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164章 方观承:从书生到总督的宦海浮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4章 方观承:从书生到总督的宦海浮沉

一、早年坎坷

方观承的早年生活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出生于1698年的他,出生在一个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祖父方登峄曾任工部主事,而父亲方式济也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成为进士,并担任内阁中书。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南山集》案的发生,这个原本前途无量的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南山集》案源于翰林院编修戴名世所着书籍中的敏感内容,该书记录了南明桂王时期的历史,并使用了南明政权的年号,这在当时被视为对清朝统治的严重挑衅。结果,戴名世被控以“大逆”罪名,并在两年后被处决。因为戴名世的作品中引用了方观承曾祖方孝标的着作,方家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峄和父亲方式济被流放到黑龙江,家庭的经济来源和地位一落千丈。

方观承和他的哥哥由于年纪尚幼,没有被流放,而是被迫离开了家乡,寄居在南京清凉山寺内,依赖僧人的帮助度日。这样的生活无疑是艰难的,但对于年幼的方观承来说,这也是他学会自立和坚韧的重要时期。

在经历了数年的漂泊生活之后,方观承和他的哥哥决定北上寻找父亲和祖父。他们从南京出发,踏上了一条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这一路,他们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还要应对旅途中的种种困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天,他们到达了卜魁(今天的齐齐哈尔),在那里与父祖团聚。

然而,团聚并未带来长久的安宁。方观承随后接受了奉天督学任奕?的邀请,前往盛京(今沈阳)。这段时间,方观承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增长,也积累了更多的人生阅历。他在北京与其兄长方观永会合,之后又南下游历至湖南等地,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才回到北京。

二、平步青云

方观承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尽管他并非科举正途出身,但凭借着过人的才华与机遇,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在北京定居期间,方观承因缘际会,被一位族人引荐给了平郡王福彭。起初,方观承并未立即回应福彭的邀约,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秋,方观承在北上的旅途中恰巧遇到福彭前往盛京祭陵,这才得以拜见。这次会面对方观承而言意义重大,他不仅得到了福彭的赏识,而且二人之间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雍正十一年(1733年),平郡王福彭被任命为定边大将军,出征准噶尔。福彭深知方观承的能力,便选他作为随军记使。然而,根据当时的朝廷规定,随军人员必须经过正式任命。于是,福彭将方观承的情况上报给大学士鄂尔泰,由鄂尔泰呈报给雍正帝。雍正帝在召见方观承后,了解了他的家族背景,对其家族的历史表示感叹,并授予方观承内阁中书的头衔,使他得以合法随军。

随着福彭的大军凯旋,方观承也回到了北京,并正式担任了内阁中书一职。乾隆二年(1737年),他进入了权力核心之一的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很快又被任命为吏部郎中。这一系列快速的晋升显示了方观承在朝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乾隆七年(1742年),方观承被任命为直隶清河道,负责当地的水利工程。这一年,他还陪同署理直隶总督史贻直视察了永定河的治理工作。方观承展现出的卓越能力让他在短短一年后就被提拔为直隶按察使。到了乾隆九年(1744年),方观承已经升任直隶布政使,负责管理整个直隶省的钱粮税收事务。

乾隆十一年(1746年),方观承暂代山东巡抚一职,两年后更是被正式任命为浙江巡抚。这一连串的职位调整表明了朝廷对方观承治理能力的认可。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观承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并在这个职位上服务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直至逝世。

方观承从三十二岁开始踏入政坛,仅用十七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内阁中书到直隶总督的跨越,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罕见的。

三、开垦海塘

乾隆十三年(1748年),方观承被任命为浙江巡抚。在他担任这一职务期间,方观承特别关注海塘工程的维护与开发。海塘是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潮汐侵袭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方观承多次亲临海塘施工现场,实地考察工程进展及周边环境变化。通过细致的勘察,他发现海塘引河的部分地段由于泥沙淤积,已经转变为可以耕种的土地。这一发现对于解决当地农民的土地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新形成的土地资源,方观承组织了详细的勘验与丈量工作。经过反复测量和评估,最终确定了大约三十五万余亩的土地适合开垦。方观承随即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这些新开垦的土地能够合理分配给当地的贫民,使他们能够拥有耕种的土地,从而改善生活条件。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土地需求,也提高了海塘区域的经济效益。方观承将这一成果整理成奏疏上报乾隆帝,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赏与肯定。

四、治理水利

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观承升任直隶总督,肩负起治理直隶省五大河流的重大责任。在这五大河流之中,永定河因其复杂的地理环境和频繁泛滥的特点,成为了最为棘手的问题。上任伊始,方观承即向乾隆帝上疏,提出“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请就旧有北大堤改移下口,使水行地中,畅通无阻”的治理方案。这一提议旨在通过改变河道走向,降低洪水风险,保证水流顺畅。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将江南河道总督高斌提交的“豆瓣集漫口图”展示给方观承,指示他参考该图治理永定河。然而,方观承认为永定河与豆瓣集的情况存在显着差异:豆瓣集属于中河余水漫溢,可以在水流较缓的地方进行施工;而永定河的情况则复杂得多。永定河的南侧为月堤缺口,北侧为大堤漫口,两者相距甚近。因此,仅仅堵塞月堤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河水无处排放,增加水患的风险。基于这一分析,方观承主张应优先堵塞漫口。

乾隆十八年(1753年),方观承进一步提出了一项更为具体的治理措施——在永定河北岸六工尾开堤放水,让河水经凤河流入大清河。这一措施旨在通过分流减少永定河的水压,减轻洪水威胁。同时,他还建议在下口北埝外建造遥埝,用于均匀分布水流和沉积物,并加固凤河东堤,使其与遥埝相连,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

方观承的这一系列治理方案得到了乾隆帝的认可和支持,并被付诸实施。

五、备受宠信

方观承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因其清正廉明和严谨的办事风格,深受乾隆帝的信任与器重。他担任这一要职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不仅处理了大量的政务,还多次得到了乾隆帝的嘉奖与支持,显示出其在朝中的重要地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天津等地出现积水问题,作为直隶总督的方观承未能及时察觉并处理,按照常理,这种情况应该导致他被免职。然而,乾隆帝却对方观承给予了宽容,未予严厉处分。这表明乾隆帝对方观承的能力和为人有着高度的信任,认为他并非故意失职,而是由于政务繁忙所致。

紧接着,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有御史吉梦熊和朱续经先后弹劾方观承,指责他包庇下属的不法行为。此类指控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帝不仅未对方观承加以责备,反而采取了保护措施。乾隆帝的态度反映出他对方观承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大臣。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南巡期间,特地赐诗给方观承,这是对他多年辛劳工作的肯定与鼓励。赐诗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认可,更是对官员忠诚与贡献的一种表彰。乾隆帝此举无疑加深了方观承在朝臣中的威望,并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这些事件表明,方观承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上保持如此长时间的高位,并且在遭遇批评或失误时仍能得到乾隆帝的支持,主要得益于他多年来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和廉洁自律的品质。无论是处理日常政务还是应对突发事件,方观承总是能够做到事无巨细、周密考虑,这正是乾隆帝最为欣赏之处。

六、晚年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方观承患疟疾,当年八月卒于任上,年七十一,谥恪敏。

七、结语

纵观方观承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官员形象。无论是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奋力拼搏,还是在安定繁荣的盛世中努力进取,方观承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