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通史演义 > 第168章 范蠡的离去:为何选择放弃一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8章 范蠡的离去:为何选择放弃一切?

夫差听说越军已经入城,伯嚭已经投降,于是他和王孙骆以及他的三个儿子,逃到了阳山。他们白天赶路,晚上走,肚子饿得难受,口干舌燥,眼睛都看花了。旁边的人摘来生稻谷,剥去皮后给他们吃。吴王夫差嚼着生稻谷,趴在地上喝沟里的水,问身边的人:“我吃的这是什么东西?”身边的人回答说:“是生稻谷。”夫差说:“这就是公孙圣说的,‘不得火食走章皇’。”王孙骆说:“吃饱了再走!前面有个深谷,可以暂时躲避一下。”夫差说:“这个妖梦已经应验了,我命在旦夕,暂时躲避有什么用?”他们就在阳山上停下来了,夫差问王孙骆:“我之前杀了公孙圣,将他的尸体扔到了山巅,不知道他还有没有灵力?”王孙骆说:“您可以叫他一声试试。”夫差于是大声喊道:“公孙圣!”山中也回应着:“公孙圣。”夫差连呼三次,山中都回应了。夫差心里害怕,于是转移到了干隧。句践率领一千人追了过来,将他团团包围。夫差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越军。士兵捡到箭后交了上来,文种、范蠡二人一起打开信,看到上面写着:“我听说狡兔死,良犬烹。敌国如果被消灭,谋臣必定难逃一死。大夫为何不想办法保住吴国,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呢?”文种也作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吴军营中,信上说:“吴国有大错六条:杀了忠诚的臣子伍子胥,这是第一条大错;由于直言敢谏而杀死公孙圣,这是第二条大错;太宰用花言巧语进谗言,而偏听偏信重用他,这是第三条大错;曾无故数次攻打齐国和晋国,这是第四条大错;吴、越两国同样受封于天朝,却不断侵犯进攻,这是第五条大错;越国谋杀吴国的前王,不知报答仇恨,却放虎归山,留下后患,这是第六条大错。有了这六条大错,要想不亡国,办得到吗?从前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肯接受。现在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岂敢违逆天意!”夫差看了这封信,读到第六个大过时,流下了眼泪,说:“我没有惩罚句践,忘记了先王的仇怨,成为了一个不孝的儿子,这就是天命弃舍吴国的原因!”王孙骆说:“我请求再去见越国的国王,请求他宽恕我们。”夫差说:“我不想恢复国家,但如果他同意我们做他的附属国,并世世代代侍奉越国,那就是我们想要的了。”王孙骆到达越军的阵营,但种和蠡不让他进去。句践看到吴国的使者流着泪而去,心中颇为怜惜,就派人去对吴王说:“我考虑到您过去对我们的情意,请您到甬东去,给您五百家,让您在这里终老。”夫差含着泪回答说:“大王您宽恕吴国吧,吴国也是您的属地。如果灭亡了国家,废弃了宗庙,而只给我五百户人家,我老了,不能再去当平民百姓了,我只能以死来结束!”越国的使者离开了,夫差仍然不肯自杀。勾践对文种和范蠡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抓住他并处决?”文种和范蠡回答说:“作为臣子,我们不敢对君主执行诛杀,希望主公您亲自下令。天道自有安排,不应该拖延时间。”于是勾践手持步光剑,站在军队前,派人告诉吴王夫差:“世上没有万岁的君主,总有一死,何必让我们的军队对您使用武力呢?”夫差于是长叹了几声,环顾四周,哭泣着说:“我杀了忠臣伍子胥和公孙圣,现在自杀已经太晚了!”他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死者真的有知觉,我在地下没有脸见伍子胥和公孙圣,一定用三层厚的罗帐遮住我的脸!”说完这话,夫差拔出佩剑自刎而死。王孙骆解开衣服盖在吴王夫差的尸体上,然后用带子在旁边上吊自杀。句践下令以诸侯的礼仪将夫差葬在阳山,让士兵们每人扛一筐土,很快就堆成了一个大坟墓。他的三个儿子被流放到龙尾山。后来,人们将这个地方称为吴山里。诗人张羽有一首诗叹道:“荒台独上故城西,辇路凄凉草木悲。废墓已无金虎卧,坏墙时有夜乌啼。采香径断来麋鹿,响屧廊空变《黍离》。欲吊伍员何处所?淡烟斜月不堪题!”杨诚斋的《苏台吊古》诗写道:“插天四塔云中出,隔水诸峰雪后新。道是远瞻三百里,如何不见六千人?”胡曾先生在咏史诗中写道:“吴王恃霸逞雄才,贪向姑苏醉绿醅。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写道:“阊门杨柳自春风,水殿幽花泣露红。飞絮年年满城郭,行人不见馆娃宫。”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咏西施的诗中写道:“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当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占据了吴王的宫殿,百官们都来向他道贺。伯嚭也在其中,他依仗着过去和勾践的交情,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勾践对他说:“你是吴国的太宰,我敢让你屈服吗?你的主人在阳山,你为什么不跟他去?”伯嚭感到惭愧,退了出去。勾践派人抓住他并杀了他,还灭了他的全家,说:“我是为了报答伍子胥的忠诚!”

句践安抚了吴国的民众,率领军队北渡江淮,与齐、晋、宋、鲁等诸侯在舒州会合,然后派人向周朝进贡。那时候周敬王已经去世,太子名叫仁继位,被称为元王。元王派人赐予句践衮冕、圭璧、彤弓、弧矢,并封他为东方之伯。句践接受了这个封号,其他诸侯都派人前来贺喜。那时候,楚国已经灭掉了陈国,对越国的军事实力感到害怕,也派人前来修好。句践为了维持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割让了淮河上游的一部分领土给楚国,并割出了泗水以东的一百里土地给鲁国,也将吴国侵占的宋地归还给宋国。其他诸侯都很满意,尊越国为霸主。

越王勾践回到吴国后,派人在会稽修建了贺台,以弥补过去被栖息的耻辱。他在吴国的宫殿文台上摆设了酒席,与群臣欢聚一堂,命令乐师演奏《伐吴》的曲子,乐师们拿起琴来弹奏。歌词这样说:“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诛无道当何时?大夫种蠡前致词:吴杀忠臣伍子胥,今不伐吴又何须?良臣集谋迎天禧,一战开疆千里馀。恢恢功业勒常彝,赏无所吝罚不违。君臣同乐酒盈卮。”

台上的群臣们都非常高兴,笑声不断,只有勾践面无喜色。范蠡私下叹息道:“越王不想把功劳归于臣子,已经开始怀疑和猜忌了!”第二天,范蠡进宫向越王告别说:“臣子听说,国君受辱,臣子应当以死相报。从前,大王在会稽受到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想要忍辱负重,为越国争取到今天的胜利。现在吴国已经灭亡了,如果大王能够免去我在会稽的死罪,我希望能退休,养老在江湖之间。”越王感到十分悲痛,眼泪顺着面颊滑落,泪水湿透了衣襟,说:“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帮助,我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报答你们,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如果你留下来,我们可以一起治理国家,如果你离开我,你的妻子和孩子将会被处死!”范蠡回答道:“臣虽死不足惜,但是妻子和孩子又有什么罪过呢?生死只由大王决定,臣已无所顾虑。”那天晚上,范蠡乘坐小船出了齐女门,涉过三江,进入五湖地区。至今在齐门外还有一个叫做蠡口的地名,就是范蠡涉过三江的地方。第二天,越王派人去召范蠡,但范蠡已经走了。越王脸色变得很不愉快,问文种:“我们还能追上范蠡吗?”文种回答说:“范蠡具有无法预测的智慧和计谋,是无法追回来的。”文种刚一走,就有人递过来一封信。他打开一看,原来是范蠡的亲笔信。信上写道:“难道你不记得吴王曾经说过的话吗?‘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国的国王长得像长颈鸟,嘴巴像喙,他忍辱负重而且嫉妒功劳。他能和我们一起共同面对困难,但不能和我们一起享受安乐。如果你现在不离开,灾难就会降临!”文种看完信后,想要召回那个送信的人,但已经不知道去向了。他觉得有些不开心,但还没有完全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他叹了口气说:“范蠡怎么这么过于担忧呢?”

几天后,勾践的军队回到越国,带着西施一起回去。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将西施引出,把她绑在石头上,沉入江中,说:“这是导致国家灭亡的东西,留着她有什么用?”后来有人不知道真相,误传范蠡载着西施出走,并将范蠡载入五湖传说中。于是就有了“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这句话。实际上,范蠡单独乘船离开越国时,就连妻子都舍弃了,更何况是吴国宫廷的宠妃呢?范蠡怎么会私自载着西施离开呢?还有一种说法是范蠡担心越王再度迷恋西施,才用计谋将她沉入江中,但这种说法同样是不正确的。罗隐有一首诗为西施辩护,诗中写道:“家国兴亡自有时,时人何苦咎西施!西施若解亡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另外,越王想起范蠡为越国所做的贡献,便收留了他的妻子,并授予他百里之地的封号。越王还让工匠铸造了一尊范蠡的金像,并将它放在王座旁边,仿佛范蠡就在那里坐着一样。

据说范蠡从五湖出海后,有一天派人将他的妻子接到了他身边,然后前往齐国。在齐国,他改名为鸱夷子皮,并担任了上卿的职务。但不久之后,他放弃了官职,隐居在陶山上,养了五头母猪,通过繁殖母猪获得了大量财富,自称陶朱公。据传,陶朱公留下了一本名为《致富奇书》的书,成为了后人的财富之道。后来,吴国人民在吴江上为范蠡举行祭祀活动,与晋朝的张翰、唐朝的陆龟蒙一同被合称为“三高祠”。宋代诗人刘寅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人谓吴痴信不虚,建崇越相果何如?千年亡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

句践没有履行灭吴的诺言,没有将土地分给功臣,与旧臣的关系也变得疏远,见面越来越少。计倪假装发狂辞职,曳庸等人也纷纷告老还乡,文种心里想起了范蠡的劝告,声称有病不再上朝。越王身边有些不喜欢文种的人,在越王面前诬陷他说:“文种认为自己的功劳大但得到的赏赐少,心中不满,所以才不上朝。”越王很清楚文种的才能,认为在灭掉吴国后,已经没有地方可以用到他,担心他一旦制造混乱,没有人可以制服他。想要除掉他,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正好那时鲁哀公与季、孟、仲三家有矛盾,想要借助越国的军队攻打鲁国,以此消灭这三家,于是以朝拜越国为名,来到越国。句践心里对文种有所担忧,所以没有发兵去帮助鲁哀公,结果鲁哀公最终死在了越国。

有一天,越王突然去探望文种的病情,文种因为生病,勉强迎接越王进入家中。越王于是解下自己的宝剑坐下,对文种说:“我听说,有志之士不担忧自己的生死,而是担忧自己的理念无法推行。你有七种策略,我只使用了三种,就成功灭掉了吴国,那剩下的四种,你打算用在哪里呢?”文种回答说:“我不知道要怎么使用它们。”越王说:“我想要用剩下的四种策略,来对付吴国已经在地下的先人,可以吗?”说完这些话后,越王就坐上车离开了,把宝剑遗忘在座位上。文种拿起来看,剑匣上写着“属镂”两个字,就是夫差赐给伍子胥让他自刎的那把剑。文种仰天长叹说:“古人说:‘大德不报。’我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结果被越王杀害,真是愚蠢啊!”他又自嘲地说:“百年之后,人们一定会把我和伍子胥相提并论,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于是,文种拿起这把剑自刎而死。越王知道文种去世后,非常高兴,将文种安葬在卧龙山,后人因此将这座山称为种山。葬了一年后,海水涨潮,冲穿了山腰,墓突然崩裂,有人看见伍子胥和文种一起随着波浪离去。现在钱塘江上,海潮叠起,前面的是伍子胥,后面的是文种。髯翁有一首《文种赞》这样说:“忠哉文种,治国之杰!三术亡吴,一身殉越。不共蠡行,宁同胥灭。千载生气,海潮叠叠。”句践在位二十七年后去世,时间是在周元王七年。他的子孙被世人称为“霸”,成为了越国的代表性人物。

话说回来,晋国的六卿,自从范氏和中行氏被灭之后,就只剩下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四卿了。智氏和荀氏因为和范氏是同一个祖先荀氏,所以想要和他们区分开来,于是他们按照智罃的旧例,改称为智氏。当时智瑶掌握政权,被称为智伯。四家听说田氏杀害国君,独揽大权,而诸侯们却无人前去讨伐,于是他们私下商议,各自选择方便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然而,晋出公的领地,反而比四卿的领地要小,对此也无可奈何。在这四家中,尤其要提赵简子,他的名字叫鞅,他有好几个儿子,长子名叫伯鲁。最小的儿子名叫无恤,是贱婢所生。有一个善于给人相面的人,名叫姑布子卿,当他来到晋国时,赵鞅把所有的儿子都叫来让他相面。子卿说:“没有适合当将军的。”赵鞅叹息道:“赵氏恐怕要灭亡了!”子卿说:“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一个少年,他身边的随从都是您府中的人,这个不会是您的儿子吧?”赵鞅说:“这个是我最小的儿子无恤,他的出身很低贱,不值得您过问!”子卿说:“天意要废弃的人,即使是贵族也会变得卑贱;天意要振兴的人,即使是卑贱也会变得尊贵。这个孩子的骨相看起来和其它公子不同,我还没有仔细看过。您可以把他叫来。”赵鞅派人去召无恤来。子卿一看见他,就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赵鞅笑了笑,没有回答。过了几天,赵鞅召集了所有的子孙,询问他们的学问。无恤无论被问到什么问题,都能够清晰明了地回答,并且条理分明。赵鞅终于认识到他的才能,废除了长子伯鲁,立无恤为继承人。

有一天,智伯对郑国不向他朝贡感到愤怒,打算和赵鞅一起攻打郑国。但赵鞅正好生病了,所以让无恤代替他领军前往。智伯在宴会上灌醉了无恤,但无恤却不能喝酒。智伯醉后发怒,把酒杯扔到无恤的脸上,导致无恤的脸受伤流血。赵氏的将士们都感到愤怒,打算攻击智伯。无恤说:“这只是小伤,我可以忍受。”智伯撤兵回国之后,却反过来说无恤有过,想要让赵鞅废黜他。但是赵鞅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从那以后,无恤和智伯之间就有了裂痕。赵鞅病重,告诉无恤:“如果晋国出现了困难,只有晋阳可以依靠,你要记住。”说完这句话,赵鞅就去世了。无恤继承了赵家的家族,成为了赵襄子。这件事情发生在周贞定王十一年。那时,晋出公对四卿专权感到愤怒,秘密派人向齐国和鲁国请求援兵,打算讨伐四卿。然而,齐国的田氏和鲁国的三家反而把这一计划告诉了智伯。智伯非常生气,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赵襄子无恤,集合四家的军队,反过来讨伐出公。出公逃奔到齐国。智伯立了昭公的曾孙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哀公。从此,晋国的大权全部落入智伯瑶的手中。智伯瑶有了取代晋国的野心,召集家臣商议。智伯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让我们在下一回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