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道理,钦差巡按御史回京,一定会带来一阵血雨腥风。
但是意外地,永继帝似乎并没有那么着急处理事情。
已经有八百里加急送来消息,河道总督掉进黄河里面,人不行了。
永继帝心想,这么巧啊。
他对着薛文堂等人带回来的物证和口供,脑袋不停地转动。
当天晚上见过文徵晖之后,他确实被这老东西的话术弄得心思烦乱。
等过后冷静下来,永继帝想通了,有些情况可以过后去想,但是现下淮北的事情必须得处理好。
虽说永继帝跟文徵晖说自己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但是一个皇上被自己的大臣、老丈人,蒙蔽成这个样子,实在有损形象,不顾忌是不可能的。
思来想去,他命人把贺友兰和冯檀叫来。
薛文堂是钦差御史这件事,到后来京城这些官场老狗都猜得七七八八了。
尤其是冯檀,最先猜出来的就是他。
让一个刑部郎中去当巡按,别说还真是十分合适。
其实从每年的赋税征收上已经能看出来,淮北一定是出了问题。
因为这个地方人口减少得不正常。
看出了问题又怎样?都知道这个地界猫腻大,谁没事上赶着找别扭呢。
冯檀不相信,贺友兰在吏部就没发现,淮北官员的考评有不对劲的地方。
虱子多了不怕痒,惊动不到皇上,下面从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贺友兰的注意力都在南方开海上面,力图促成如此大事,真的没空管淮北。
不过,当永继帝把薛文堂在淮北巡查的内容拿给他看的时候,贺友兰真是兴奋至极。
这个薛文堂,真是妙人,妙极了。
真是自己的幸运之星。
“皇上,漕运积弊如此之深,真是超乎臣等预料,这样看来,南方开海还应该继续扩大。如果宁波港能够再设市舶司,漕运问题将快速解决。”
永继帝似乎猜到了他要这么说。
“贺爱卿,如果海商勾结沿海诸地官员,官商一体,不顾朝廷法度,又将如何?朕招你等前来,是商议解决淮北之事,其他事项,以后再议。”
贺友兰微不可察地皱皱眉头。
皇上似乎对于再开海港还是忧虑重重。
“皇上,既然钦差巡按已经将事情逐一查明,按照大虞律法,涉及官员应该一一问责,或没收财产或罢官,重要案犯交由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审。”
贺友兰回答。
冯檀冷笑。
这个贺友兰锐意进取,在很多问题上见解十分新颖明快。
其实人不算十分老道。
如果这么简单,皇上招呼我们来做什么呢?
贺友兰也不是完全不懂的永继帝的意思。
他只是不耐烦。
皇上处理事情,看着挺杀伐决断,实际上总是思虑过重,太喜欢用诡道手段,迂迂回回地做事情。
贺友兰懒得理皇上的心思,干脆装糊涂。
皇上问冯檀:
“冯阁老德高望重,不知道有什么见解?”
关键时刻,还是老狐狸更懂得怎么周全,老谋深算有老谋深算的好处。
“皇上,根据所查到的信息,沿漕八省官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如果一一处罚,那么必将导致官场太过震动。还是选择首要之人,仔细审问清楚,以儆效尤。至于涉及到的陈年旧事,有些需要彻查,有些则不必兴师动众。
比如保国公之事,其所开河道对于治水到底有无影响?也不能妄断。黄河改道频繁,今年之治水工程,可能后年便会失效,也尤为可知。只能说,保国公的治水工程并非可长期倚仗的良法,本来应该及时调整,但是下面的官员碍于皇后和太子的颜面,长期蒙蔽圣上,明明保国公的治水之法已经陈旧不可用,还是因陈守旧。”
贺友兰听了,不得不佩服。
这老家伙太会说话了。
这一点自己真是比不上。
神特么治水之法陈旧,碍于皇后和太子的颜面。
把皇上整个摘了出去。
不是皇上识人不清,保国公当年的做法没问题,就是治水只能治一年的水罢了。
后面的官员都是为了拍皇后和太子的马屁,明知道保国公的法子不好用,也不换。
反正跟皇上没关系。
这套话术,这脑回路,真是转得九曲十八弯,实在厉害啊!
“至于寿宁侯周不比,有没有为了保国公的身后浮名,和文徵晖一党勾结,仔细查清之后,再做决断。”
贺友兰越来越佩服了,寿宁侯周不比就算参与了,也不是为了掩盖当年的恶行,只是为了自己爹的身后浮名。
呵呵,说的真好!
永继帝对于冯檀的这一套说辞满意得不得了。
这大事化小的本事,体面又周全。
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方案,永继帝把贺友兰留了下来。
他有点儿疑惑,皇上单独要和自己说什么呢?
开海的事情吗?
结果永继帝说:
“贺爱卿,朕属意令千金做朕的儿媳妇,让她当齐王妃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