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税到稀土,中美博弈的“第二战场”
2025年4月,中国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直指美国第六代战机研发的“七寸”。这场看似贸易摩擦的较量,实则是全球科技主导权的终极争夺——谁掌控稀土供应链,谁就扼住了下一代尖端科技的咽喉。本文将从产业逻辑、资本动向、战略意图三个维度,拆解这场牵动万亿级市场的“无声战争”。
一、稀土管制:为何是中美博弈的“核按钮”?
1. 稀土的战略价值:从“工业味精”到“科技血液”每架F-35战机需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第六代战机对钕铁硼磁体、镝铽等中重稀土的依赖度更高。中国此次管制的物项中,氧化镝、氧化铽等关键材料占全球供应量超90%,直接打击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研发进度。
数据佐证:美国国防部2024年报告显示,其90%的稀土依赖中国,重建本土供应链需至少8年。
2. 历史规律揭示价格走势参照2023年镓、锑出口管制案例,海外价格曾暴涨300%-500%。此次管制后,海外中重稀土价格可能重演“剪刀差”行情:
短期(3-6个月):海外库存耗尽引发恐慌性抢购,氧化镝价格或突破400美元\/公斤(当前280美元);
中期(1-2年):美国盟友体系内稀土替代产能(如澳洲Lynas、缅甸矿山)无法填补缺口,价差持续扩大;
长期(3年以上):倒逼中国稀土企业掌控定价权,形成“中国报价+全球跟涨”新秩序。
二、产业重构:从“贱卖资源”到“掌控生态链”
1. 国内企业的三重升级路径
初级突围: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整合矿山资源,将开采配额向高附加值的 中重稀土倾斜;
技术卡位:金力永磁突破晶界渗透技术,使镝用量减少60%,单吨磁材毛利提升至35%;
生态绑定:正海磁材切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稀土永磁需求从汽车电机扩展到AI关节驱动。
2. 全球产业链的“去美国化”迹象
欧洲转向:大众汽车与厦门钨业签订10年镨钕供应协议,绕开美国关税壁垒;
东南亚变局:马来西亚关丹稀土产业园加速建设,中国资本主导的“第二供应链”悄然成型。
三、资本暗战:机构抢筹背后的深层逻辑
1. 公募基金调仓路线图2025年q1数据显示,稀土永磁板块机构持仓比例环比提升12%,其中:
北方稀土
获社保基金增持2.3%;
宁波韵升
被高瓴资本旗下hhLR基金新进持仓4.8%;
外资动向
:贝莱德通过港股通连续12日净买入中国稀土,累计金额超20亿港元。
2. 四大确定性投资主线
资源垄断型
:掌控中重稀土配额的企业(如中国稀土集团);
技术迭代型
:降低镝铽依赖的磁材企业(如金力永磁);
下游绑定型
:切入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赛道标的(如中科三环);
国际替代型
:在缅甸、澳洲布局矿山的企业(如盛和资源)。
四、风险预警:狂欢背后的三大隐忧
1. 政策反噬风险欧盟可能启动“关键原材料法案”,对中国稀土产品加征21%特别关税;美国国防部正游说国会拨款50亿美元重建稀土冶炼厂。
2. 技术颠覆风险日本丰田已研发出无镝电机,若第三代永磁材料(FeNdb)商业化加速,现有技术路线可能被颠覆。
3. 估值泡沫风险当前稀土板块平均市盈率达48倍,远超历史中位数26倍,需警惕情绪退潮后的戴维斯双杀。
结语:从资源战到科技战的终极推演
稀土的较量绝非简单的贸易报复,而是中美争夺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的缩影。当中国从“出口稀土矿石”转向“输出磁材标准”,从“满足美国订单”转向“定义机器人关节参数”,这场博弈的终局已然清晰——资源控制权终将转化为科技话语权。
对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场十年一遇的产业红利,也是一次与国运共舞的风险抉择。
(关注博主,领取独家整理的《中国稀土核心标的攻防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