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杜甫虽然出生在洛阳巩县,但其实他的祖籍是京兆(长安)杜陵,即关中名门京兆杜氏。

韦、杜两家都是与隋唐时期关陇集团紧密结合的世家大族,代有人出。

杜甫远祖是汉武帝时期十大酷吏之一的杜周,杜周的儿子名叫杜延年,是帮助汉宣帝实现中兴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到了西晋时期,杜家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物,即文武兼备的杜预,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这一脉。

后来,杜甫的先祖辗转各地,迁居到了襄阳。此时的杜家虽然逐渐衰落,但杜甫的先祖还都是朝廷的下层官员,比如杜甫的高祖杜鱼石在隋朝担任过河内司功、获嘉县令。杜甫的曾祖父名叫杜依艺,在唐朝担任过监察御史,后出任巩县令,于是就定居于此地。到了祖父杜审言这一代,杜家在诗坛崭露头角。

杜审言字必简,他少年成名,“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值得一提的是苏味道就是苏轼的先祖。不过杜审言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所以被当时人所嫉恨。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杜审言居然放言,“吾文章当得屈(指屈原)、宋(指宋玉)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杜审言虽然狂傲,但他确实有狂傲的资本。女皇武则天也很欣赏杜审言的文才,“叹重其文,授着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杜审言依附于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在二张垮台后,杜审言一度被流放到了峰州。后遇赦北还,于708年病死。

杜审言诗写得好,但人品上存在瑕疵,甚至不如自己的次子杜并。

杜审言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杜闲、杜并、杜专、杜登,另外还有五个女儿。杜甫的父亲是杜闲,所以这个杜并是杜甫的叔父,不过由于杜甫出生的时间比较晚,他没有见过自己的这位英雄好汉的二叔,以及祖父杜审言。

事情发生在圣历二年(699年),杜审言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因桀骜不驯,与同僚的关系很差,结果遭到了司户郭若讷、司马周季童的陷害,杜审言被下狱,准备处死。

十六岁的杜并趁着周府举行宴会的机会潜入其中,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当场被杀。这件事轰动朝野,人们纷纷称赞杜并,杜审言最终也得到了赦免。

杜甫父亲杜闲呐沃拔奉天县令;母亲则来自五姓七望之首清河的崔氏家族,但在杜甫年幼时就已去世。此外,他的外祖母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女。

李十二败走京城,觉得不太光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攀龙忽堕天”,而且他已和刘氏和离,家中子女也已长成,又有仆从丹砂和碧游夫妇照顾,这几年李十二又常常寄了银钱回去,倒也不担心家里。

报国无望,李十二想到元丹丘和公孙佳人的神异,又生出了“求仙”的愿望。

于是李十二没直接回家,又开始了新的一番游荡。

李十二先去了洛阳,他在那里还有一些朋友。

李十二如今名满天下,听说他要来洛阳,士人之间掀起一阵轰动,朋友们打算为李十二举办一次热热闹闹的接风晚宴。

而此时杜甫正住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母家中。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此时三十二岁,在洛阳小有名气,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鸿儒长者也屈尊来访问他。

九年前,杜甫参加科考未中,便和李十二一样到各地去干谒求职,但毫无收获,又无暇顾及其他营生,因此杜甫一直过得挺窘迫。

前几年杜甫结婚了,与妻子很是恩爱。这对新夫妇起初住在洛阳东边三十公里处的偃师,但杜甫二姑母生病(杜甫年幼丧母,是二姑母从小抚养,爱他胜于己出),杜甫搬来洛阳照顾,开始重新和洛阳城的士人们来往。

后来姑母过世,姑父仍坚持让杜甫两口子和他住在一起。

杜甫虽然到现在都没得到一官半职,但家学渊源在,也并不气馁。他听说自己仰慕的大诗人李白来了洛阳,又激动又紧张。

在杜甫想来,李白气度威严,不仅诗才横溢,“谪仙”名传,而且敢于蔑视长安那些奸佞狡诈的大臣权相,不禁有些胆怯,杜甫有点弱弱的想:见面时,李白会把自己当成诗人同道来打招呼吗?

李白连朝廷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不放在眼里,对自己这样一个无名后辈,会不会更不屑一顾呢?若表现得过于热诚,李白会不会觉得自己在溜须拍马呢?

杜甫最后还是决定去参加聚会,毕竟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者都表达对自己诗文的赞许和喜爱,而且自己怎么也是名门子弟,杜甫觉得也许自己不必在“谪仙”李白面前表现得太过谦卑。

迎接大诗人的晚宴在洛阳最好最贵,的一家酒楼举行,前门挂着几只大红灯笼,来了四五十位客人。

杜甫惊讶地发现李白一身道士装扮,身穿黑色麻布道袍、头束同样布料的白色道巾——朴实无华却也卓尔不凡。

宴会上大家七嘴八舌,杜甫和李十二只交谈了几句。李十二对杜甫态度和蔼有礼,说很欣赏杜甫的《望岳》。

杜甫十分高兴,那的确是他引以为豪的杰作。

第二天,杜甫去李十二的客栈再次登门拜访。李十二酒后清醒了一点儿,甚至还背诵了杜甫的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令杜甫受宠若惊。

两人开始侃侃而谈,慢慢说到了自己多年来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杜甫经历了与李十二早年相似的道路,也对李林甫等人表示厌恶。

杜甫虽从没见过他们,但知道这些人是如何阻碍和封锁那些不愿投靠他们的文人学子的。

有一年甚至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没通过考试,就让参加考试的士子们全部落榜,欺骗皇帝说那届考生“野无遗贤”,其实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留住职位。

两人谈得越来越投机,杜甫觉得与李十二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也讨论了诗文。杜甫盛赞李十二诗中汪洋恣肆、绵绵不绝的想象力和活力。李十二表示也很欣赏杜甫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得知杜甫祖父就是着名诗人杜审言之后,李十二更加高看这位小兄弟了。

杜甫和李十二甚为投缘,都希望可以一起度过一些更安静的时光。

但两人现在均有其他计划。李十二要去河北寻仙,而杜甫秋天要去开封,给外婆上坟立碑,并起草碑文。

李十二很喜欢开封的梁园,于是两人约好几个月后在开封再次相聚。

李十二和杜甫秋天如约到了开封,有一天他们在商丘漫游时与高适不期而遇。

高适此时还不作诗,但他为人勇敢、持重、冷静,剑法和武功也很强。

高适喜欢谈论时事,这一点让三位胸怀天下的人有了共同的话题。他们登上单父台,朝北而望,此时天子为拓展疆域,常年在边关动武,不仅百姓骨肉离散,死伤无数,像边将安禄山之流乘机邀功请赏,囤积钱粮,扩充兵力,伺机作乱,“万里风云”不可管测。

李十二、杜甫和高适他们虽在痛饮游乐,时局及国家安危却让他们难以释怀。

高适很敬重李十二,李十二也很能理解高适的理想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两人都出身卑微——李十二的父亲是商人,高适的父亲是农民。童年时代,高适甚至在乡间乞讨过。两人都没能参加科考,都得磕磕绊绊四处寻找机会,尽管现在李十二一样已失去了求官的兴趣,而高适也有志难伸。

李十二、杜甫与高适三人骑马前往梁园。

梁园由汉梁孝王所建,位于睢阳郡大梁城东,昔日繁华,宫阙连绵,有雁池、兔园、平台,乃达贵宴饮游乐之所,汉代名士司马相如、枚乘诸人常于此吟诗作赋。

梁园历经朝代更迭,至唐时,已是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只有汴河依旧,无语东流。

在梁园游荡一番,李十二在一所寺庙墙壁上题诗《梁园吟》后,三人便一起去了东北方的孟渚大泽狩猎。

李十二每射中一只大雁,都会雀跃庆祝一番。相比之下,高适更为老练,对自己射下猎物表现得非常淡定。李十二没想到杜甫的箭术也相当不俗,能一边骑马一边瞄射。

后来李十二射中了一只大雁,他追着那只受伤的鸟儿跑了好几公里,最后闯进附近的一个城镇。

杜甫和高适怕李十二迷路,一路跟随,两人最后找到李十二时,发现他已经在一家酒肆喝醉了。

李十二表面上看起来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但杜甫还是细心体察到了李十二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大泽狩猎后几天,高适有事先离开了。

此时,许仙云游无踪,连李十二暂时也没有其消息,因此李十二准备去王屋山寻访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问道求仙。

对求仙这件事,出身儒宦名门的杜甫其实是不信的,但他希望多陪陪有些失意的李十二,因此杜甫决定陪李十二前去。

当李十二和杜甫爬上陡峭的王屋山,到达山上的阳台观时,却见到了意外之景。

“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司马承祯已经仙去一阵子了,观中只有五位上清派弟子。

李十二抱着渺茫的希望,向观中道人问询老友元丹丘的行踪,可惜没有人知道。

第二天,李十二和杜甫遗憾地下山去了。

然而王屋山之行,李十二还是有了很重要的收获。

李十二在阳台观看到一幅巨幅的山水壁画,笔意酣畅,元气淋漓,应该是司马承祯留下的。李十二感到心潮澎湃,提笔写下了四行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上阳台帖》)。

李十二没有找到仙人,却在“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中与自己的心灵达成某种和解。

天性乐观的李十二重振心情,他决定先回兖州看儿女,并与杜甫相约明年秋聚于兖州。

如果说,上一次洛阳相遇,杜甫的心态还是凡人仰望谪仙,光芒万丈,却又惊鸿一瞥,有那么一点不真实。

那么此番第二次同游,杜甫和李十二的距离就更近了一步。

看着李十二的背影消失在夕阳远山的光影里,那么洒脱,那么自由,杜甫的心中,有三分不舍、三分担忧,剩下的便是羡慕。

第二年秋天,李十二与杜甫依约聚于兖州,把臂同游。

再见杜甫,李十二看着瘦下去不少的青年,作《戏赠杜甫》打趣道:“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哈哈一笑,叹道:“李兄风采胜昔,弟不如也。”

在兖州时,李十二和杜甫白日同游,夜晚常常抵足眠谈,到了亲密无间、相交莫逆的地步。

杜甫因为去年科考再次不中有些惆怅,李十二就领他去北城郊外寻访一位叫范十的隐士,他是李十二的故交;兖州一带自古崇尚黄老之术,李十二和杜甫还一起随董奉先炼丹,可是空手而归。

如此两个月后,杜甫和李十二再次分别。

临别的时候,杜甫写下《赠李十二》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里边,既包含着杜甫对李十二才华和豪情的赞美,但也隐约有一些规箴之意。

无论多么向往,杜甫也不可能如李十二那样痛饮狂歌。他能做的,是以知己好友的身份奉上一点温言细语的规劝。

李十二则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十二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格外低落,冥冥之中,他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他和杜甫最后一次见面了。

飞蓬无根,江湖路远,两颗闪耀的星辰,从此,各自运行,再未相见。

“然而,你知道吗?”

天宝九年(750年),随州一别七年后,在石门山重新见到老友元丹丘的李十二,深情款款看着自己身边二十五岁的美丽妻子宗氏,一脸得意笑容向许仙炫耀道:“我在梁园寺庙墙壁上题的那首《梁园吟》,却让我娶到了一个好内人。”

许仙早已听闻过这段“千金买壁,老夫少妻”的佳话,也知道这宗氏是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许仙并不去管李十二的得瑟,反而有点担心李十二的未来。

因此许仙毫不避讳李十二,看着宗氏,认真嘱咐道:“李兄天真赤诚,一心报国。以贫道所观闻,未来天下必有大乱起,还望嫂子届时多留心提点一下李兄,莫要卷入是非漩涡,误了清白,葬了性命。”

宗氏略一沉思,已明其意,对着自己丈夫最好的朋友,很认真郑重地点了点头。

“安禄山真的敢反?”李十二忍不住直接问道。

许仙笑了笑,意味深长道:“安禄山就算不想反,也总有人会逼他反的。如今他节度平卢、范阳,闻天子更有意加之兼河东节度使。到时候安禄山节度三镇,如此强势,不反也得反。”

李十二默然,欲言又止,宗氏则敛眉低首。

过了好一会,李十二叹了口气,顾盼许仙左右,转移话题,笑问道:“元兄,怎不见公孙姑娘,和你的侍女梨涡呢?”

许仙端起茶杯,目望远山白云,轻抿了一口茶,不说话。

李十二没有多想,便要追问,看出点什么的宗氏却微不可察地向他摇了摇头。

许仙沉默良久,方才放下茶杯,开口,声音幽幽道:“一个死了,杀人的那个被我赶走了。”