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一开始,屏幕能看到的画面是两边一片漆黑,只有中间的舞台通道处有着亮光。
从这条光亮的通道处,走出来了一位穿着立领中山装的中年人。
这位中年人,就是《典籍里的华夏》的主持人朱振军,秧视的殿堂级主持人。
朱振军虽然已经年过40,但是一身中山装的儒雅还是帅到了无数的观众。
镜头随着的他步伐不断拉近,沉稳的脚步声不断传入了观众的耳朵。
通道周围闪烁的灯光极具厚重感,像是在让朱振军走过一道时空的长廊。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朱振军走到一座书架上,轻抚着上面的书册:“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这里的每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他从中抽出了一本书籍:“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朱振军拿着书本抬起了头:“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就让我们来一起拼读,——《典籍里的华夏》。”
话音刚落,舞台大荧幕的镜头不断旋转。
不断的闪烁着一部又一部惊艳绝绝的典籍。
《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
这些典籍观众就算没有翻阅过,那也绝对是如雷贯耳。
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就不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些典籍的名字。
同步直播的企鹅视频直播间,立即就弹幕乱飞。
“我读书时就不爱背文言文,怎么看个节目突然就热血澎湃了。”
“这你就不懂了吧,有些东西早就刻进了我们骨子里,刻入了华夏人的基因里。”
“茫茫多的典籍,这是独属于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化荣光。”
“难怪敢在广告里说:传千年之经义,染万古之明灯。这些典籍,又何止千年呢。”
舞台上。
朱振军手握着典籍《尚书》,一脸肃穆的说道:“《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或为孔子晚年整理编纂。”
然后场景迅速切换,正式进入了今晚的主题——《尚书》。
一群身穿深衣的“古人”,正坐课堂内听取孔子的授课。
“《书》乃上古之书,上古史书,三千多篇。”
“太多了,不易读,不易传。”
......
节目的展现形式,跟传统的话剧有些相似。
但是加入了“古人”和“今人”的对话,让节目的趣味性大增,也让观众更容易代入其中。
可能是因为灵魂里的共鸣,不知道有多少观众在看节目时都感觉到了热血沸腾。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彷如一闪而过,越往后看感触就越深。
当看到舞台上所有演员都在呐喊着,“立尔矛,予其誓”时,屏幕前有不少人都看得泪流满面。
不知道有多少的观众在直播间里留言,“我华夏民族定会不负祖训,将民族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老外都说我们国人没有信仰,但是在看到这个节目后,我才发现我并不是没有信仰。”
“这是学渣能看的节目吗?”
“看到伏生护书,我突然觉得自己充满了使命感。”
“不会吧不会吧,秧视是怎么把一档这么严肃的节目做得这么好看的。”
“这个节目的编剧是【知非】,我本来还想看他笑话来着,没想到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真特么的是个鬼才编剧。”
知非版【典籍里的华夏】在第一集的最后,还加入了更为炸裂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可不仅仅体现了张载的哲学思想,也是华夏文人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
言简意宏,传颂不衰。
屏幕前的观众在听完这四句后可就不仅是热血沸腾了,直接血脉偾张、心怀激荡。
主要是这四句话太让人震撼了,不仅升华了节目的主题,还对学习典籍赋予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我文化不高,只能单走一句卧槽表示震惊。”
“【知非】所写的每一首歌我都下载了,但是现在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没有看懂他。”
“他写的情歌,就是我对他的最大误解。”
“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离谱了么,格局那么高?”
然而就在所有观众的震惊当中,节目第一期的《尚书》正式落幕。
回顾这一期,可以拿出来说的点有很多。
演员们不仅台词功底深厚,演技更是炸裂。
明明是和“先贤”的古今对话,却没有让观众感到出戏,这就是老戏骨们在舞台上给人带来小小演技的震撼。
与此同时。
槎城老周家。
周建国和苏丽洁从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心态,在节目开播后不久就变得一言不发。
直到节目刚一结束。
老两口顿时不约而同的面面相觑,默契的眼神似乎都在说,这真的是我们儿子所能写出来的节目?
苏丽洁扭头看向了正歪嘴聊着微信的儿子,狐疑的问道:“知非,这个节目剧本真是你写的?”
周知非瞄了眼电视屏幕,随口道:“呐,片尾的制作鸣谢名单里,不是有我的名字嘛,怎么就不是我写的。”
苏丽洁连忙看了一眼,还真看到编剧一栏里确实写着【知非】两个字。
但她还是有点不可置信:“小时候可没看出来你的文字功底居然这么深厚。”
“写剧本和文字功底深不深厚,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就像是有些音乐创作人,他读书时不也是个学渣,但照样不影响人家写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
周知非顺手在公司群里发了一个100块的拼手气红包,然后他自己发的红包自己居然还抢到,气得他直接把手机丢一旁。
苏丽洁眉头微皱,总觉得自己儿子在那强词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