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关于中都的事,朱标觉得已然说得很到位了,如何决断全凭便宜老爹了。而后他又向朱元璋请示,近来京师多处发生火灾,焚毁庐舍,人员也有伤亡,应该加强防火,增加水车巡逻。

宫城之内,更是重点防范,需扩大水龙局的编制,并于奉天殿广场等开阔之处,设置存水的大缸,以备灭火之用。此等小事,朱元璋点头同意,让朱标找有司办理即可。询问之下,再无他事,便让朱标回去了。

重视火灾的问题,倒不是朱标闲的没事干,而是此事至关重要。古代照明使用明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且没有避雷措施,普通茅草房乃至木制结构房舍,很容易雷劈起火,再加上缺乏消防设施,一旦着火很难扑灭,最终留得一片焦土。

别说普通民宅,就连天子所在宫城也不能幸免。有明一代,皇宫内最重要的奉天殿等三大殿曾数度毁于大火,又被重建。

南京的奉天殿算是比较幸运的,洪武一朝未见起火的记载,只是到了朱棣靖难攻入南京,宫内起火,奉天殿等宫殿被毁。

朱棣登基后想着迁都去北京,奉天殿就没有重修,一心营建新皇宫。迁都北京之后,南京作为陪都,皇帝都不在此,修奉天殿也就没必要了。正统十四年,谨身殿、华盖殿起火被毁,至此南京三大殿都没有了。

相较而言,北京的奉天殿就命途多舛了。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奉天殿正式投入使用,结果四月初八就遭雷击起火,连带着谨身殿、华盖殿一同被毁。

朱棣有感于上天对他谋权篡位、背离祖宗行径的不满,事后放弃了重修,且有心重回南京。没两年朱棣驾崩,朱高炽、朱瞻基相继登基,都没有重修三大殿,依旧对南京念念不忘,这一停就是十来年。

英宗朱祁镇继位,决议重修三大殿,不再提回迁南京的事情。从正统五年(1440年)开始,到六年九月完工,用时仅仅一年多。三大殿虽然修好了,却不复当年的壮丽景象,缩水了不少。

这一次重修后,三大殿物尽其用,使用了一百多年,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再次被雷击焚毁。此次起火范围颇广,很多宫殿都被烧毁。重修工程直至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才完毕,然而限于内外焦困、南倭北虏的局面,国力有限,三大殿进一步缩水,以至于宫殿和台基的尺寸相差不少,很不协调。

然而这一次重修之后,三大殿仅仅使用了三十多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再次毁于雷击,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才重修完毕。明末李自成兵败逃离北京的时候,放火烧了紫禁城,多数宫殿被毁,三大殿不得幸免。

如奉天殿这等体量的建筑,修建一次所耗人力、物力、钱财可想而知。正统年间征发工匠、官兵七万多人参与建设,嘉靖年间光是清理废墟就用工三万多人。

而建筑所用木料诸如楠木、杉木都是从湖广、四川、云贵的深山中采伐,光此一项就耗银九百多万两。由此可见,修建三大殿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可谓举国之力,劳民伤财。

就这么看来,要是能够确保宫殿安全,就可以节省不少国力。从历史来看,三大殿多数毁于雷击起火,而非人为纵火,因此防天灾甚于人祸。

三大殿位于台基之上,宫殿高大,特别是奉天殿和华盖殿,很容易被雷电击中。而且殿体都是雕梁画栋的木制结构,一点起火便迅速蔓延。再加上防雷、防火、救火措施不到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正因如此,朱标才重视起火灾问题,建议在宫城内的空地,譬如广场、宫门前后、城墙角落等,设置储水的大缸。同时,在宫殿屋顶的龙吻之上安装铁链,作为避雷之用。

这些操作在清代已被使用,紫禁城内有大大小小的水缸三百多口,称为‘太平缸’。至于殿顶的铁链,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为之,其结果就是很好地避免了雷击起火的发生,保护了那些珍贵的古建筑,所以后世的太和殿仍是康熙时期的建制。

朱标下午在华盖殿召见工部侍郎唐宗鲁、户部侍郎陈则、礼部侍郎丘民以及应天府尹兰以权四人,交待防火事宜。宫内一应措施由工部牵头,宫外则由应天府总管。叫户部来,是为了核算花销,叫礼部来则是为了让宫内改动、增设合乎天道礼仪。

“老相国,有什么事您尽管吩咐。”坐在下手的胡惟庸一脸堆笑地说。今日他接到李善长的邀请,到韩国公府一叙。

“你可知今日陛下召见老夫所为何事?”

李善长没头没尾地问了这么一句,胡惟庸有些纳闷。韩国公已经致仕,没了官职在身,除了中都营造总监,便没有其他差事。但是看李善长的严肃表情,不像是什么好事。

“可是为中都营造之事?以下官所知,工程进展顺利,并无差错。”胡惟庸试探地开口回答。

“不错,确为中都之事,与工程有些关系。陛下说正月已过,让老夫尽快前往中都,并交办了两件事。”

“哪两件?”胡惟庸顺口追问。他隐隐猜到,皇帝交待的事可能是祸事。

“宋国公、永嘉侯他们在中都所为,你不会不知道吧?”李善长捋着胡子反问。

提到了冯宗异、朱亮祖,胡惟庸如何不明白。李善长致仕,徐达这个左丞相又经常领兵在外,不掺和中书省的事。如此,胡惟庸是淮西集团在行政中枢的实权高官,只有把他拉上,朝廷这一面才能过关,才好办事,所以一干公侯的很多事情都与他有关。

“属下略知一二。”胡惟庸半真半假地回了一句,观望着李善长的态度。

“呵呵,你知道就好。老夫就托你给他们带个话——不要以为人鬼不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临濠是他们的老家,也是陛下的老家,干了什么不法事,赶紧补救。”李善长相信胡惟庸是全知道的,只是看破不说破,点到就是了。

“请老相国放心,属下一定带到。”胡惟庸赶紧应承。他是个极聪明的人,通过李善长的话,已然明白宋国公等人的丑事皇帝知晓,但不打算深究,交给李善长办理就是给他们一个退路,留了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