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直播:我刷的视频通万界 > 第241章 皇帝回复奏折直接开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1章 皇帝回复奏折直接开骂

【你知道皇帝们回复大臣奏章的时候也会爆粗口吗?不仅会爆粗口而且会骂的非常直接。】

百姓看着天幕中新的视频。

“皇帝也骂人啊?”

“肯定是大臣惹皇帝生气了呗。”

在朝的大臣则是有点不安,对于被皇上骂的事情,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就是被骂两句又不是被革职抄家,不影响什么的。

不过还是希望自己不要被天幕提及了,不然不说本朝,其他朝代也知道了,多少还是有点丢人的。

【比如像宋太祖赵匡胤,根据南宋人周密撰写的《齐东野语》当中就记载过“太祖时,以寝殿梁损,须大木换易”,“上批曰: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寻进来,于是止。”

说的就是有一天皇宫大殿的房梁坏了,需要赶紧去维修,而维修限额是需要一块木料,但并没有合适的木料尺寸。

在古代木材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为了一个很小的木料,选择从一个很大木料上截取使用的话,会是一件很浪费的事情。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北宋还没有后期那样富裕。

宋太祖只好让人尽量找到大小尺寸差的不多的那种木料替代原来的。

可是这个时候就有人上奏折跟赵匡胤说,库房里有很多质量好而且非常大的好木料,干脆就直接截取一截使用算了。

赵匡胤看到后当场就发怒了,心想着本来房梁坏了,想办法接起来继续使用不就好了吗,你们倒好为了省事,还要去损坏一根大的木料。敢情我这么节省下来的钱财就是拿来给你们浪费的。

于是气愤之下就在奏折中直接回复了一句“截你爷头,截你娘头”,直接开骂。】

赵匡胤脸色有点僵,想了想确实是有这么回事,自己当时不也是气着了吗?

这个周密,记什么不好,居然把这事给记得这么清楚,简直气煞我也!

周密本人也是有些诧异,自己所着的《齐东野语》呢荣颇多,你们后人不要只关注太祖骂人这事啊,还有很多正经的东西,你们也多看看啊。

宋仁宗赵祯有些羡慕,太祖威武啊,自己就没有这么骂过文武大臣呢!

【对于骂人这事,能够找到最多资料的就是雍正皇帝了。

雍正对于大臣的奏折回复有“朕实在不知道怎么疼你”这种肉麻的言论,但是雍正皇帝骂人要比赵匡胤直接多了。】

赵匡胤松了口气,自己这暂且算是翻篇了吧。

反倒是有兴趣想要看看这位雍正皇帝是怎么骂人的。

此时康熙也是好奇自己这位面冷话少的儿子是怎么痛骂大臣的。

【雍正在回复奏章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尔甚畜生”这样的词语,有的时候还会用“下贱”“糊涂”“放屁”这些词用在一起回复。

比如江宁将军文来,给雍正上了一个请安的奏折,雍正的回复就是一顿臭骂。

“尔除谢恩外亦别无才能。”

“尔仍很怪,权充好人,婆婆妈妈。”

“欺瞒主子,冥顽不灵,卑污下贱之陋习丝毫不改,尔之谎言屁语,朕亦不信。”】

雍正此刻是有点生气的,这下整个大清都知道朕骂人的事情了。

赵匡胤表示拜服,骂人这方面自己确实比不过啊。

康熙用新奇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四儿子,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胤禛。

(原来古人骂人也是直接骂爹娘啊!)

(我们今天骂人的话基本都是古代传下来不断改进的,难不成你以为古代各个都是圣人君子。)

古人一阵无语。

仔细想想,自己骂人的话也算是先人传下来的吧。

古人表示怎么可能是圣人君子,真的把自己惹急了,别说骂两句,就是打一架也不是不行。

(赵匡胤不只骂人,还会打人,到底是武将出身,武力很强的,急眼了直接上手。不过对于大陈来说被打一顿还好吧,总比皇帝下旨抄家灭族的强。)

赵匡胤觉得后世之人要是不会夸人真的没必要强行挽尊的。

想想自己确实曾经把大臣的门牙给打掉了。

只好点点头,天幕说的没错,自己的武力确实还算不错吧。

(这么看唐太宗李世民真的挺文明的,骂的最粗俗的也就骂魏征是田舍翁。)

李世民很是赞同,天幕说的这两位皇帝骂人的话,自己确实是不大能说出口的。

至于骂了魏征的事情,到底还是有点心虚,虽然魏征的臭脾气把自己给气着了,但是现在魏征这么直直的看着自己,倒让自己有点不大好意思了。

其他的大臣也是笑笑不语,陛下骂魏征这事,魏征也是不冤,谁让这厮平时说话不知道委婉点,仗着自己头铁,总是和陛下对着干呢。

(朱元璋农民出身,骂的也是很直接的,为此朱元璋还曾作过一首《骂文士》的诗: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朱元璋忍不住笑了起来,再次读一遍自己作的诗,只觉得还是比较写实的。这些文人有时候确实是挺烦的。

想想当初茹太素一个奏折就写了字,大部分都是没用的废话,别说骂了,直接把人叫过来打一顿,也让他长个教训。

刘邦嘴里念着这首《骂文士》的诗,也觉得此诗颇合自己心意,换个朱元璋也是个妙人啊。

(古代的奏折其实也不一定非要记录什么大事,有些请安的折子,就有一种只是想在皇帝跟前露个脸、让皇帝不要忘记自己的意思。

而且有些大臣本身就是为皇帝探听当地的情况,不管写啥都得写点,以便皇帝能控制大臣,控制这个地区。若是一直没有奏折上交,皇帝无法掌控当地的事情,恐怕也不能安心。)

很多地方大员对这种说法深以为然,倒不是自己勤快,非得几天就要上奏,实在是不做的话会因此失去皇帝的信任,有事没事的,这个形式都是必须要走的。

不过这倒不难理解,皇帝虽然身在皇宫,可是天下之事都该了然于心,若是两眼一黑又如何收拢皇权,统领文武百官。

不说皇帝,就是寻常店铺的老板不也每月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查账或者询问掌柜、伙计经营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