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37章 武则天: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章 武则天: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一、家世出身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式承认的女皇帝,原名曌,其家世背景深厚且复杂。她出身于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之家,为武士彟与隋朝皇室后裔杨氏(观德王杨雄之弟、遂宁公杨达之女)所生次女。关于她的出生地存在不同说法,一说出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也有观点认为她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出生。武则天有异母兄长武元庆和武元爽,还有两位同母姐妹,其中一位是韩国夫人武顺,另一名为郭夫人。

武士彟早年从事木材生意,凭借精明能干积累了丰厚家产。在隋炀帝大业末期,李渊(即后来的唐高祖)在河东时,因多次借宿于武家而与其结识。当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建立唐朝后,武士彟家族曾给予过物资上的大力支持。唐朝成立后,武士彟作为“元从功臣”得到重用,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并被封为应国公。《中国通史》等权威文献指出,鉴于武士彟在唐朝初年的显赫地位和功勋,武则天的家庭背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庶族地主官僚家庭,而是升迁到了士族官僚阶层。

然而,在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去世后,武则天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她的堂兄武惟良、武怀运以及异母兄武元爽等人对待她们母女态度恶劣,不尽亲属之道。不久之后,武则天便随母亲杨氏离开荆州,返回了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居住。

二、初入宫廷

唐太宗李世民在驾幸洛阳宫时,听闻十四岁的武则天具有出众的容貌和举止,便将其召入皇宫,并册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这一称号既体现了她初入宫廷时的娇艳美丽,也预示了其未来的权倾天下。在告别寡居的母亲杨氏时,武则天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决断与远见,她认为侍奉圣明天子是难得的机遇,劝母亲不必过于悲伤,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坚韧。

在李世民统治期间,关于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记载并不详尽,但流传下来的一个着名故事揭示了她的智勇双全。据说李世民有一匹烈马狮子骢,无人能驯服。武则天却表示自己有办法,并提出了以铁鞭、铁棍及匕首逐步驯马的策略,显示出果断而坚决的性格特征。尽管李世民对她的勇气颇为赞赏,但在情感上并未给予过多宠爱,导致武则天在长达十二年的才人身份中未能得到晋升。

然而,在李世民生病期间,命运悄然发生了转折,武则天与当时的太子李治之间萌发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为她后来的政治生涯埋下了伏笔。

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后,按照唐代后宫制度,武则天与其他无子女的嫔妃一同被送往长安感业寺出家为尼。然而,武则天与新即位的高宗李治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因此中断,他们私下保持着联系,这为武则天重返宫廷并逐渐掌握实权奠定了基础。

三、再次入宫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李治在为祭奠先皇唐太宗周年忌日而至感业寺进香时,与曾被遣送出宫的武则天再次邂逅。两人重逢后互诉离别之苦,情意绵绵。此时的王皇后因未能生育子女而在后宫地位渐失,她敏锐地察觉到了武则天与李治之间的情感纽带,为了打击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萧淑妃,王皇后主动向李治提议将武则天重新接入皇宫。李治对武则天一直心存眷恋,立即同意了这一请求。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在孝服期满之后,武则天再度踏入皇宫,并且在入宫前已怀有身孕,入宫不久便诞下儿子李弘。回到皇宫的武则天凭借其智谋和手段迅速击败了萧淑妃,赢得了李治的专宠。次年(652年)五月,武则天晋升为二品昭仪,但宫廷内的争斗并未因此平息,王皇后与萧淑妃仍然与其激烈竞争,彼此间互相诋毁,然而李治并未听信任何一方的谗言。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了一段颇具争议的历史:在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生下了她的长女安定思公主。据传,在公主出生一个月后,王皇后前来探望并疼爱地抚弄孩子,离开后,武则天趁无人之际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并巧妙掩饰。当李治来到时,武则天假装欢笑,打开被子发现公主已死,她痛哭失声,并通过询问侍从暗示是王皇后所为。李治因此深感愤怒,认为是皇后杀了自己的女儿,而王皇后无法自证清白。此事成为李治产生“废王立武”念头的关键转折点

四、废王立武

在唐高宗李治统治初期,朝廷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庞大,对皇权构成了显着的制约。李治意图通过废黜王皇后并立武则天为后,以此为契机重振皇权,削弱元老重臣的力量。然而,这一举动遭遇了强大的反对声浪,尤其是来自长孙无忌等人的坚决抵制。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手腕,她编纂《内训》一书,逐步提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同年,中书舍人李义府率先表态支持“废王立武”,此举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高度赞赏,并引发了其他朝臣如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的相继转向。李治见时机逐渐成熟,再次萌生废立之意。关键时刻,元老重臣李积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的表态,使得原本不利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扭转。

十月十三日,李治下诏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废黜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并将其家人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一周后,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将反对最激烈的宰相褚遂良贬谪出京。十一月初一日,举行了盛大的册封皇后仪式,标志着武则天成功登上皇后之位。

永徽七年(656年),武则天觐见宗庙,高宗追封其父武士彟为司徒,并附祭于唐高祖的宗庙;同时加封武则天母亲杨氏为代国夫人。武则天借此机会撰写《外戚诫》献给朝廷,以应对舆论压力和质疑。

显庆二年(657年),李治和武则天决定移居洛阳,定洛阳为东都,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权力基础。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与李治共同决策,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驱逐出京,从而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的目标。

五、二圣临朝

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因风疾发作,身体状况恶化,无法正常处理政务,于是将国家大事交由皇后武则天代为处置。这一时期标志着“二圣临朝”的开始,但这也逐渐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武则天协助治理国事的过程中,她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果断决策力,如龙朔元年(661年)正月请求禁止天下妇女扮演滑稽艺人,得到了李治的采纳;同年四月,武则天成功劝阻了李治亲征高句丽的打算。

随着武则天权力的增长,“专作威福”,对李治的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到了控制的地步,这使得李治深感不满。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仪提议废黜武后,李治同意并着手准备诏书,然而此事被武则天及时得知,她亲自面见李治申诉,使得李治心生愧疚而收回成命,并将责任推给了上官仪。此后,每次理政时,武则天都会垂帘听政,大权几乎尽归中宫,包括官员任免、刑罚裁决等重大事务皆由其定夺。

武则天积极推动李治封禅泰山,于麟德二年(665年)陪同李治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封禅之行,不仅彰显了唐朝国力的强大,也体现了她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咸亨三年(672年),武则天还资助修建了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宗教影响力和社会声望。

上元元年(674年),李治与武则天分别称天皇、天后,武则天上谏言十二事,均得到李治采纳并颁行全国。她在农业政策上表现出高度重视,鼓励垦荒增产,严惩苛政导致人口流失的行为,所编撰的《兆人本业》农书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武则天执政期间大力推崇佛教,通过编纂一系列典籍以及设立北门学士,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并有效地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六、太后称制

在嗣圣元年(684年),唐中宗李显因打算任命岳父韦玄贞为侍中,遭到辅臣裴炎的反对,愤怒之下说出“朕即使把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这样的话。武则天以此为由废黜了李显,改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即唐睿宗,并继续临朝称制,全面掌控国家大权。同年九月,武则天改元光宅,将洛阳改名为神都,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更改旗帜颜色、官服样式以及职省名称等,还赐宫城名为太初宫,进一步强化其权威地位。

面对徐敬业等人以拥立庐陵王李显为名在扬州起兵反叛,武则天迅速派遣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率重兵前往平定,仅一个月就使得徐敬业败亡自杀,有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下诏允许官员和百姓自荐求仕,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至垂拱二年正月,她虽象征性地还政于唐睿宗,但后者深知这只是表面文章,于是坚辞不受,从而确保武则天能够继续临朝称制。同年三月,武则天下令设立铜匦制度,鼓励民众上书进谏、申冤及献策,表面上广开言路,实际上却开启了告密之风,导致朝廷内部人人自危。

武则天利用告密制度打击异己,尤其是对李唐宗室展开了残酷镇压,诸如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酷吏因此得势,他们采取严刑峻法审讯被告,造成了大量无辜者的死亡,社会气氛极度压抑。垂拱四年,琅邪王李冲与越王李贞先后起兵反抗武则天,但均被迅速平定,随后武则天进一步翦除了诸多李氏宗亲。

这一时期,武则天侄子武承嗣发现并献上了所谓的“宝图”,宣称武则天是应运而生的天命所归,武则天欣然接受,并借此契机加尊号为“圣母神皇”。同年底,洛阳明堂建成,武则天将其命名为“万象神宫”,开放给百姓参观,此举旨在展示其神圣威严的形象,并吸引四方朝贺。同时,她又命薛怀义铸造巨像,修建天堂以供奉,展现了其宏大的政治抱负。

七、武皇岁月

在武周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女皇武则天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政治运作和卓有成效的治国方略,成功地将大唐帝国改弦更张为大周王朝。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一场由官民、宗室、四夷首领以及宗教人士共同发起的请愿运动达到高潮,他们请求更改国号为周,并赐皇帝姓氏为武。李旦即唐睿宗也顺应时势,自请改姓武氏。紧接着,一系列吉祥象征如凤集上阳宫、赤雀现朝堂等神秘现象被解读为上天对武则天登基称帝的认可预兆。于是,在这股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力量推动下,武则天于九月九日登上则天门楼,宣布大赦天下并正式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标志着武周王朝的诞生,史称“武周革命”。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武则天进一步稳固了她的统治地位。如意元年(692年),她实施试官制度,大量选拔和任用官员,以扩大政权基础,并通过接纳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归附,强化边疆治理。同年,武则天采纳唐休璟之策,派王孝杰率军收复了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安西四镇,并在当地设立安西都护府,显示了她在军事上的果断与远见。

长寿元年(692年)至三年间,武则天不断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平定了突厥和吐蕃的叛乱,并通过铸造天枢、举行盛大祭典等方式宣扬其个人威望和政绩,提高武周王朝的国际影响力。证圣元年(695年),武则天加封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并在国内积极推行文化建设和对外展示强盛国力,如重建明堂、铸成天枢等标志性建筑。

随着岁月推移,武则天经历了契丹反叛与边疆战事的起伏,面对内外压力,她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重修明堂,并采取了一系列安抚边疆和笼络人心的政策,包括册封归顺的突厥可汗默啜为归国公,同时减免全国百姓一年租税,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手腕。

7、退位去世

武则天在解决了继承人问题后,步入晚年,逐渐沉溺于享乐,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与佛寺。此时的她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对朝政的实际控制力明显减弱。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因容貌俊美而受到武则天宠信,并在她的默许和倚重下逐渐干预朝政,不仅与朝臣结怨,还引发了皇族内部矛盾激化。由于二张兄弟的存在,使得原本倾向于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趋势出现了逆转,朝廷政治局势变得错综复杂,武则天与其子李显之间的母子关系以及君臣关系因此紧张至极。

据史书记载,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势沉重,卧床不起,身边唯有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左右。在此背景下,宰相张柬之、崔玄暐及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联合禁军统领李多祚发动了一场政变,以二张谋反为由,率五百禁军闯入宫城,迅速诛杀二张兄弟,随后包围了武则天所在的集仙殿,逼迫其退位。在政变发生后的二十三日,李显开始代理国政,实行大赦,并改年号为神龙。二十四日,武则天被迫将帝位传给儿子李显,次日,李显正式登基,恢复唐王朝,武则天则迁居至上阳宫。

退位之后,武则天不再梳妆打扮,面容憔悴,与之前善于自我修饰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一次,李显入见时见到母亲如此,大为震惊,武则天哭泣道出自己从房陵接回李显并欲托付天下的初衷,同时表达了对神龙政变中五位参与者的不满。这一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显对于武氏家族的态度,使武三思等武姓亲属仍能在朝中保持一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