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农门状元 > 第721章 新帝第一把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象年纪不大,皇帝还不忍心让大侄子就藩。

七郎琢磨着,鄂王属于亲王,离吴王的封地不远,算是中等地方……第一等是中原腹地。

虽不是第一等,但作为皇侄子,已经是厚封了!!

亲王妃的人选通常出自勋贵、旧臣、世家,以赵家的门第,盈盈想做正妃很难!

七郎私底下跟赵四郎商量这个事。

赵四郎苦恼:“我就盈盈一个女儿,实在不想她去给人做妾,亲王的妾也是妾!我寻思着,送盈盈回天明村躲一躲,这样会不会太刻意?”

七郎安慰:“躲倒不必……若是赐婚为正妃,咱们不好拒绝。若是妾,是可以拒绝的。皇室也不能强迫官家女做妾!”

赵四郎心里乱乱的,叹气:“若是正妃,我就答应了!不是为了攀附权贵,而是这些年看着,皇孙对盈盈很有心。”

织围巾的皇孙,世上有几个?

做父亲的,都希望女儿能嫁个知冷知热的人,一生平顺。

七郎也挺喜欢李象,小皇孙对他很尊敬,跟自家侄子差不多。

……且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如今的局势,盈盈嫁李象都没有政治风险。

但盈盈能不能做正妃,赵家决定不了,甚至李象自己都决定不了。

兄弟俩悄悄商量了一会儿,七郎说:“宗室子成亲都早,李象封了亲王,过了孝期就会赐婚。盈盈年纪不大,等李象定亲了,我们再给盈盈定亲。”

只能这样了,既不得罪李象,又不耽误盈盈。

若是在这个时间里,皇帝更看重赵家,而李象又心意坚定,说不定能成!

长辈们的烦恼,自然不必告诉小辈。

盈盈这个大姐姐还是无忧无虑地带着弟弟妹妹们玩。

赵信等人羡慕滴看着赵盈,说起赵盈跟皇孙去皇家猎场的事……可惜他们年纪小,否则皇孙就会邀请他们!

七郎摸了摸小侄子们的头,对赵盈说:“盈盈喜欢打猎?辽东那里有茂密的森林,能猎老虎和黑熊,你要不要跟我去?”

赵盈迟疑了一瞬,摇了摇头:“我要读书,还要跟医女学医。我也舍不得爹娘和……猫猫。”

七郎微微笑了笑,没有勉强。

人和人之间是讲缘分的,盈盈和李象若真有缘,也许能跨越身份的鸿沟。

七郎忙碌了一些日子,终于把武举章程编好了。

……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

皇帝心里也惦记着这件事。

新帝上任三把火,开创一件新的政策,正好试探试探老臣的态度!

七郎编的章程,没有令皇帝失望。

“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以兵部为主导,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授予基层的武职;

考试分为“技勇”和“兵法”,技勇细分为: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朝廷仿国子监设立武监,设武学博士,教授《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等兵书及武艺。

…………

这一份章程,可谓细致周全,不仅是武举,连以后武将的培养、选拔都考虑到了。

皇帝摩挲着奏折,仿佛看到天下猛士尽为天子门生,心中踌躇满志。

“宣赵全进宫!”

若问新帝登基后,单独召见最频繁的人是谁?

必须是辽东赵都督!

但人家文武双全还懂菜谱,长得好还会说话,羡慕不来~~

七郎行礼、谢恩入座后,皇帝笑道:“你短短时日能拿出这份章程,出乎朕的预料。”

一项新的政策从无到有,一开始肯定是漏洞百出的,可赵全的章程却思虑长远……

由此也可见赵全的心胸和眼光。

七郎谦虚地说:“陛下过奖,臣想着,既然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

……他也只是把武姐姐创武举、唐玄宗设武监等等综合而已,走后人的路,让后人干瞪眼。

皇帝点了点头,又说:“你的策略虽然周全,但一时要实施,却比较难。比如说兵法,如今能学兵书的,只有少数几家。”

“要考兵法,就把天下绝大多数武士都限制住了。”

七郎答道:“陛下英明!臣建议,第一科武举,就只考较技勇。如此,对出身的限制就没那么大。将来设了武监,再加考兵法。”

在如今这个时代,读书是奢侈的事。

凡是参加科举的士子,家境都不会太差。能及第的,更是世家子弟为主。

但武举如果只考技勇,武士的出身要求就大大降低。

皇帝沉吟:“只考技勇?那倒来得及……科目也要有侧重点。我朝战事,主要是对北方,就以马上枪法为重点,爱卿以为如何?”

君臣二人认真分析武举的科目、报名流程、考试时间。

不知不觉地,就说了小半天,事情一点点理清,皇帝期待地问:“你看这件事能不能顺利落实?”

七郎信心十足:“只是考较技勇,就相当于陛下看军士演武,这件事不难办到。”

光长安、洛阳两地就能凑够考试的人。

他又灵机一动:“今年是第一科,不如让礼部协同兵部办?礼部主持科举考试最有经验!”

七郎虽是武举首创者,但他就要拍拍屁股回辽东……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兼任礼部尚书的,就是萧凌!

好兄弟两肋插刀,这烫手山芋,当然是抛给最敬爱的萧大哥啊!

新帝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开武举。

……其实第一把火是让李积和长孙无忌平起平坐,但这是少数人在意的事。

开武举?

这可是关系到很多人切身利益的事。

隋朝开科举,就遇到过重重阻碍。

直到大唐,太宗力排众议,以绝对的权威将科举定为常规考试,但选官还是以举荐为主。

朝会时,皇帝提出武举的事,立刻有大臣反对。

又有一些人出列附议……长辈打生打死,不就是给后辈打下基础吗?怎么能让寒门武士来分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