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安之法……
陇州龙门山上,温言漫步山间窄径,入耳是声声满是稚气的吟诵之音。
邱祖“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
全镇龙门派,由此乃兴。
龙门派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朱明王朝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
龙门派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教文化瑰宝重新整理。
明新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甚至于海外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堪称当世一大显学。
就是这样的一方显学,却在张至顺真人羽化之后面临了后继无人的窘境。
随着梅天人自阴世现世,撼动世间洞天福地,作为此界修行者的最高修行资粮之一,代表了【财侣法地】中【地】的天花板的洞天福地也逐渐被纳入了世人的眼界。
作为传古道脉,龙门派自然也有着其专属的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景,或兼有山水。
至于真正的仙境,自古以来,源星之上唯有昆仑祖脉衍生的洞天世界当得上“仙境”之称。
等而次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
新朝历代以来,流传至今的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
这些洞天福地之说,多系实指,又可以说是虚指。
盖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是洞天福地成就了仙真,还是仙真造化了洞天福地?
若从一时的造化玄奇来说,确实是洞天福地助推了先贤的登仙之途;若将尺度拉长进历史的视角,没有了仙运加持的洞天福地,最终大都难免在浩荡的岁月中跌落了位格。
……
“此番龙门洞天重开,内里尚不知孕生了多少的灵机,亦或者凶煞。希真真人代表新朝议会前来主持洞天的合作开发,经判定,洞天内呈现清浊交混的气机。更为具体的,现在洞天还没到出世之时,也都只能是揣测而已……”
龙门派内,最终接待温言的乃是一位派内高真——虚度法师。
他向温言介绍着关于龙门洞天内的情况,也吐露了此番招来温言的最终目的:“龙门洞天虽是即将出世,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呈现鸿蒙未判的状态,不足以容纳法境之上的力量,同时还隔绝了一应现代物理的规则。更甚者,连职业高段的修行者都会受到洞天规则的压着,所以才召集了如你这般的本脉修士,待空间稳定后,随同议会探索部队共同入洞天一叹。”
“你,可愿意?若是不愿,自不强求,缘法玄妙,听凭自然。”
“我……愿往!”
温言没有过多犹疑,便应了下来。
不是道脉已经沦落至找不出羽士层次的弟子同往,所谓洞天探索,是有危险,却更是一大机缘。龙门派正是因为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才更愿意将机缘分享给更多的支脉子弟,如此,便是只有个别出头,也抵得上投资的付出——毕竟,道脉式微,本也就守不住太多的利益。与其拱手让与外人,不若分享给更多传承了道脉香火的散修。
是的,若以道脉而论,温言这一脉的传承,确实也与散修无异了。
散修便散修了,温言对于他人的认知并无意去改变什么。
她在妖都切实感受过已故大宗师虞晋年的道场内,那种由法域朝着福地演变的气机。
当时的她境界太低,并不能捕捉到其中的玄奥,便纵是如今来看,同样看不出更多,但那种法理交织,道韵盎然的感受却是她铭记至今而不忘的。
“福地”,意谓得福之地,在新朝古早的修行认知中,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这些,当然在随后的修行文明演进中得到了优化,但大体的根基是不变的。
遗作未成型的福地尚且如此,龙门派内传承数千年的洞天又当如何?
温言不胜心向往之。
米晶子道长既去,没了法境巨擘级数撑场的全真龙门显然也没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一脉相承,全真一系中素有“北七真”之称其他六大道脉中仍有真人驻世,正是有着这样的基本盘,在新朝议会官方的斡旋下,才有了合作开发龙门洞天的情形。
龙门派内,当然也不止招募了温言一名俗家弟子,属于他们这样的人群被分配在了紧挨的几处院落。此时,已有长袖善舞的人员出面联络起了诸人。
这件事情,龙门派没有亲自出面来做,可见其本身对于温言这样的支脉、俗家弟子也并未抱有过多的希望,只是聊胜于无的顺带之事罢了。
温言坐在风亭一角,淡淡地看着院中一伙人的热络交流,心绪也是淡淡的。
期间也有人前来邀她共商入得洞天之后的合纵连横事宜,她都只是婉拒了。
对她而言,接下来的洞天之行并无更多的企图。
左右不过为了一句话: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心泉微漾,被无端吹皱,自方君子处习得的儒门【心鉴】之法默运,于是,波澜粼洵的心泉便也慢慢恢复了平静,平静得仿佛一面镜子,可以倒映出完整的人心。
心鉴啊,以心为鉴。
可惜我还是做不到……
一声幽幽叹息。
“第二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
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肮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
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二登帜睑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山中道童的诵持声伴着松涛,随风而来,恍恍惚惚,温言灵台澄澈,心也得到了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