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正盛,飞雪铺满大地。
眼看年关就要到来,濠州城内,家家户户皆喜气洋洋。尤其是军营,更是处处张灯挂彩、烹羊宰牛。
一切的一切,只因半个月前,城内众人在统帅朱元璋的率领下,不但成功将元朝大将孛罗帖木儿,连同对方麾下的一万五千多元军击败,还顺势向西,一口气攻占了下蔡和寿春两座城池。
此时此刻,百姓们因为元军败退、免受屠城感到庆幸,士兵们则因自家主帅攻破城池后,把缴获到的财物大部分都分给了自己而欢呼。
在这一片欢声笑语中,只有身为统帅的朱元璋,每日依旧愁眉紧锁,心情低沉。因为一直以来他都很担心,担心南边的郭洺会提兵北上,和自己秋后算账。
不过今日他的心情却忽然轻松了许多。因为郭洺让吴弛写的那封信,此刻终于被送到了他的手中。
得知郭洺有意和自己讲和,朱元璋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朱元璋很清楚,现在的自己还太过弱小,想彻底扯旗单干显然不可能。要么就是和郭洺讲和,臣服于对方。要么就只能去投靠河南的刘福通,根本不可能有第三条路可走。
朱元璋并不愿意依附刘福通,因为刘福通等人所处的位置,是在抗元的第一线,随时随地都面临着元军的进攻。加入他们实在太过危险。
“义父啊,义父,这么说……我该把你送回去么?”
可是要同郭洺讲和,就得先答应对方的条件,把郭子兴送回去。军营的案牍下,朱元璋揉了揉脑袋,心中不禁犯难。
要自己臣服于郭家军,这个很简单。要释放李善长、汤和,以及俘虏的那伙工匠,也可以慢慢商量。可是要把郭子兴送回去,这就着实难办了。
不管怎么说,郭子兴都是自己的义父,对自己恩重如山……
上回滁州兵变,郭子兴对朱元璋可谓鼎力支持,老家伙甚至亲自出面,说服了城内很多不愿北上的将领,随朱元璋一起离开滁州。
如今倘若就这样把郭子兴送到南边,朱元璋只怕将来自己会被千夫所指,说自己忘恩负义。
打心底他是不愿意放郭子兴走的。
还有郭子兴的侧房张氏、妻弟张天佑、次子郭天爵、侄儿郭天禄等人,朱元璋一个都不想放走。
毕竟这些人可都是郭洺的亲眷,朱元璋很清楚,有他们在自己手中,怎么都算一个筹码,可以防止郭洺跟自己翻脸。
反复考虑了许久,朱元璋最终拿定主意,于是起身走到帐外,对帐外一个持刀站岗的少年道:
“保儿,传我军令,让人把监狱里关押的李善长、汤和等人,还有那帮工匠放出来,换几套衣服,招呼他们好好吃一顿。”
少年名叫李文忠,小名保儿,乃是朱元璋的亲外甥。
在郭洺那个时空的历史上,李文忠在大明建立后,曾多次出塞,替朱元璋打击残余的北元势力,战功赫赫、大名鼎鼎。
当然,在这个时空里,这些都是还没有发生的事。
李文忠看起来约摸十五岁,生得虎背熊腰、仪表堂堂,听了朱元璋的话,好奇道:“舅父,可是准备把监狱里那些人拉出去砍头?”
“胡说,谁说我要杀他们?”
听了外甥的话,朱元璋哭笑不得,忙叮嘱对方道:“等会儿你见了他们,好好代舅父向他们赔个不是。尤其是那汤和,我与他自幼相识,交情甚笃……谁知道今日却走到了这个地步。”
“嗯,保儿知道了。”李文忠听出自己舅父语气有些低沉,忙点了点头,拱手退了下去。
…
和州城。
新年将至,郭洺换上了崭新的冬装,和众将在城内一同点鞭炮、放烟花,庆祝节日。
为了体现自己对将士们的关心,到了除夕当日,他再度命人拿出府库里剩余的金银,大肆在城中采买礼品,随后亲自到军营中,给全体士兵拜年、送礼,与大家唠闲话。
如此简单亲切的行为,越发让他在全军将士心中的地位难以撼动。
“汤大哥,两位郭兄弟,你们在濠州受委屈了,如今你们能回来,真是上苍保佑!来,来,趁着年节还没过完,我敬你们几杯,就当拜年了!”
年节过完的第三日,郭洺便收到一个好消息——汤和、李善长、郭兴、郭英等人,还有自己的那班火器工匠,全都被朱元璋给送回来了。
郭洺心中自然大喜,立刻摆下隆重的宴席,命所有将领都来出席,为几人接风洗尘。席间他更是频频举杯,向李善长、汤和、郭兴、郭英敬酒。
“这回我等能回来,全是托了上位的福啊,若非上位在战场上击败元军,名声大振,以大势相压,那朱重八如何肯这样轻易放过我们?”
李善长望着郭洺,举起酒杯深深吸了口气,语带感慨道。
“说得是啊,就是敬酒,也该我等先敬上位一杯!”
“上位,干!”
汤和、郭氏深以为然,纷纷举酒向郭洺回敬。
郭洺笑着道:“来来来,既然如此,那我等今日便开怀畅饮,不醉不归!”
…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年节已尽,来到至正十五年的正月。
郭洺穿越到这个世界,也有整整两年了。
按照在后世的年纪,现在他其实已经有二十八岁,不过如今他的这幅身体,却连二十四岁都还未满,脸上甚至有几分独属于少年人的稚气。
“国胜,吴弛,兵马都到齐没有,到齐就出发。”
从年节开始到现在,郭家军的将士们已在和州城休息了半个月。
郭洺没有忘记之前答应俞通海的事,这日吃过早饭,他便吩咐冯国胜和吴驰点选兵将,准备出发前往巢湖。
军营下,吴驰替郭洺牵来坐骑,接着又帮他戴上头盔,穿好铠甲。
冯国胜则在帐外候命,闻听此言,笑着道:“回公子,将士们已经准备好了,只等您一声令下。”
“很好,三军听令,出征!”
郭洺翻身上马,扯了扯缰绳,来到不远处的校场,向着已经集结完毕的将士们高呼。
“万岁!万岁!!”
回答他的,则是两万郭家军排山倒海般洪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