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三十八年的年节对于怜月来说是无比难熬的一天。
明明整座长安城随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氛围,唯独她始终感受不到什么喜悦,就像是身处在飘红世界里的一抹不合群的灰色。
她没有贴春联,没有做年夜饭,也没有与东方木几人交流,甚至就连果果叫她都没有应声,关上了清风雅舍的门,独自坐在里面盯着墙壁上的字帖发呆。
她应该伤心吗?
从选择与李子冀站在同一阵营开始,就已经想到了会有这一天的到来,想到了墨影可能会死,自己的父亲,庆苍国君也可能会死,她以为自己早已经做好了准备。
只是情感这东西向来是复杂的,当墨影和庆苍国君死去的消息在如此短短数日时间里接连传来,她无论怎么做怎么努力都没办法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
她应该怨恨吗?
身为庆苍的公主,全心全意为庆苍争利,到头来却成了被牺牲的棋子,她当然应该心生怨恨。
那现在是什么感觉?
数年来压抑在胸中的激愤一朝散尽后的畅快?
她并没有因此感到快乐,没有觉得出了一口恶气,向父兄证明当初将我舍弃成棋子的决定是错误的。
她所能感受到的,除了这些循环往复交织复杂的情感和念头之外,就只是有无措。
惊慌无措,手足无措,怜月不知道自己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做什么,她下意识的想要逃避,不愿意去想这些东西,她将自己关在清风雅舍里,不见任何人,不听任何声音。
唯一能够令她有所触动的就是这些挂在墙上只剩下数量稀少的字帖,因为这些字帖能够让她想到李子冀,怜月也不清楚自己这时候对李子冀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
憎恨亦或是感谢?
复杂,人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为其本身的复杂性,在情感上扮演着矛盾和挣扎的角色。
她甚至并不清楚自己现在该有什么样的情绪。
如此这般在清风雅舍里发呆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晨,果果提着从早餐铺子拎回来的食盒走了进去,怜月这才终于从恍惚中回过神来。
“姐姐。”
果果也知道发生了什么,她的动作没有以往的俏皮和活泼,就这么安安静静的,动作轻柔的将食盒放在柜面上。
她已经十四岁了,神魂已经趋近圆满,梁安安说不用等到十六岁,最多再有半年,果果就可以开始修行。
积沙寺里那一场圣佛金莲的沐浴洗礼带给了小丫头受用终生的好处,虽然修行天赋依然无法和崔文若穆小宁这样的人比较,可也算是颇为不错了。
对了,现在已经不能再称呼她为小丫头了,有着李子冀和三千院的爱护,从新历三十一年冬开始到现在每一天都在做无忧无虑的小公主,身体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灵气的洗礼,果果十四岁的年纪看上去已经像是大姑娘,举手投足间多了些少女的青春气息。
怜月的神情十分憔悴,她抬手摸了摸果果的小脸,笑着道:“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果果见她已经好了许多,不由得跟着高兴起来,紧接着却又眼眶一红,跑到柜台后面扑进了怜月的怀里。
毕竟是李子冀杀了墨影。
怜月的父亲也是因自己的兄长而死。
这个年节怜月过的黯淡,果果在院子里其实也度日如年,六七年的朝夕相处,她和怜月公主早已经是亲人无疑。
她很害怕怜月因为这件事情而疏远自己。
“不要乱想,我怎么舍得冷落我们最漂亮的最温柔的果果小淑女呢?”
怜月拍了拍她的的后背,微笑道。
果果难得的红了红脸,因为温柔和淑女这两个字和她实在是关系不大,不过见到这时候的怜月还有心情调笑她,果果自然也感到开心。
不过随即,果果脸上的笑容也隐没了下去。
她对天底下的事情了解不多,但最起码对儒山,神教,庆苍这些顶尖势力还是有所了解的,而且昨日周郎童也说了,庆苍如今王座空悬,帝位无人继承,怜月必须要最快速度回去庆苍才行。
她们大概要分别了。
怜月公主打开食盒,仍然是很熟悉的包子和白粥,还有一碟精挑细选的小咸菜,简单的早餐对她来说却是最享受的一顿。
“以后我一定会怀念那个老头子做的饭菜。”
怜月说道。
果果更难受了,只觉得胸口压抑,不知该说什么。
怜月微笑道:“只是生离,又非死别,你若是想来见我,大可来庆苍寻我,我保证你想住多久都可以。”
说着,她又朝果果靠近了些,像是女儿家之间说的悄悄话般小声接着道:“你要是愿意,带王风一起来也可以。”
果果的脸一下就红了,瞪了她一眼,伸手就要从食盒里抢包子。
怜月笑眯眯的将食盒移开,觉得实在很有意思,令她稍稍淡忘了些浓郁的悲伤。
......
......
大年初一本该同样热闹,昨夜响彻一夜的烟花声音到了今日白天依然会不绝于耳,清风雅舍这条巷子近些年越来越繁荣,来往行人越来越多,只是今天却很奇怪。
除了站在清风雅舍门前的两个人之外,整条街道竟是空无一人。
冷清的令人格外不习惯。
那两人一前一后站在外面,静静等候着什么,直到太阳升起,阳光洒在了街巷上,其中一人方才迈开脚步,走到了清风雅舍的正门之前,抬手轻轻敲了敲。
清风雅舍没有开门,果果也是从后院来回行走。
不仅仅是因为怜月本身的情绪低落,往年时候年节这几天清风雅舍也都是不营业的,街坊邻居包括客人都知晓这一点,所以没人会在年节这几天非上门不可。
所以听见这敲门声,怜月公主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什么,略作沉默后开口问道:“什么人?”
那人放下了敲门的手,声音却是透过门窗传了进来。
“吏部侍郎,闻人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