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93章 波斯之剑:纳迪尔沙——亚洲最后的伟大征服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3章 波斯之剑:纳迪尔沙——亚洲最后的伟大征服者

一、早年生涯

纳迪尔的早年生涯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但也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后来的军事才能和坚强意志。1688年8月,纳迪尔出生在波斯东北部呼罗珊地区的阿夫沙尔部族,这个部族是由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混血组成的游牧民族。13岁时,纳迪尔的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年轻的纳迪尔肩上。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每天捡柴来养活自己和母亲,生活异常艰苦。

1704年,纳迪尔17岁时,一伙乌兹别克人入侵了当地,纳迪尔被掳走,成为了奴隶。在被俘期间,纳迪尔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囚禁生活。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学会了乌兹别克人的语言和习俗,还积累了丰富的生存技能。1708年,纳迪尔终于设法逃了出来,他利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气,成功摆脱了乌兹别克人的追捕。回到家乡后,由于生活的贫穷,纳迪尔和他的朋友偷了一群羊并卖得了一笔钱,之后他们逃到了山里,过起了流浪的生活。

1712年,纳迪尔厌倦了东躲西藏的日子,决定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他投奔了一个名为巴巴·阿里贝伊的贵族。巴巴·阿里贝伊看中了纳迪尔的勇敢和机智,雇佣他为信使,负责将一些重要的信件送往伊斯法罕的皇家法院。在一次送信的任务中,纳迪尔的同伴因为种种原因拖慢了行程,纳迪尔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最终杀死了他的同伴。到达皇家法院后,纳迪尔向朝廷解释了事情的经过,并得到了原谅。这次事件不仅没有影响他的前途,反而让他在巴巴·阿里贝伊面前获得了更高的信任。不久后,巴巴·阿里贝伊将女儿嫁给了纳迪尔,这使得纳迪尔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

大约在1714年,纳迪尔又投靠了当地的省督巴布鲁汗。当时,波斯正面临着鞑靼人的入侵,任何能够保护国家的武装力量都受到欢迎。纳迪尔在巴布鲁汗手下表现出色,逐渐得到了重用。1717年,年仅33岁的纳迪尔已经成为了一支6000人部队的领导人。在这次与名鞑靼骑兵的战斗中,纳迪尔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他选择了一个有利的地形,设下伏击,最终大败鞑靼骑兵,杀死了3000多人,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这是纳迪尔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使他在军中的声望迅速上升。

然而,纳迪尔的功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要求巴布鲁汗升任他为将军,但巴布鲁汗以需要沙阿批准为由一再拖延。不久后,巴布鲁汗任命了一个与自己有关系但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为将军。纳迪尔对此感到非常失望,指责巴布鲁汗背信弃义。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极大的不敬,纳迪尔迅速失宠,并被处以鞭笞脚心的刑罚,这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惩罚。遭受打击后,纳迪尔不得不离开巴布鲁汗的军队,他找到自己的叔叔——凯拉特城附近红头部落的酋长,寻求帮助。然而,他的叔叔怀疑他的野心,故意疏远他。无奈之下,纳迪尔只能重操旧业,拉拢了800个人上山当了土匪,继续过着流浪的生活。

二、投靠萨非

1722年,阿富汗霍塔克王朝的沙阿通通过武力控制了波斯,并迫使波斯沙阿侯塞因退位。然而,阿富汗人未能完全控制整个波斯帝国,波斯沙阿侯塞因的第四个儿子塔赫马斯普成为了法定的波斯帝国继承人,并被封为沙赫,即塔赫马斯普二世。波斯的局势极为动荡,塔赫马斯普二世急需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收复失地,恢复波斯的荣耀。

大约在1727年,塔赫马斯普二世帐下的一名将军因为担心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会引来杀身之祸,带着1500名士兵逃跑了,并最终投奔了纳迪尔的武装。这使得纳迪尔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到3000人。纳迪尔的叔叔,凯拉特城附近红头部落的酋长,深感纳迪尔的壮大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写信给纳迪尔,建议他向塔赫马斯普求情,请求原谅,以便合法地成为塔赫马斯普的军队。纳迪尔接受了叔叔的建议,向塔赫马斯普表达了忠诚,并得到了塔赫马斯普的原谅。纳迪尔的叔叔热烈欢迎纳迪尔和少数同伴进入凯拉特城。

然而,纳迪尔并没有忘记叔叔对自己的猜忌和疏远。到达凯拉特城后的第二天晚上,纳迪尔下令杀死了所有叔叔的哨兵,并包围了叔叔的军队。他亲自进入叔叔的房间,杀死了叔叔。这一举动不仅消除了潜在的威胁,也为纳迪尔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纳迪尔深知,要想获得塔赫马斯普的信任和好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赢得一场对阿富汗人的战争。阿富汗人已经占领波斯五年,塔赫马斯普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士气。纳迪尔选择了尼查布尔城作为目标,这是一个被阿富汗人统治的要塞,约有3000兵力驻守。

纳迪尔清楚地知道,他的部队不擅长长时间的围城战。因此,他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他引诱了大约600名敌军出城,并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将他们全部消灭。愤怒的守城将领带领所有部队追杀纳迪尔的部队。纳迪尔和他的部队迅速撤退到山里,在一处狭窄的山口设下埋伏。当敌军进入狭窄的山口时,纳迪尔的部队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轻松地将敌军全部歼灭。

纳迪尔返回尼查布尔城,宣布该城属于塔赫马斯普沙赫所有。他对城中的百姓非常友好,赢得了民心。大约1000人自愿加入了纳迪尔的军队。这次胜利不仅增强了纳迪尔的军事实力,也赢得了塔赫马斯普的信任。塔赫马斯普深信纳迪尔所做的一切,包括杀死自己的叔叔,都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他不仅原谅了纳迪尔,也原谅了先前背叛自己投奔纳迪尔的将军。

不久后,纳迪尔密谋除掉法提赫·阿里将军。他告诉塔赫马斯普,法提赫正在秘密谋反。塔赫马斯普轻易地相信了纳迪尔,但表示自己曾向法提赫发过誓,永远不会杀他。据传,纳迪尔说:“吾素不重誓。”随后,他杀死了法提赫,并将他的头挑在枪尖上展示给士兵们看。这一举动进一步巩固了纳迪尔的地位,他被塔赫马斯普授予了汗(Khan)的称号。

三、成名之路

1728年至1729年间,纳迪尔继续不断地打击阿富汗侵略者,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他与阿富汗人展开了大小数场战役,几乎无一败绩。在海拉特一带,纳迪尔先是于卡富尔·夸叶赫一战中击败了阿富汗人的部落。接着,他在达姆甘城外与阿富汗着名酋长亚什拉夫交战。在这场战斗中,纳迪尔展示了他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战术。他利用仿欧式军制编练的新式战法,以及引自欧洲的先进火器,成功以2.5万人的兵力击溃了两倍于己的敌军,斩首1.2万人。这场胜利不仅显示了纳迪尔的军事才能,还极大地提升了波斯军队的士气。

初尝败绩的亚什拉夫不甘心失败,试图在科瓦尔山谷对纳迪尔的波斯军设伏攻击。然而,纳迪尔早已识破了他的计谋,提前做好了准备。最终,亚什拉夫的伏击计划失败,纳迪尔的军队再次取得了胜利。1729年11月,纳迪尔率三万兵力攻至伊斯法罕城外,亚什拉夫率军出城迎战。结果,亚什拉夫第三次被纳迪尔打得一败涂地,被斩杀了七八千人。四天后,纳迪尔成功夺回了伊斯法罕,并屠杀了留在城中的数千阿富汗人。伊斯法罕的阿富汗统治者马哈茂德在杀死了已退位的沙阿侯塞因和皇室成员之后逃往设拉子。

到1730年,纳迪尔继续追击阿富汗人,最终在设拉子驱逐了阿富汗统治者亚什拉夫。在此之前,亚什拉夫已经败在纳迪尔手中三次。最终,一个俾路支人部落杀死了逃亡途中的亚什拉夫。这样一来,抵抗阿富汗人的任务就此告一段落。纳迪尔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波斯的朝政。

在这种情况下,纳迪尔的野心开始显露出来。然而,他非常清楚,以自己当前的影响力,仍然不足以在整个波斯领域中称得上一呼百应。萨非皇族的威信仍然存在,赤裸裸地直接夺权不仅会遭遇强烈的反抗,还会招致舆论的谴责。因此,纳迪尔认为,应该通过一场对外征服战争来提升自己在国内的影响力。

在当时的波斯四周,奥斯曼帝国对波斯的攻击尤为猛烈。奥斯曼帝国长期觊觎波斯的高加索地区和美索不达米亚,不断发动侵袭。纳迪尔决定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反击战争,目标是高加索地区与美索不达米亚。1730年,纳迪尔开始了他的对外征服之旅。

纳迪尔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高加索地区。他率军北上,穿越崎岖的山脉,迅速攻占了多个重要城市和要塞。纳迪尔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加上先进的火器和战术,使他们在战场上屡屡获胜。在高加索地区取得初步胜利后,纳迪尔又转向了美索不达米亚。

四、大破奥斯曼

1730年春夏两季,纳迪尔率兵攻击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西波斯地区,并将其纳入波斯版图。然而,第二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纳迪尔安排沙赫塔赫马斯普御驾亲征,再次对奥斯曼帝国展开进攻。然而,塔赫马斯普的军事才能远不及纳迪尔,他的部队被奥斯曼帝国击败,刚刚争取到的西波斯地区又重新落入奥斯曼帝国的手中。

面对这一不利局面,纳迪尔意识到塔赫马斯普已经无法胜任沙赫的职位。1732年,纳迪尔果断废黜了塔赫马斯普,立其6个月大的儿子阿巴斯为波斯沙阿,作为自己的傀儡,而自己则实际行使沙阿的权力。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纳迪尔的权力,也为他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扫清了障碍。

1733年初,纳迪尔亲率三十余万大军围攻巴格达。这场围城战从二月一直持续到七月,城内军士死者六万余人,民众死者无数,而波斯围城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正当攻坚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奥斯曼帝国的托珀·奥斯曼帕夏亲率8万军队前来救援。托珀的目的是直接将波斯大军全歼在巴格达城下,这一战术颇有后来抗战时国军名将薛岳“磁铁战”的风格。纳迪尔匆忙之际率七万人迎战于萨马拉,结果失利,被歼3万多人,辎重尽失,本人也差点丧命。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纳迪尔不得不放弃对巴格达的包围。

然而,纳迪尔并未因此气馁。1733年10月,他再次与奥斯曼军交战,在阿格达班战役中,纳迪尔以八万人击溃了奥斯曼十万大军,对方包括主将托珀·奥斯曼在内阵亡二万余人。这场胜利不仅报了萨马拉之战的仇,也极大地提振了波斯军队的士气。

1734年,纳迪尔将兵锋指向了高加索。当年11月,他率军围攻占贾城堡,一连围攻了7个月。奥斯曼帝国得知占贾被围攻的消息后,派遣了步骑8万人的大军前来救援。纳迪尔率军星夜迎击,1735年6月19日,巴格哈瓦德之战爆发。此时纳迪尔的5.8万名士兵中只有人在场,但纳迪尔沉着应战,趁敌军不备发动奇袭,大败敌军,斩首五万余级。奥斯曼军的阿尔巴尼亚籍指挥官科普鲁·阿卜杜拉帕夏阵亡。此后,纳迪尔在高加索的军事行动再无大碍,占贾与第比利斯等高加索城镇望风而降。

在外交领域,纳迪尔同样取得了显着成就。1735年,波斯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占贾协议,两国达成了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战略同盟。根据协议,俄罗斯帝国奉还了1723年被彼得大帝夺取的波斯领土。这一协议的签订等于是给奥斯曼帝国套上了一条铁链,使其在高加索地区的势力大为削弱。对奥斯曼帝国军事行动的巨大成就使得纳迪尔的声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此时的纳迪尔已经可以说是波斯的司马昭。

五、夺权建国

前沙赫塔赫马斯普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喜欢和平的人,他一直要求纳迪尔将军队撤回伊斯法罕,好让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得到安定。作为回应纳迪尔邀请沙阿吃饭,在宴席上宣布将他与他的儿子阿拔斯“安置”到呼罗珊一带。之后纳迪尔将此事向贵族集团们宣布。统治阶层没有太多的选择,只好让纳迪尔当上了波斯沙阿。于是,纳迪尔便名正言顺的宣布改朝换代,建立新王朝,即阿夫沙尔王朝。

六、远征印度

纳迪尔的十二年统治期间几乎年年都有战争,他用尽一切办法榨取人民的血汗,来维持其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纳迪尔的贪婪使得他产生了入侵印度的念头。1736年12月,纳迪尔带领十万人的军队开始了入侵印度的军事行动,顺便敲打波斯人在东部的死敌阿富汗人。在入侵印度的途中,纳迪尔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坎大哈,军民三万余人皆殉城而死。之后,他的部队翻过兴都库什山脉,向印度腹地进发。莫卧儿方面惊慌不已,急忙招请阿富汗兵2万人在开伯尔山口抵挡波斯大军,结果失利,全员战死。接着,纳迪尔军到达了当代巴基斯坦境内的白沙瓦。

当纳迪尔距离德里还有450公里的时候,他的威名已经传到了德里。德里的两位将军产生了内讧,其中一位向纳迪尔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配合纳迪尔占领德里,但被纳迪尔拒绝了。纳迪尔的军队依靠浮桥穿过满是鳄鱼的河流,并最终与德里的军队在卡尔纳尔(Karnal,在今印度哈里亚纳邦境内)展开了战斗。此战纳迪尔身边的兵力为5.5万人,而德里军的兵力超过三十万,并且还有数千头大象。

纳迪尔知道大象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他命令他的士兵建造了许多木制平台,每个平台的两边各有两只骆驼,木台上涂满了石脑油。在适当的时候,他下令战士点燃木台,让骆驼向敌人的大象冲去。印度的大象遇到带火冲锋的骆驼之后,很快掉头向德里军队跑去。毫无疑问,德里军立刻被自家的大象踩得血肉模糊,溃不成军。纳迪尔则乘机率军随后掩杀,大获全胜。据波斯方面声称,此战斩首三万,德里方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而波斯方此战的损失只有区区2500人。

1739年3月22日,纳迪尔的军队进入了德里,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大屠杀从早上的八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最保守的估计大约有二十万的居民被杀死,数千妇女被强奸。此外,波斯军队还掠夺了价值2000万卢比的财物。屠城之后,纳迪尔封闭了所有的粮仓,并实行了宵禁。波斯卫兵抓住逃跑的人并割掉耳朵和鼻子。饥饿的市民集体恳求纳迪尔同意他们购买粮食,最终纳迪尔同意他们去其他城市购买粮食。

纳迪尔的最大战利品是莫卧儿帝国沙贾汗的孔雀宝座(peacock throne)和巨大的、堪称莫卧儿镇国之宝的两颗钻石——光明之山(Koh-i Noor)和光明之海(darya-ye Noor)。光明之山后来被英国人得到,并最终献给了英国国王,这颗着名的钻石镶嵌在英国女王的王冠上。当纳迪尔最终撤出德里时,他带回了300名泥瓦匠、200名铁匠、200名木匠和100名石匠,准备在波斯建造一座像德里一样的城市。

由于在印度战役中掠夺得来的战利品过于丰富,纳迪尔自从印度班师后一连三年都不用向国内征税。利用从远征中掠夺来的财富,他在伊朗大兴土木,鼓励文化,使伊朗又呈现出其在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七、挺进近东

从印度远征归来后,纳迪尔并未停下他的军事行动。他马不停蹄地开始在高加索地区和中亚两处用兵。在中亚地区,他发兵攻击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在高加索地区,他出动十余万兵力攻击达吉斯坦,与当地的列兹金人作战。尽管在高加索地区的扩张因受到激烈抵抗而进展缓慢,但对中亚的征服却十分顺利。纳迪尔的军队迅速击败了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将这些地区纳入了波斯的版图。

在东西两端的战事都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就之后,纳迪尔又开始策划新的征服。他下令在布什尔开设造船厂,以期建立一支海军,而木材则从马赞德兰地区提取。1743年,他正式将这支海军投入实战:波斯海军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了巴林,并打败了阿曼帝国,占领了其首都马斯喀特。这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不仅巩固了波斯在中东地区的地位,还极大地提升了纳迪尔的国际声望。

到这个时候,纳迪尔自认为自己已经横行天下无从能挡,于是制定了一套极为疯狂的计划:试图集中大军直接突入奥斯曼帝国腹地,攻占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为此,他从中亚各民族中征集了超过二十万人的军队,准备实施此项作战。然而,奥斯曼帝国在得知这一情报后,帝国的乌理玛们试图号召全逊尼派世界进行对波斯的圣战。面对这样的压力,纳迪尔不得不调整战略,转向步步为营的方式。

他首先攻克了奥斯曼的边境重镇阿尔贝拉与基尔库克,接着继续蚕食奥斯曼的西部领土。1745年,纳迪尔在刚刚镇压完达吉斯坦的叛乱之后,便率领大军一刻不停地对东安纳托利亚发动进攻。当年8月,双方在卡尔斯城外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会战。波斯军八万对阵奥斯曼军十四万。在这场战斗中,纳迪尔再次展现了他超凡的军事才能。他精心布置战场,利用地形优势,指挥军队灵活机动。最终,波斯军以死伤8000人的代价歼灭敌军近三万,取得了对奥斯曼战争的决定性胜利。1746年,双方签订科尔登协议,正式结束战争状态。经此战后,波斯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鼎盛。

八、暴虐被刺

晚年的纳迪尔越发偏激残暴,动辄杀人,常常派遣刺客刺杀不合他意的大臣。并且征收大量苛捐杂税,引得民不聊生,因而引发了频繁的反抗。

1747年,由于感到侄子准备联合波斯将领发动政变,纳迪尔召集波斯将领在马什哈德集合,同时私下与乌兹别克人,土克曼人和鞑靼人达成协议将对波斯将领进行屠杀。不幸的是纳迪尔的计划被其帐篷外的一名奴隶偷听到了并告诉了波斯将领。一名叫萨拉贝伊的波斯将领自愿去刺杀纳迪尔。他带领几个士兵冲进了纳迪尔的帐篷杀死了一个宦官和一个老妇人。这时纳迪尔手持马刀冲了出来,一开始萨拉贝伊伤到了纳迪尔的锁骨,但纳迪尔带伤杀死了2个士兵,最后被帐篷内的衣物绊倒,并被萨拉贝伊斩首。时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