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隆基并非庸主,其与李世民一样以政变起家。

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氏,拥立其父李旦为帝。

这是李旦第二次当皇帝,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之后,而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则执掌了朝政。

李旦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平衡,但始终无法如愿。两年后,李旦禅位与李隆基。

公元713年,李隆基发动了“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李旦曾为太平公主求情,但李隆基不为所动。

同年,李隆基改元“开元”,大唐的开元盛世就此到来。

李隆基并非简单的“太平天子”,其在即位前后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

这一特点,在其后来一天之内诛杀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中同样可以显现出来,李隆基对皇位十分敏感。

太子李瑛被杀后,李隆基召宰相李林甫商议立储。由于寿王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最受恩宠,李林甫便推荐了李瑁。

可是,后来被立为太子的却是三子李亨,这一点也说明,李隆基一天杀三子绝非简单的受武惠妃的谗言,其在立太子之事上相当有主见。

这一年是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

帝制时代,太子最不好做,勤奋被认为觊觎皇位,懒惰又会被弹劾不适合做储君。李亨并非李林甫所想立的太子,之后李林甫便成为李亨在政坛最大的威胁。

在李林甫与太子李亨之间的争斗中,李隆基基本上不出面阻拦李林甫对李亨的攻击,他并不愿李亨羽翼过于丰满;同时李亨虽然在李林甫的攻击下两次婚变,大受刺激,但李隆基却并没有显出废立太子之意,他认为李亨的势力在可控范围之内。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成为宰相,依然与李亨明争暗斗。若非安史之乱爆发,李亨的太子能否熬成皇帝其实仍然是未知之数。

……

高适与李十二、杜甫分别后,又曾投入朔方节度使、幽州节度使的幕府之中,然而志不得伸。

高适苦学进士及第之后,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深受哥舒翰器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辅佐哥舒翰固守潼关。潼关失守后,高适又护送李隆基入川,擢升为谏议大夫。

潼关失守后,李隆基出奔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公元756年7月15日,李隆基在普安郡(剑州)发布了《幸普安郡制》。

在这篇诏书中,李隆基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以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以盛王李琦为广陵郡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以丰王李珙为武威郡大都督,领河西、陇西、安西、北庭等节度采访都大使。

这是一个“四分天下”之局,标志着李隆基开始以皇子来代替边将领兵。但这一战略遭到了高适的反对,高适认为这是复“封建”,一旦诸王走出深宫,天下便有分裂的危险。

然而,就在李隆基颁布这道诏书的三天前,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皇帝位,李隆基尚不知情。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李隆基的诏制中看出其对太子李亨的制衡。

如果说此前李亨与李隆基之间尚是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嫌隙,那么马嵬驿之变后李亨与李隆基的矛盾其实已经公开化了。毕竟,处死杨国忠尚可忍,但逼死杨贵妃后李隆基肯定很难释怀。

一个月后,也就是8月12日,李亨的使臣来到四川,李隆基才知道太子已然称帝。

之后,李隆基承认了这一事实,也同意李亨用“制”的名义处理政事,但事后要向李隆基汇报;而李隆基称“上皇”,用“诰”的名义独立处理政事,事后也要向李亨通报。

于是,叛军肆虐的大唐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成都的李隆基和灵武的李亨。

李隆基所封的三王之中,盛王李琦和丰王李珙并未赴任,但永王李璘是真的赴任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其为核心的江陵(荆州)政治集团,其背后便是李隆基。

李隆基并未放弃权力,其承认李亨不过是为了平叛的大局。

高适,便在此时被李隆基派往江陵,辅佐永王李璘。但高适觉得永王有割据之意,事必败,决然离开了永王,并投入了李亨的帐下。

此时李亨的优势是已然称帝,同时拥有当时大唐政府军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而永王的优势则是拥有天下财赋重地,但弱点便是江淮军力不强。

之后,高适被李亨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前往江淮平叛。

每当政治纷争之起,中原逐鹿的人都要作出一番努力,争取一批名士前来参与幕府,这样可以提高个人威望,吸引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前来归附。

名士本身固然未必个个都有什么经天纬地之能,但由于他们在士人中有影响,而封建官僚队伍本由士人组成,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对士人中的杰出之士抱有敬意,因此名士的动向,往往也能说明人心向背。

永王李璘于此作出过努力,可是太子李亨即位大统,又得李隆基追认,占尽名分大义,有识之士皆知永王事不可为,因此永王招贤纳士的成效不佳。

但李璘终于罗致到了李十二这样一位大名士。或许可以说,这是永王阵营中唯一的一位举国皆知的名士。

安禄山起兵后,李十二携宗夫人南下,这时隐居在庐山。经过永王幕下谋士韦子春等三次聘请,李十二终于兴冲冲地下山了。

宗夫人反对李十二这么做,但李十二不能放弃这个千载难遇的机会,终于下山一试了。

历史上的往事,总是勾起他无限的憧憬,李十二想到了殷浩隐退十年,时人以其起与不起,卜江左兴亡;谢安高卧东山,天下之人伺其出仕,均引领望之。

这些历史上的往事,激发他从政的热情,永王璘派人三上庐山礼请,使他感到诸葛亮的往事又要再现了,于是匆促下山厕迹军中。

永王当然隆重欢迎,屡设盛宴款待。李十二本以谢安、诸葛亮等奇士自居,这时以为实施自己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一路随永王东下。

公元756年,永王手握四道重兵,坐镇江陵,招募兵马。可天子李亨却下诏,令李璘返回蜀地觐见太上皇,欲剥夺其兵权。

李璘不听,于次月开始率军沿江而下,意欲接掌广陵等地,史称“永王东巡”。

吴郡太守、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写信质问李璘,为何无故兴兵,进犯江南。李璘大怒,自己身为皇子勋侯,接管江南防务是为保大唐江山,也是其职责所在,竟然被指为“进犯”。

于是,李璘下令强攻,江淮震动!

天子李亨见永王不遵诏命,擅攻江淮,急令高适等人会盟,共伐李璘。

而天真且踌躇满志的李十二到达金陵后,又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抒发他的抱负和欣喜之情,其中有诗曰:“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李十二为永王出征河南,平定中原而摇旗呐喊,但永王最终还是失败了。由于主将季广琛的反水,永王之乱被李亨派出的高适领兵迅速平定,从此唐李隆基再无与李亨对抗的资本。随后,李隆基在长江一线的势力被清除,全部换成了李亨的人马。

而李十二因附逆下狱,在杀与不杀之间李亨本来犹豫不决,很多人认为李十二该死,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愚昧,罪不至死。

心忧李十二的杜甫为此写诗《不见》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但最后李亨出于威权需要,还是决定处死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以儆效由。

然而当道门第一人公孙佳人一纸传信到,天子李亨便象征性将李十二流放夜郎,数十天后李亨寻了个理由大赦天下,将李十二释放于流途中。

被行押至白帝城的李十二接到赦令欣喜若狂,立马就掉转船头,顺水向东,做《早发白帝城》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然而这次“附逆”却彻底断绝了李十二的仕途可能。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李十二依然到处求用,然终不可见用。

等到李十二再次抵达江陵的时候,已经是公元762年,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年,他依旧不改雄心壮志,想要加入大将军李光弼的军队。

但李十二都已经62岁这么老了,连征兵的军官都不肯收他。

李十二病倒在了金陵,一度靠朋友接济度日,“多拔五龟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公元762年8月,李白投奔到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家中,在弥留之际,把平生所作诗文都托付给了这位族叔,请他代为编辑作序。

不久后,李十二在病中弥留之际恍恍惚惚,似是见到了好友元丹丘一如当年初见般玉树临风、潇洒年轻站在自己面前,李十二想到自己终究未能实现的经邦济世的梦想和中途而废的道家仙路,高声喊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西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之兮谁为出涕!”

至此,人间再无李十二,千古名传李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