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王李秀成刚从无锡回到苏州。
还没回到忠王府,就得知自己给予厚望的大桥角之战,以败退而告终。
他气的大怒,破口大骂前线那些将领:
“”都是什么玩意儿?“”
“”一千多人的清妖,郜云宽用一万五千人去打,还被打得狼狈逃窜?“”
“”简直是丢脸丢到家了,部队的纪律越来越广泛,本王一定要处置相干人等“”
“”好好准备一下军纪“”。
..........。
李秀成扬言要处置,肯定也是处置纳王郜云宽,趋王黄章桂等一些作战不利的将领。
纳王郜云宽吓得瑟瑟发抖,兵败之后,他不敢回苏州,他埋怨李秀成:
“”这事儿能怪我吗?,青妖这么厉害,我们打不过也是正常“”
“”你忠王在天京还不是被曾剃头打的狼狈逃窜,怎么我一兵败,就要杀我?“”
“”我他妈的冤不冤?“”
..........。
说来也是。
忠王李秀成在天京城,又在安徽皖南,半年之内就将太平军十几万精锐搞的全军覆灭,让天国实力大损,李秀成反而没事,天王洪秀全也没有责怪。
现在郜云宽兵败,李秀成扬言要责罚,这有点像“”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谁能服气呢?
手下人见纳王郜云宽心里对忠王李秀成有情绪,值得安慰郜云宽:
“”哎呀.......纳王,你不可介怀,忠王仁慈,他也只是说说而已,不会当真“”。
........
郜云宽心里一直有情绪,这个情绪并不是这次兵败而产生的,而是他心里早就有情绪了。
上次作战,郜云官和忠王李秀成的女婿谭绍光,两人联合作战,结果战败了。
忠王李秀成虽然没有责罚,但是却把他的女婿谭绍光调入苏州,远离战场,在苏州吃香的喝辣的。
而自己呢?
就是因为自己不是忠王李秀成的女婿,所以被李秀成调到大桥角,参与与淮军的血战。
打赢了也不会奖赏,一万人打一千多人,赢了也是理所当然。
打输了,那脸面就丢大了,一万多人打一千多人还打输了,那不是废物。
“”凭什么.......吃肉你家谭绍光吃,啃骨头我郜云官啃“”。
........。
所以郜云宽等苏南地区的一些将领,对忠王李作成越来越不满,这也为日后苏州四王四将叛乱,投降李鸿章埋下了伏笔。
..........
大桥角之战,虽然是一场小战役,但是战场的格局已经改变。
这已经不是太平军打不打得赢的问题,而是大桥角之战失败后,严重的破坏了忠王李秀成的反攻计划。
李秀成的苏南地区自己手中控制大一点的城池,也只剩下无锡和苏州了。
李鸿章想夺下苏州,彻底消灭李秀成。
而李秀成想通过无锡,夺下常熟,趁机反攻,让李鸿章以及他的部队从什么地方来滚回什么地方去?。
可没想到这场大桥角之战失败之后,李秀成的计划彻底被打乱。
李秀成在苏州停留没有几天,因为战况紧急,他就亲自赶往无锡坐镇,准备与无锡守将潮王黄子隆商议,再次纠集兵马与李鸿章决战。
可李鸿章却不给他机会了。
..........。
1863年10月中旬。
就在李鸿章取得大桥角战役之后的几天, 李鸿章的手下淮军并没有休整,而是趁着胜利的威望,继续前进。
李鸿章,刘铭传,李鹤章等淮军高层带领主力部队,直扑苏州外围的许墅关。
李鸿章放着无锡不打,竟然绕道去打苏州,实在令人忠王李秀成匪夷所思。
原来李鸿章是想打苏州就像吃萝卜一样,剥一点吃一点。
他的意见是先打无锡。
可洋枪队队长戈登他却不怎么想,他认为应该直接去打苏州,指导李秀成的老巢。
别看戈登与李鸿章是战友,是同僚,但同时也是竞争对手。
别看戈登是个洋人,但是他被朝廷封为提督,赏赐黄马褂,五眼花翎,是一个妥妥的朝廷官员。
朝廷也想利用戈登的洋枪队,来制约李鸿章,但是朝廷又想用李鸿章,左宗棠,来制约曾国藩,反正相互制衡,是慈禧太后的拿手把戏。
所以戈登他特别想抢先于李鸿章拿下苏州,取得这不世之功。
戈登想打苏州,李鸿章就随了他的意,便同意率军去打苏州。
无锡就放着了。
..........。
苏州许墅关是苏州西北最后一道要塞,他的位置十分重要,离苏州只有四十里,一旦许墅关失守,苏州就岌岌可危。
忠王李秀成前脚刚到无锡,后脚就得知李鸿章的淮军竟然绕道攻向了苏州许墅关。
李秀成没有办法,他只得在无锡发号施令,他命令各地的部队,赶紧前往苏州要塞许墅关,进行严防死守。
一直准备与李鸿章决战的李秀成,此时已经变得十分被动。
一直不敢回苏州的纳王郜云宽,也在这个时候接到了忠王李秀成的调令。
苏州危急,李秀成已经没有精力去责备,去追究纳王郜云宽等相关人的。
郜云宽接到调令之后,也只好回到苏州。
苏州城生死战,许墅关大战即将打响,不用猜,这应该又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
可就在这个时候,苏州城内又出乱子了。
一向对太平天国忠心耿耿的洋人将领白齐文突然向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提出辞呈,宣称要离开太平天国。
慕王谭绍光懵了。
白齐文是个美国人, 拥有法国血统。
他和英国人呤唎一样,都是太平军阵营中为数不多的洋人。
他们这些洋人纠结自己的同胞,组成了一支洋枪队,专门与清廷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