晓,历代册封有及身和荫子两种,若系后者,必明示“世袭罔替”。老汗王深知朝廷之意,故做出上述安排,实为过人之见、明智之举。至于后来王爷随大公子又返西藏,另当别论了。正因种种因缘,五世佛爷对老汗王十分尊重,画像于宫中,供藏民万世膜拜;大公子来投,慨然留之,并奉上王号;圆寂之时,尚叮嘱桑结善待汗王后人。

多(沉思良久)——大人待人宽厚,又如何保得后任第巴不会苛待?

桑(略沉思)——王爷应知“大法无常”的道理,我若空口许诺乃是欺人,但下官敢保,任何人只要举止本分、持戒守法,当获菩萨保佑。王爷在藏地久居,当知五大第本家族,他们均为古代王候名臣后裔,世代享受贵族尊荣即是前例。

多——大人言之在理,容某再加细思。

“辩论”结束了。多尔济披衣坐在床上,望着一轮冰月,思绪回到少年时代……自己跟着大哥,在偌大安多竟无立足之地,兄弟寡情,唯利是瞻,三年多里,真是受够了冷眼,吃尽了艰辛,最后像一群叫花子一般投到五世达赖门下。每次回忆这一段日子,多尔济都不禁眼眶发热。许是痛心遭遇印象太深了,他从小即立下铭心之誓,这世间谁也不可信、不能信、不敢信,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交出便再无周旋后退余地。

翌日蒙蒙亮,多尔济照例在院中舞刀半个时辰,这已坚持多年了。

饭后骑马赴汗王府。寒暄后,达莱汗问道:“十叔,上次讲的那件事考虑得如何?”

多尔济还未回答,只见其其格从书房掀帘而出,不好意思地说:“十叔见谅,已调好颜色,多画了几笔,来晚了。”

多尔济瞧过去,只见其其格素面淡妆,乌云蓬松,一条粉绸随意绾绕,别有风韵,只说:“不妨不妨,一会儿当去观赏。上次那两张实在画得好,今天带来归还。”

其其格洗了手,接过侍女端来的奶茶给多尔济递上。

“贤侄媳乃聪慧之人,上回请贤侄媳侧面探询对方态度,不知第巴大人诚意如何?”

“前数日,去宫中探望六世佛爷的阿婆,第巴大人表示只要二位王爷同意,他会亲到府上面议,条件一定从优。”

“贤侄啊,你的意见呢?”

达莱汗今天的气色不错,一边捻着佛珠一边说:“这么多年,咱们就像是悬在半空,两头够不着,汗王名号早已架空,那些个特权也不过是名义上的,在人家眼里总是个外人,不尴不尬,日子也不好过。十叔啊,我看咱们别硬撑这个架子了,其其格说的倒是个办法,落到实地,做个庄园主也比这么着强。”

看多尔济低着头沉思,其其格讲起上回去贡嘎的一路见闻:“其实不说,十叔也能看到,咱们刚来时藏地是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样,这些年变化真大呀。”

“嗯,贤侄媳说的有理,只是这汗王名号系父王以命搏来,若要将其去之,总该与安多诸位叔父商议一下吧?”

其其格不提防有此一说,皱皱眉道:“十叔之言,侄媳不敢从命。这么多年,咱们顶着个王号,可那些叔父何曾尊重过一分,再说他们又不在西藏居住,与他们何干?十叔何必徒自生事?”

好一个伶牙利齿,多尔济一边暗想,一边将脸转向达莱汗问:“贤侄,你说呢?”

达莱汗本是无主见之人,听此一问,点点头说:“十叔说的也是,那就烦十叔辛苦一趟,若叔父们没有什么异议,也好与第巴大人商议。”说毕,打个哈欠,微阖眼,继续捻佛珠。

“贤侄媳,可否欣赏近日大作?”他这才注意到,其其格穿的是鄂尔多斯束腰长裙,愈显身材苗条迷人。

“十叔只管去看。”其其格淡淡地说。

多尔济进书房向桌上一瞧暗吃一惊,那幅画正与自己昨夜林间所思一样,画的是崎岖山路上匍匐朝拜的人。他拿起仔细端详,一共画了十几个人,男女都有,年龄不一,最前边是一双趴在地上的双腿,最后面是山路拐角处伸出的一双正在顶礼的双臂。寓意很明显,第二个人是全画重点,从衣饰判断,分明是一位年轻的贵族妇女,正朝向前方,双臂高举,但面部空白,没有画出五官。

多尔济大惑不解,拿着画出来询问其其格。

“拿不准该怎么下笔,特别是眼神,才能表达她那一刻的心情,所以先空下来。”

多尔济表示画好后一定过来欣赏。

走出汗王府,多尔济回忆着刚才达莱汗说的“悬在半空”,心想,不上不下,看似难受,若换个角度可以理解为能上能下,总还给人一点希望,着什么急,他才刚安稳住,不妨再等等瞧。不觉间,他的左手慢慢屈伸了两下。

过了几天,梅朵请朋友们到新家来作客。其其格给主人献上哈达与贺礼后,向桑结使个眼色,二人到另一间屋子坐下。其其格讲了那件事的进展情况,桑结劝她莫性急,“这就犹如一顶帽子,既不保暖又不遮阳,可戴惯了,忽然摘下来不习惯,要有个适应过程。”

其其格觉得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形象,情不自禁双手打了个响指,那姿式很优美、潇洒。桑结还是头一回瞧见,好奇地笑笑。其其格却脸红了一下。在她家乡,女孩子打响指是冲情人示意的一种方式,当然,有时也用来表示称赞、夸奖。刚才显然是后者。屋里炭火很旺,其其格起身摘下披风,露出一身铁灰色紧身装,愈凸显鹅颈蜂腰修腿。

“大人,麻烦你一下,帮忙解开包头的带子。”

桑结大约是头一次做这事,笨手笨脚半天才解开。露出绾住头发的粉红绸带,其其格一边拢拢头发一边说:“大人,我实在不明白,这顶无用的帽子还有什么好留恋的?”

“汗王是个名号,在佛经中称之为‘相’,有太多的世人就是舍不下这个东西,带着余业进入轮回,最终害了自己。真要做到不容易呀,若说‘破相即佛’也不为过。”

“老师,学生还想请教一事。”

桑结收回欲迈出的脚步,只见其其格从怀中抽出一幅画,正是那幅朝拜图,审视片刻,深深地点点头。

“学生请教,她的表情、眼神该如何下笔,曾在路边仔细观察,但总觉得把握不准。”

桑结来回踱着步子,忽然停下,在那幅画上写下“舍弃”二字。

这幅画其其格画好后送给了桑结嘉措。桑结将其装裱后挂在墙上,许多人争相观赏,成为传颂一时的佳作。八年后多尔济派道布登去劫掠桑府时,特别叮嘱带回这幅画,然而翻遍了也不见踪影,至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