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9章 忽悠盖全国第一高楼

一群领导也没明白王阳所谓的网络支付平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只能按照王阳举的例子,把它当成美团网外卖业务的收款工具,为了讨好邹副省长,几个领导还主动站出来,说帮忙联系四大银行的行长。

当然,也有心怀鬼胎的,之前在王阳面前吃瘪的严文成,此时已经打定主意,要把这件事搅黄。

见莞城的领导如此热心,邹刚也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们,毕竟本地的领导与银行的关系更近,王阳见状,松了一口气,这事算成了。

毕竟有邹刚这层关系,银行也得卖个面子。

刚才他有意透露了网络支付平台对银行的好处,这些领导不是银行系统的,自然分析不出来利害,现在都是向着王阳这边的。

午饭过后,视察也就结束了,为了报答邹刚,王阳承诺在广东各地,再加大投资,特别是实体企业。

一路陪同,朝着大巴车走去,一个莞城住建局的领导突然问王阳:“王总,听说您拿的那块地,打算盖写字楼,凭您的实力,干脆盖个中国第一高楼。”

因为各种原因,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曾经进行过争夺第一高楼桂冠的比赛,“第一高楼”的纪录也在一直不断被刷新。

“高”似乎已经成为商业大厦和写字楼营销的噱头,世界第一高楼、中国第一高楼的名头本身就自带流量,吸引投资商和游客。

一些财大气粗的企业家,很容易被政府忽悠,在虚荣心的促使下,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有能力去盖一座世界高楼。

这件事是有前车之鉴的,到现在珠海的巨人大厦还烂尾呢!史玉柱一开始就没想盖全国第一高楼,几乎是被裹挟着,不断更改设计方案,从18层,到38层,到54层,再到70层。

然而盖全国第一高楼不是一场比赛或者游戏那么简单,时间,金钱,都是成本的增加,政府顶多提供政策支持,可企业需要掏出真金白银。

起初,史玉柱信心十足,甚至放言无需贷款,仅凭集资和卖楼花来运营,然而,好景不长,政策调控致使卖“楼花”受限,与此同时,中国电脑市场风云变幻,康柏、惠普等国际知名电脑公司大规模入境,幼弱的本土电脑品牌基本上缺乏与国际品牌抗衡的能力。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史玉柱决定二次创业,即跳出电脑产业走多元化的扩张之路。

他把目光瞄向了利润丰厚的保健品市场,决定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然而,由于产品缺乏实际功效,他的保健品业务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一挫折让巨人集团陷入了困境。

王阳会步入史玉柱的后尘吗?显然不会,他是穿越者,他有系统,别说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一他都能盖。

可显然现在还不是时机,盖楼的时间太长了,现在他手中的每一分钱,都会在未来几年,翻个几十上百倍,盖楼是最不划算的投资。

王阳还没说话,一旁的邹刚就兴致勃勃道:“珠海的巨人大厦,你们知道吧?据说要盖70层,争全国第一高楼的名号呢!”

“王总商界奇才,百年难遇,盖的楼不得比巨人大厦还高啊!”

“对对对,放眼全国,也只有王总能够做出此等壮举了!”

“这件事必定青史留名,王总会随着这全国第一高楼的名声,一起载入史册的!”

“.......”

一群小领导开始拍王阳马屁,怂恿着他盖全国第一高楼,毕竟他年轻,看起来好忽悠。

说不定就这么一恭维,脑袋一热,就干了。

在一个城市,盖一座举世闻名的高楼,有用吗?

太有用了!

王阳也明白,全国第一高楼就是网红打卡点,以后会源源不断的吸引游客来参观,对莞城旅游业的发展大有助力。

可话虽如此,好处是这座城市的,却不是他的,一个好名声,他需要吗?

他恨不得人人都骂他呢!

见王阳不搭话,邹刚自然知道让王阳盖全国第一高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光资金就是个大问题。别提王阳现在资产超十亿,就是把王阳全部身家搭上,这楼都不一定能盖出来。

临上车的时候,邹刚对王阳说:“盖高楼只是一个提议,你也别往心里去,脚踏实地是好事,好高骛远是大忌。”

“谢谢邹副省长提醒。”王阳看得出来,邹刚对自己不错,笑道:“等我以后有钱了,一定盖个世界第一高楼!”

其他领导还想劝王阳几句,不过碍于邹刚都发话了,他们也只好打住。

送走来视察的领导,王阳晚上在猪记大排档请客吃饭,今天他和邹刚一行人的对话,让他有了不少新的想法。

王阳现在是一块香饽饽,不少地方都抢着想要,可对于莞城来说,有人却视他为臭山芋,恨不得他垮掉。

商业竞争本就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丝毫的情面可言。

王阳邀请的是达渊仲、袁浩、刘东强他们,都是从系统兑换来的“人才”,等他们都到齐了,王阳才进包厢。

王阳心情很不错,今天还是有所收获,有邹刚帮忙,支付宝应该很快就能推出,到时候,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才会基本成型,手握第一张支付牌照,就可以吊打其他互联网公司了。

达渊仲他们已经等候多时了,由于不能违背王阳的命令,他甚至洗澡洗了一半,就出门了。

由于王阳前期的布局,他们的企业几乎没有遇见什么困难,一路狂奔,都成了莞城的龙头支柱企业。

达渊仲的宏光电子厂就不用说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政府大力支持的,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宏光根本就不缺订单,他们也只能优先保证小机霸的产品生产。

目前宏光电子厂总人数已经超过两万人,先前的二十个小厂,也都改建成了大厂区,不仅如此,还在外省收购了十几个小厂,用来节省运输上的成本。

起初,电子厂行业都是奔着出口去的,可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老百姓的兜里也鼓起来了,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产品,是销往内陆的。

提前布局内陆市场,将一部分生产任务转移,内地的工价比沿海低,还节约了用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