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为什么中国人呢一旦失意,就想着回家种地,这田野中,到底有什么东西从古至今吸引着中国人?】

(这个得问陶渊明,都“草盛豆苗稀”了,还坚持“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我就不信我种不出来豆儿。

他种个鬼田,草长得比豆苗都好。)

陶渊明在田间劳作,看着后世对自己的调侃,倒是满眼笑意。

对于陶渊明,五柳先生的这首饮酒,也是知之甚详的,不过后世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是刁钻。

五柳先生表达的本意你们是半分不看,只关注先生不会种地上面了。

(中国人不光是失意才想回家种地,中国人梦想的最高境界就是等以后有钱了,回老家种种地,养些鸡鸭鹅。

也就是说有钱了才敢去种地,换句话说种田不会有钱。

没钱的时候种地是最后的退路,有钱的时候种地是最大享受。)

雍正想起早些年自己在院子里种田的场景,虽然自己有时亲力亲为,去体验种田的过程,可是和百姓比起来,其中的辛苦是万万不及的。

有钱有势种田只是情趣,无钱无粮,能有地租给自己种就已经让自己感恩戴德了。

其他帝王也是如此,农耕的重要性了解,可是自己即使是去种田也几乎是做个样子,大多还是为了政治意义。

男儿更多的还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世俗如此。

年轻的学子们倒是无法体会这种心情,,只盼着能科举考中,封侯拜相,一展才华。

年轻气盛的人又岂能甘愿埋没才华,倘若真的有那么一天自己先要隐居田野,也是自己老年之后,朝廷不再需要自己之时。

(年纪到了,血脉觉醒了,已经开始隐居。)

(说真的,回乡下隐居是真的好,回乡下比城市加倍快乐,做饭一边烧锅一边摘菜,菜很新鲜,不打农药。

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竞争,这才叫生活。)

(自由,有好看的风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要特意去维持的交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岂不快哉?)

(我也这样,喜欢田园生活。)

孟浩然、王维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看到后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是认同居于田园确实让人身心融于自然。

可是多少还是有些意难平啊,心中还是有些渴望去报效朝廷的。

看后人也是不想承受一些压力,想着去往自己觉得放松一些的地方。

对于这些年轻人想要隐居,皇帝们只觉得人才浪费,空有一生才华,就应该为国效力,为朕尽忠。

倘若这些人生活在自己这边,绝对不容许他们去隐居。

(不是山间田野有什么东西,而是山间田野没有那些东西。)

这句话说的很多人产生共鸣,得遇明主实属难得,才华被重用更是极难。

官场沉浮,不被重用,面对黑暗无力驱逐,不寄情于田园,又能如何呢。

(我养的大鹅会冲我叫,领导也一样,但是我可以铁锅炖大鹅。)

听懂这句话的只觉得好笑,还是后世人勇啊,出来混是不是受点委屈,难道自己的领导上司还想炖了吗?

(山间田野会跟你玩心眼儿吗?庄稼需要一叫就到吗?)

听得出来,出来做事情确实是受了委屈,遭遇了不公。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要总是想想着逃避才好。

李斯想想自己早年投于他国却不得重用。,只得来秦国碰碰运气,中间还有自己的师兄韩非被王上看中。

师兄才能在自己之上,若是师兄在,自己岂有出头之地。

就连兵仙韩信,早期在项羽手下做事,也是不得重用,即使自己进谏良策,依然无人问津,自己岂能甘于人下。

也不要觉得田园生活多好,,希望你在选择这个之前,有足够生活的底气和资本,而不是依靠种地活下来

比如农作物做了一年,中间大风大雨,干旱洪涝都能让半年几个月的辛苦直接白费。

所以中国爱种田,吸引人的不是种地本身,而是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

得志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失意时寄情山水,采菊东篱。进可攻,退可守,这不仅是诗的新境界,也是人生的新境界。

天幕下的百姓看着后世之人对种田的态度,想想自己种田的辛苦,只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不至于挨饿受冻就好。

【女孩子考试成绩没有考好,父母没有责怪,还给她准备好吃的犒劳自己,女孩惊讶之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古人还记的之前视频有一个小姑娘考试没考好,怕回家爸爸妈妈会打自己。

这个视频中的父母还怪好,没有考好还对孩子这么好,要是自己那调皮捣蛋的儿子不争气,铁定是要揍一顿的。

(还是只是做错题,又不是做错人,只是学渣又不是人渣,只是榜上无名,又不是脚下无路。)

(孩子的成长过程很重要,不能一味的追求结果,多一点陪伴和鼓励,也许能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考试而已,总会有好有坏,努力了就好,不用把压力积攒了,放轻松就好。)

(能体会父母 不易,能体会儿女的不易,能理解同龄人的心酸无奈,我们就是最好的儿女,最好的父母,最好的朋友。)

(人生的三个阶段: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子女的平庸。)

(不求孩子的成绩有多好,只要孩子身体好,做人积极向上就好。)

(孩子健健康康,家庭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人品第一,学习第二,我一直是这么教自己的孩子。)

(不管成绩如何,都不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爱。)

对于后世这般开明的态度,不管是学子、父母还是老师,都是触动很深。

细想想也是很有道理。

做事先做人,成绩从来不是评判一生的唯一标准。

这些肺腑之言自当记下,不管是慰藉自己,还是以后教导子女学生,都是极其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